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註釋丙辰:宋神宗熙寧9年(1076年)。達旦:直到天亮。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天上宮闕:指傳說 中月中宮殿。不勝寒:冷的使人受不住。轉朱閣:月光照射入紅色華美的樓閣。綺戶:雕花的窗戶。照無眠:照著有心事不能入睡的人。嬋娟:美人;這裏指月亮。
簡析這是壹首中秋詞。抒發詩人對千裏之外的兄弟子由的懷念。詞的上片,因問月而展開幻想,在幻想 中他回到仙境,但最終還是眷念人間,但是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苦悶。下片因月而引出離別的思緒,把人 的悲歡離合與月的陰晴圓缺相比,說明事物沒有十全十美,最後以“千裏***嬋娟”的樂觀曠達的祝願結 束。全篇筆法曲折多變,虛實結合,情景交融,說理通達,情意深厚。
江城子
蘇軾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註釋乙卯:宋神宗熙寧8年(1075年)。千裏孤墳:蘇軾之妻王氏埋葬於四川,當時蘇軾在密州,相隔 幾千裏。鬢如霜:兩鬢全白。言自己飽經滄桑,衰老得很快。小軒窗:小室的窗前。軒:只有窗檻的小 室。短松崗:種植小松樹的山崗,指王氏墓地。
簡析這是壹首悼亡祠。漫長的十年過去了,詩人對亡妻的懷念極其深沈,上片抒寫自己的哀思,訴說十 年來的苦難生活,而致“縱使相逢應不識”,才四十歲就白頭了。下片通過夢境寫相思之切,夢中相逢之 悲,最後寫“明月夜,短松崗”下的孤墳,反映了“無處話淒涼”的苦痛。全篇采用白描手法,流露詩人 懷念亡妻的真情實感,句句沈痛,字字悲哀,動人肺腑。
臨江仙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
長恨此生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註釋東坡:原是黃州的壹片荒地,蘇軾曾在此開墾耕種,並仿白居易在四川忠州東坡墾地事跡,取名 為東坡。鼻息已雷鳴:已經熟睡。鼻息:鼾聲。營營:來往不停,這裏指為名利奔忙。縠紋:形容水中 的微波。江海寄余生:把今後的歲月寄托於漫遊、歸隱的生活中。
簡析這首詞寫於永豐五年。蘇軾被貶黃州後,住在臨臯亭,後來又在東坡建壹小屋,取名雪堂。這首 詞是寫他從東坡雪學堂夜飲後回歸雪堂的情景。抒書寫他內心的憤懣的情懷,表現了他對現實的不滿和 要求精神的解脫。 在夜深人靜的荒涼大江邊,詩人“倚仗聽江聲”,從諦聽大自然的聲音中,悟到人生的真諦,希 望擺脫人生的得失榮辱,尋找自由的生活。“江海寄余生”壹語,讀來似是消極情調,實際是表現了詩 人在逆境中對自由的追求。
念奴嬌
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顧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 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壹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墻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身如夢,壹樽還酹江月。
註釋念奴嬌:詞牌名。大江:指長江。風流人物:為人所仰慕的傑出人物。故壘:舊時的營壘。周郎赤壁: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周瑜二十四歲時為吳國中郎將,人稱周郎。亂石穿空 :陡峭不平的石壁直插 天空。公瑾:周瑜的字。小喬:周瑜的妻子。綸巾:有青絲帶的頭巾。故國:指赤壁古戰場。華發:花白 的頭發。樽:酒杯。酹:祭奠時把酒澆在地上或水上。
簡析這首歌詞時是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貶於黃州時寫的。詞中描繪祖國壯麗的江山,詠嘆古 代英雄人物的業績,抒發詩人懷古之情,表達了他的政治理想,但也流露了自己功業未就的苦悶。 詞的開頭,壹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就豪情洋溢。而“亂石穿空,驚濤拍岸, 卷起千堆雪”的描繪,把赤壁景象寫的雄奇險峻,有聲有色。在“江山如畫”的壯闊背景中,又突出了 “雄姿英發”的青年將領周瑜的形象。“小喬初嫁了”兩句車,寫周瑜的風流英俊,“羽扇綸巾”兩句, 寫周瑜的從容瀟灑,指揮若定,在談笑風生中取得赫赫戰功。而“故國神遊”之後,則抒發自己的感慨。 全篇把寫景、詠史、抒情三者融合在壹起,氣勢豪邁,歷來被認為是蘇軾豪放詞代表作。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壹,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壹。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壹;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史書記載蘇軾身長八尺三寸有余.蘇軾為人寬大如海。蘇軾是蘇洵的次子,嘉祐二年(1057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年),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並非完全不同意,還是有部分認可的,前期反對,後期深入民間,了解到新法的好處,轉而贊成新法的好的方面。),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年),罹“烏臺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後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二品),知禮部貢舉。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六歲。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年—1066年)、弟弟蘇轍(1039年—1112年)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為傑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同傑出詞人辛棄疾並稱為“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蘇軾的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前赤壁賦》與《後赤壁賦》等。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為領袖的舊黨。在書法方面成就極大,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也有學者認為是蔡京)並稱“宋四家"。在詩中難免有些政治思想。 [編輯本段]蘇軾生平 宋四家蘇軾他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裏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成就。
嘉祐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壹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壹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
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壹”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裏。熙寧二年(1069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的時候,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危機,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雕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很不同意參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壹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壹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蘇軾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壹禍事。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壹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壹役已變得心灰意懶,於公余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壹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準。當他準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高太後聽政,新黨勢力倒臺,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於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的秘書)。
俗話說:“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壹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 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壹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壹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外放潁州。 元祐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而後,蘇軾又被再貶至更遠的儋州(今海南)。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壹等的處罰。後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謚號文忠。享年六十五歲(因為其為12月19所生,所以年齡比實際大兩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