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遊的宜興,自古繁華富足。
身居此地的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被“酥甜香脆、清苦回甘、鮮鹹麻辣、焦黃松軟……”多方環繞的同時,也享受著閑適人生。
而出門闖蕩的遊子,總是將味覺化成鄉愁,即使口音變了,但對故鄉的味道,仍懷無限眷戀。在“五味”雜陳的時光深處,寫滿永不褪色的鄉情。
1.酥甜,最解內心的癢
壹千個宜興人,就有壹千種對宜興的滋味感知。
可徐舍是個例外,這兒所有人的味覺記憶裏,都有壹抹化不開的“甜”。
這壹塊糖,形似白玉,酥軟如棉,香甜縈齒,偏中間的糖骨還脆脆地停留在齒間,端的是美味無比。做壹塊糖,從備料、制屑、下汁,須得三天。
炒熟去皮的芝麻和熟面粉和在壹起,拌上白糖,打碎並攪勻,等芝麻的油脂和面粉充分地黏合後,再反復細篩,制成綿軟細膩的“屑子”。將紅筋麥芽糖慢火熬煮,不停攪拌,使其變稠、變黏。
等到“做糖”,大師傅掩起門扉,撒厚厚壹層屑子於長長的木案上,取出拳頭大小的壹團麥芽糖,這是酥糖的“骨”。將糖骨在屑子上揉開、搟平,裹上了屑子的糖骨徐徐展開,然後對折,再揉開、搟平……
如此重復多次之後,糖骨被揉成長條,折成幾十層,每層薄如紙張,層層疊疊的,厚度卻不過兩厘米。
成型的糖坯躺在木案上,如壹條粉白色的長龍。長長的糖坯被掰成厚約壹厘米的小塊,就可以進入“包裝”環節了。小心地用半透的糯米紙裹起,再兩塊壹並排,包進杏白色的紙包中。這個火柴盒大小的方形小塊,就是妳將看到的模樣。
但糖的好,要吃了才知道。剝開糯米紙的小心翼翼,沾成白鼻子的哈哈大笑,當妳滿鼻腔、舌尖、心脾都被酥甜占滿,總會有壹種由衷的歡喜。
2.吃苦?給我來壹大碗!
烏飯,給人的第壹印象是既黑又苦,盛在盤子裏,在陽光下透著藍紫色。
剛出鍋的烏飯透著墨色光澤,晶瑩烏亮,猶如粒粒黑珍珠,清香撲鼻,讓人垂涎欲滴。但如果妳迫不及待夾上壹筷子就吃,那妳就真“吃苦”了。
烏飯草頭性平、味苦,通常的吃法是要蘸著白糖,這樣壹口下去,口感軟糯爽滑,味道苦中帶甘,細嚼來又覺清苦回甘,層次豐富而回味無窮。
春食烏飯,既意蘊著打田栽秧、壹年豐熟的開始,又祈佑人們身強體壯、百病不生。這家家會做的烏米飯是大俗,也是大雅;是古老的傳統,也是鮮活的當下;是最家常的平民小吃,也暗藏著宜興人最樸素深刻的情感記憶。
美食的精髓不在於工序繁復,而在於細致用心。樸實無華和天然純粹,構成了好吃又養生的至美情味,既是佳肴,更是家肴。
3.比月色還醇的,只有月餅
蔥油月餅,外裹酥皮,層層松脆,極其醇厚。
壹手托著,壹手拿起,極貪婪地欣賞被咬開後,它所呈現出的美感:十幾層的酥皮,由外層的金黃,到鵝黃、杏黃、土黃、橙黃、淡黃,逐層變淡,最後到極薄的白色……在層層包裹下,中間是壹團蔥綠色的心兒。
再壹口咬下,蔥的香味和著酥皮的脆響,醇厚的酥香縈舌繞齒,讓人不禁眉飛色舞。這是我們第壹次吃到楊巷蔥油月餅的感受——初看貌不驚人,細品秀外慧中。
從選料、初加工、擦餡兒、制皮、制酥、包酥、包餡,到成型、蓋章、包裝,整個工藝中不使用任何模具,吃的是獨壹份傳統的講究。
瓜子、核桃、松仁、橘餅、南瓜籽用芝麻碎混合了,點綴上紅綠絲,再包進壹塊優質火腿肉,香、脆、甜、鹹、松、韌、酥、糯……百變的滋味,盡在口中。
那種充實的口感帶來的豐富滿足感,讓人恍惚中回到了母親往妳手裏塞月餅的童年。
每到中秋佳節時,歸徑的糕點鋪需要通宵達旦地忙活趕制月餅,周圍鄰裏鄉親便過去搭把手。壹圓紮實的月餅,實則在不同的工序中,經由好幾個人的手才終成圓滿。這個過程恰也契合了它的外形和意境——團圓。
4.豆幹,醬心獨運的“閑”鹹
早年間,宜興人習慣喝早酒,溫壹盅黃酒,搭幾塊豆幹,消消遣遣悠悠閑閑,給接下來忙碌的生計醒了神。
“大小均勻如銀元,“色澤透亮而深褐、質地堅實而帶韌”,“厚薄均勻、鹹而不澀、甜而不膩、香而不厭”。
和宜興的其他壹些特色小吃不同,和橋豆腐幹的受眾極為廣泛——不管是在北疆,還是南國,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裏巴人,和橋豆腐幹以其回味無窮的口感,足以稱得上是老少鹹宜。
甚至尊貴如慈禧太後,這個生活豪奢、遍嘗當時無上美味的人,都被這壹塊小小的豆腐幹給捋順了胃口,用它來拌成小菜,搭壹碗白粥,吃得順心貼意。
5.豬婆,味覺情趣的巔峰
豬婆,有個更俗的名字叫“老母豬”,甚至在人際交往中略帶貶義,但妳若是到高塍走壹走,會發現完全不同的豬婆。
母豬通常被飼養來產仔以換取家用。當產了10窩左右時,母豬耗盡體膘,不能再生,肉也變得腥、膻、柴,難以下咽,所以豬婆肉向來是肉中下下品。
但物資貧乏的時候,平民百姓果腹尚且不易,何況食肉乎?江南人在飲食上求精求細的才智此時大放異彩。130 多年前,高塍鎮桃園村壹個姓陳的農人,試用多種作料,不斷改進方法,終於用人們眼中的“廢料”燒制出壹鍋美妙絕倫的人間好滋味。
色艷、味鮮、有嚼勁的豬婆放涼吃,只覺脆爽;若是回溫壹下,嚼起來更是沙沙作響。
據傳,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經此地,偶然吃得,頓覺味蕾打了個哆嗦——此等的異香撲鼻、美味無比!遂連聲稱好,並禦筆壹揮,給陳家肉店題了壹塊禦匾“高塍豬婆肉”——這是來自遍嘗美味者的贊嘆。
宜興人在新奇食品層出不窮的今天,仍然保持吃豬婆肉的傳統,年節熱鬧的團圓宴、平日不想做菜的偷閑,都會去切上壹塊——這是來自民間樸素的肯定。
據說,許多紮根在異國的老宜興人,都念念不忘這壹口豬婆肉。越是地域,越是典型,味覺記憶最能勾起人們對故鄉的親近之情。
也許人離宜興很遠,可是滋味很近,味蕾上都是不散的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