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周立波故居的文學評價

周立波故居的文學評價

周立波在上海主要從事文學批評和翻譯工作,發表於1938年的報告文學《晉察冀邊區印象》是他最早的文學創作。7月,1938,羅誌揚在《國家周刊》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周立波對晉察冀邊區的報告文學印象寫的是“戰鬥和自由的中國”。從那時起,各界開始研究和評論周立波的作品,至今已有71年。對周立波作品的研究和評論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20世紀50、60年代是周立波文學研究的開拓階段。

1948《風暴》出版後,評價很高。代表評論為署名“誌”撰寫的《推薦風暴》,發表於5月1948+01日的《生活報》。當時的評論家認為《暴風驟雨》有三個特點:壹是塑造了壹個民間英雄的新形象和代表時代希望的新人物;二是開拓重大革命題材寫作;第三,使用新的民間語言。1955《鐵水奔流》出版後,《光明日報》《文藝報》等報刊發表多篇評論,充分肯定這部建國後最早描繪產業工人形象的作品。《農村巨變》1958出版後,老壹輩評論家茅盾、黃、王希言、、陳勇、朱宅等人發表了相關評論。從1958到1961,《人民日報》、《人民文學》、《文怡報》、《文學評論》等報刊發表了40多篇評論文章,對周立波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時任文化部部長、中國作協主席的著名作家茅盾在《反思和推動社會主義時代的飛躍》壹文中指出:“從《風波》到《山區巨變》,周立波的創作沿著兩條交錯的路線發展,壹條是民族形式,壹條是個人風格”。這壹階段研究的總體特點如下:第壹,許多評論肯定了周立波的三部長篇小說和其他以政治為基礎的短篇小說的政治和社會意義;其次,對周立波的創作進行了真實客觀的審美評價,肯定了其藝術特色和價值。

第二階段從1978到1979,是周立波文學研究的復興階段。

從1966到1976,周立波的作品被徹底否定,他受到指責和嚴厲批評。197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抓住革命大批判第三集——批判周立波反動小說》,共收到17篇批判文章,其中13篇發表在《湖南日報》上。此外,還有壹些評論文章,如《大海的驚濤駭浪與魔鬼的面孔——評周立波的《山區巨變》》,杭州大學第20期《從肖洛霍夫的標本到周立波的王牌》,湖南師範大學出版,1968。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周立波的作品開始得到重新肯定,他的文學研究也處於恢復階段。最早肯定作品藝術性的是巴黎七大東亞出版中心出版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林、海峰、程海著),郵編:1978。粉碎“四人幫”後,中國第壹篇為周立波作品平反的文章是《湘江文藝》第1978+0期發表的秦牧的《韶山節怪災》。洪密、彭舜文、範、、、等著名文學評論家在中國有影響的刊物上公開評論周立波的文學作品。

第三階段從1980年到1990年,是對周立波文學研究進行全面系統評價的階段。

1980年馮建南在《文學評論》第1期發表了《現實主義的新勝利——建國後周立波的創作》,胡光藩在《湘潭大學學報》第2期發表了《淩雲千古壹劍豐碑——論《湘江壹夜》的藝術成就》 朱齋在《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發表《農村巨變的藝術成就》,蔣敬在6月5日+2月6日《文學報》發表《壹個文學流派的初步研究——淺談周立波的藝術風格》,共計18.1000060606。 這些文章最初是為周立波作品的革命性內容辯護,然後轉向對其藝術性的評論。可以說,自1980以來,周立波的創作研究進入了從康復性質進行綜合評價的階段。

1981年,蘭林在《人民文學》第11期發表長文《戰士與作家》,客觀、全面、公正地評價了周立波的革命人生和創作成就,系統總結了周立波的創作道路和創作經驗,提出“周立波首先是革命戰士,然後才是作家”。

1982年和1983年,蘭林編輯出版了兩本周立波著作。壹部是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五卷本《周立波文選》,另壹部是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七卷本《周立波文選》。這兩本書的出版將周立波的研究帶入了壹個新階段。在這壹時期,湧現出了壹批研究周立波的學者,如、莊、胡光藩、李華生、馮建南、宋遂良、、華濟時等。1982年,在北京大學李明博等人的協助下,蘭林編寫了《周立波在陸毅延安講授的名著選讀》(1940至1942)。《外國文學研究》自第二期1982起連載三期。著名文學家徐遲撰寫了《讀周立波遺作有感》,高度評價周立波的《藝鷺講義》是“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研究中壹份極其重要的文獻”。

1985年,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了莊的《生活與創作》。1986、12湖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省文化廳等單位聯合舉辦了“周立波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100多名學者、專家和作家圍繞“作家與時代、作家與人民的關系”這壹中心話題,討論了周立波的文藝思想、藝術風格和創作成就以及他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貢獻。會議論文被編入“戰士作家和學者——第壹屆周立波學術研討會論文選編”。同年,胡光藩撰寫了《周立波傳》,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上述評論、研究文章、相關書籍和研討會的出版標誌著周立波文學研究的高峰。

第四階段,1995之後,周立波文學研究進入深化階段。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周立波的研究拓寬了視野並進入了深化階段。在這壹階段,對周立波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在文學史上的整體地位進行了新的探索和判斷,並出現了新的領域、新的方法和多樣化的闡釋。1995出版了兩本關於周立波研究的重要著作。首先,艾菲的《中國當代文學流派》系統論述了周立波故鄉生活小說的審美形態和藝術風格,以及茶子話流派形成的基因和條件;第二,譚的《土地與農民史詩》充分肯定了周立波對農民與土地關系的描寫和對自由與愛情的贊美。

安徽大學出版的《中國報告文學理論批評史》(1997)認為,周立波的《談報告文學》標誌著中國報告文學研究從翻譯到引進的獨立探索。長沙大學的蔣易發表了《現實主義仍是文學的主流——紀念周立波同誌逝世20周年》和《周立波比較趙樹理觀》,對建國後周立波農村小說創作的藝術特征進行了詳細分析。此外,湘潭大學的華吉石、湖南大學的李躍進和中南大學的皮敏慧也對周立波在中外文化交流和文學翻譯方面的貢獻和成就做了許多論述。唐小兵的文章《暴力辯證法:重讀《風暴》》發表在香港《21世紀》雜誌第6期1992。

2006年8月,中國新文學學會、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湖南城市學院中文系、益陽三周研究會聯合舉辦了周立波文學創作與當代中國鄉土小說學術研討會,《永遠的周立波故土》壹書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這次會議把周立波的研究推向了壹個新階段。首先,將周立波的故鄉生活小說放在中國鄉土文學的發展中進行研究,拓寬了研究視野,將周立波的創作研究引入了壹個新的領域;其次,研究周立波小說創作的審美傾向是本次研討會的重要成果;第三,研究周立波的文學傳統是本次研討會的重要議題。與茅盾、巴金、沙汀等作家不同,周立波在建國後的創作不僅沒有停止,反而成為他人生的壹個新高峰。他的藝術風格影響了湖南乃至南方省份的幾代作家,形成了“茶花”文學流派。

2007年,丁凡的《中國農村小說史》對周立波的小說做出了新的評價:“建國後最具風俗畫和山水畫特色的小說是《農村巨變》。20世紀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學術界再次認識到周立波小說的藝術價值。南京師範大學的何認為《農村巨變》比《創業史》具有更高的藝術性和文學價值。2008年9月5日舉行的周立波誕辰100周年學術研討會收到了40篇論文和兩篇作品。研討會討論和研究了五個方面的問題:壹是關於周立波的作品;第二,關於周立波的性格和駐波精神;第三,關於周立波的文學地位和影響;第四,關於新時期鄉土文學的發展;五是關於清溪村景區建設的意義和思考。總結71年的周立波研究史,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壹,作家作品研究與時代學術文化密切相關;其次,周立波數百萬字的作品是不朽的,他的性格和作品留下了可供不斷探索的寶貴文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