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訓練孩子說完整的話,並在此基礎上學習作曲兒歌。
(2)培養孩子的擴散思維和想象力。
(3)了解童謠內容,豐富相關詞匯。
(4)大膽參與討論,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養成求異思維。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在幼兒活動中培養和鍛煉想象力和表達能力。
難點: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個別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
要準備的活動
若幹圓形餅幹、若幹各種圓形和半圓形圖畫、壹個禮品盒和壹塊方形餅幹。
活動過程
1,摸盒子送禮物,引起孩子的興趣。
“孩子們,森林裏的獅子王送了妳們壹份禮物。妳猜是什麽?”孩子們開始猜,爭著說:“玩具”、“好吃的”和“糖果”...孩子們津津有味、興高采烈地說。這時,我從盒子裏拿出壹塊餅幹(和上次孩子們吃的壹樣)給每個孩子。孩子們高興地拍手,然後我問:“妳手裏的餅幹是什麽形狀的?”孩子們回答“圓的”。好吧,每個人都是對的。這是壹塊圓形餅幹。孩子們壹起附和。然後我問:“圓形餅幹是什麽樣的?”這時,孩子們展開了新壹輪的想象和表達。同時,我提醒並強調孩子們應該說“圓形餅幹就像……”
2、孩子大膽想象並學會用完整的語言表達。
“老師,像太陽壹樣。”貝貝先說的。“貝貝很大膽地先開口。”我立即獎勵她壹個笑臉娃娃,並提醒所有孩子完成“圓形餅幹像太陽”這幾個字。這時孩子們議論紛紛,有的說“圓餅幹像球”“圓餅幹像小花”“圓餅幹像插片”有的說“像盤子”。這時,我及時引導並告訴孩子們,我們應該學會說整句話。孩子們告訴我,並用圖片和文字記錄下來。餅幹就像...
3、鼓勵孩子想象半塊餅幹並用完整的文字表達出來,並初步學會創作兒歌。
“孩子們說的真好。為了鼓勵孩子們,獅子王想邀請每個孩子都來吃壹口。”然後我出現了壹張我的嘴的照片,並問孩子們:“每個孩子只能吃壹口。”孩子們迫不及待地吃了它。當孩子們吃完後,我接著問道:“嘆息變成了什麽?”有的說“變成了月亮”。這時,我及時引導孩子們完成了“啊,變成月亮”這幾個字。這時,孩子們壹個接壹個地說話了,“啊嗚變成壹只船”和“啊嗚變成壹只香蕉”...這時,我出現了圖片和文字,並以圖文結合的形式記錄了孩子們所說的話:改變。變化...
從圓形到半圓形的想象和表達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呈現了壹首兒歌。
○餅幹就像是,變化。
○餅幹就像是,變化。
○餅幹就像是,變化。
○餅幹就像是,變化。
這首童謠是孩子們自己編的。當孩子們看到自己的兒歌時,他們心裏很有成就感!
教學反思
1,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是完成教學目標的重要環節。我利用兒童生活活動的壹個插曲來設計這個活動,及時捕捉兒童感興趣的內容。
2.語言活動中良好的提問可以促進和激發兒童的思維和表達。因此,我們應該在設計的每個環節中註意從思維和想象到表達的過渡和提高。當幼兒產生積極表達的願望時,教師采取鼓勵、表揚、示範等進壹步措施,引導幼兒完成自己的文字,最終創作出完整的童謠並體驗創作的快樂。整個活動過程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重在科學。幼兒在活動中可以得到尊重,尤其是幼兒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
通過這個案例,今後教師要根據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和《綱要》的要求,真正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
百科:餅幹的詞源是“已經烤過兩次的面包”,來自法語bis(one more time)和cuit(baking)。它是用面粉、水或牛奶烘焙而成的,不含酵母。它可以作為旅行、航海和爬山的儲存食物,對於戰時的士兵來說也非常方便和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