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缸裏最有名的菜叫“金碗玉碗”。“鱟”有時寫為“鱟”,音為“ji1”,原意為切碎的蔬菜粉末。在這裏,作為壹種調味液,黃金鱟是壹種金黃色的調味料。金玉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姚敏書》中。在“八和”壹節中,賈思勰詳細介紹了金和的做法。錦雞中有七種配料:大蒜、生姜、鹽、白梅、橘子皮、熟栗子肉和粳米。其中,白梅需要說明。白梅也是我國古老的傳統食品之壹。在醋發明之前,它是主要的酸味調料,是煲湯必不可少的。東晉時期的伊美所著的《古代隨筆》中寫道:“如果妳做壹份和湯,妳只會發現鹽梅”,而鹽梅就是白梅。醋發明後,白梅與醋長期共存,最後被醋完全取代。白梅的做法是將未成熟的青梅果在鹽水中浸泡壹夜,第二天在陽光下暴曬,重復十次。現在蘇州等地遠銷日韓,每年價值數百萬元的“鹹梅胚”就是白梅低鹽化改造的產物。壹種鹹梅至今被用於日本料理中,它是鹹梅和紫蘇葉的產物。白梅和仙梅之間可能有關系。白梅和其他六種成分搗碎成粉末,用醋制成糊狀。在同壹節中,賈思勰還描述了芥末醬的做法。從上下文判斷,上菜時,錦雞、芥末醬等調味料與生魚片分開上菜,食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
在《齊·姚敏書》中,對用什麽魚做玉沒有限制。在當時,金玉還是壹個集體名詞,任何帶有金色醬汁的銀色生魚片都可以稱為金玉。北宋初期李雲等人主編的《太平廣記》中出現了“金玉”壹詞。《太平廣記》引用《大事記》的話說,在吳郡向楊迪皇帝的貢品中,有壹種幹鱸魚,用清水浸泡,用布包裹並瀝幹水分,松散地放在盤子裏,外觀和味道與新鮮鱸魚相似。將切好的又香又軟的花葉拌入生魚片中,再用又香又軟的花朵裝飾,被稱為“東南美味”。白色的海鱸魚魚片,芳香柔軟的花朵和葉子,紫色柔軟的花朵使這道菜明亮而耀眼。什麽是香花?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驗證它是香薷。香薷的俗名為草木樨,新鮮的植物具有濃郁的芳香氣味,在古代很長壹段時間內被用作蔬菜。中國有30多種香薷屬植物,它們的顏色有淺黃色、淺紅色、淺藍色和深紫色。錦雞所用的芳香柔和的花可能是海州香薷或紫香薷。
《大業筆記》為唐代顏師古所作,現代學者多認為是宋人之作。《太平廣記》中引用的這段話表明,至遲在北宋初期,金魚已經從魚的統稱變成了壹道菜的專用名詞——花香柔美的生鱸魚片。有可能金絲玉在隋唐時期已經成為壹道單品的專用名詞。盛唐歷史學家劉向所著的《隋唐故事》中記載:“吳郡獻松江鱸魚,楊迪曰:“所謂東南金玉其外。”這條記錄將金魚和鱸魚聯系在壹起,並表明它是當地的壹道菜,但它沒有提到香花。在可能是唐人寫的《花書》中,也提到了花香柔美的魚,但它沒有說用什麽魚,也沒有將這道菜命名為“金花玉花”。唐末詩人皮日休在《新秋三事》詩中說:“無事可賀,金玉其外。“這是現存唐詩中唯壹壹首提到金玉的詩。皮日秀在蘇州生活了很長時間,秋天是當地鱸魚收獲的季節。詩中說有時令的金玉菜肴,也許是那道芳香柔和的鮮花搭配生鱸魚片的菜肴。但是這三種材料每壹種都是模糊的,所以不可能獨立形成壹個完整的概念。只有《大業筆記》才能對金玉進行相對完整的描述。
魚缸沒落後,金碗和玉碗的含義又發生了變化,抽象成了佳肴的統稱。阿清王朝的鄭板橋在濰縣(今山東省濰坊市)任知縣時(1746-1752),寫了壹套《濰縣支竹詞》,其中壹句是:“燈火不閉夜,樓滿玉金。雲外歌清,花為笛。濰縣原是小蘇州。”詩中的玉金泛指濰縣夜市的各種菜品,不必再與生魚片聯系在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