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都說武漢是早餐聖地,武漢有哪些不得不吃的美味早點?

都說武漢是早餐聖地,武漢有哪些不得不吃的美味早點?

剛到武漢的外地人,大多會被武漢人吃早餐的陣仗震驚到:壹條街上擺滿了早點攤子,各個攤子前都圍滿了食客,有人等著壹碗熱幹面,有人盯著自己的那只面窩,還有人會捧著壹塊豆皮……這些標誌性的早餐,意味著大武漢壹天的開始。

與廣州慢節奏的飲早茶不同,武漢人通常來不及坐下慢慢吃,手裏捧著或者包裏裝著,匆匆就趕著上班或是上學去了。於是這熱幹面、豆皮、面窩就跟隨著人們,穿梭在武漢三鎮的大街小巷。

這是武漢每天壹次的全城運動,叫做“過早”。

就算大雨讓這座城市顛倒 武漢人也不能不過早。

早餐之都大武漢

“小家婦女學豪門,睡到晨時醒夢魂;且慢梳頭先過早,糍粑油餃壹齊吞。”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葉調元刻印的《漢口竹枝詞》第壹次將吃早餐用“過早”壹詞表達。至此,武漢人“過早”已有166年。

的確,壹日三餐中,武漢人最講究過早。並且,武漢人沒有在家做早點的習慣,都是在路邊攤買。武漢三鎮的路邊攤生意非常發達,以前幾乎每條街上都有擺攤的,現在管理嚴格了,但不少店家還是把竈臺、油鍋支在大門口。

香港美食家蔡瀾曾把武漢稱為“早餐之都”,在武漢過早的重要性完全可以與正餐分庭抗禮,其種類豐富程度也是全球罕見。曾經有網友微博曬28天過早不重樣,武漢作家池莉也在其作品《熱也好冷也好活著就好》中盤點過武漢的早點:“老通城的豆皮,壹品香的壹品大包,蔡林記的熱幹面,談炎記的水餃,田恒啟的糊湯米粉,厚生裏的什錦豆腐腦,老謙記的牛肉枯炒豆絲,民生食堂的小小湯圓,五芳齋的麻蓉湯圓,同興裏的油香,順香居的重油燒梅,民眾甜食的汰汁酒,福慶和的牛肉米粉……”實際上,這僅僅只是武漢名氣極大的老字號,而街頭巷尾叫不出名字來的更是數不勝數。

每天早晨,武漢街頭都是這樣壹幅光景:滿大街的早點攤,滿大街買早點的人,滿大街邊走邊吃的人,這是武漢最別具壹格的市井風俗。

武漢人的本事是,不光面窩、燒梅這些幹的可以邊走邊吃,就連熱幹面、牛肉面也能壹邊走路壹邊朝口裏扒拉,而且速度極快,三下五除二,壹碗面就下肚的。當然,這種習慣也造成意外狀況頻發,比如公交車或者地鐵上,壹言不合,壹碗面就扣到對方身上了。

過早到底有多少種選擇?

與廣式早茶中的點心有明確的分門別類不同,武漢人過早的各種選擇顯得非常淩亂,沒有壹個嚴格的體系劃分。

武漢的早餐大致分為四個系列——

粉面系:熱幹面、牛肉面、牛肉粉、糊湯粉、豆絲

煎炸系:豆皮、面窩、苕面窩、汽水粑粑、煎包、糯米雞、歡喜坨、油香

蒸食系:燒梅、糯米包油條、湯包

飲品系:糊米酒、蛋酒

先來說說粉面系:

熱幹面

熱幹面是武漢過早的招牌——最出名也最具特色。堿面在開水中斷生,撈起來瀝幹水,淋上麻油拌勻,鋪開放涼待用。過早時,將晾涼的面條抓上壹把,放進壹只長柄尖底圓口的笊籬中,滾水中將面條燙熟,瀝幹水後裝入碗中,隨即拿起壹只長柄湯勺,放入鹽、醬油、辣蘿蔔丁、蔥末、辣椒、胡椒、味精、白糖等等,講究的還會放上壹勺鹵水,最後淋上芝麻醬,這壹碗熱幹面就大功告成了。壹碗熱幹面的制作時間,往往也就兩三分鐘。

趁著熱氣將熱幹面迅速拌開,芝麻醬的濃香和面條本身的香氣混合在壹起,立刻就勾起了人的食欲。熱幹面的核心就是芝麻醬,好芝麻足以令人齒頰留香,不過現在很多商家為了節約成本,用花生醬替代芝麻醬,或者將兩者混合,熱幹面的味道打了不少折扣。

而說到做熱幹面做得最好的攤子,蔡林記名聲在外,不少遊客到武漢也點名要吃蔡林記,但近年來伴隨著連鎖擴張,蔡林記的味道有所下降,價格卻不斷上漲。《舌尖上的中國》曾選擇拍攝了位於漢口江漢二路的田記面館,而“天天熱幹面”和“大胡子熱幹面”也分別是漢口和武昌熱幹面的傑出代表。

牛肉面·牛肉粉

與蘭州牛肉面講究“壹清、二百、三紅、四黃、五綠”不同,武漢的牛肉是鹵出來的,鹵牛肉的湯汁,辣中帶著絲絲甜味,味道很獨特。

武漢的牛肉粉面也是清真口味,漢口最早的牛肉面館最早都是回民經營,漢口六渡橋、三民路壹帶曾有回民聚居區,池莉也曾特別提到過漢口福慶和的牛肉米粉,不過如今,福慶和已經不復存在了。

考驗壹家牛肉粉面館好不好的標準,除了面湯的味道足不足,還有就是米粉夾起來會不會很快就斷了。

糊湯粉

糊湯粉是武漢的特色小吃,充滿魚米之鄉的特點。

武漢三鎮河湖眾多,每天打下來的魚蝦不少,尤其是小魚小蝦,早年間沒有儲存條件,如果沒有賣掉,留到第二天就臭了,於是有人想到了用它來做早點。

小魚蝦加水熬爛成湯,撇去殘渣,留下粘稠如米湯的濃湯。米粉下鍋焯壹下撈出放到碗裏,在上面澆壹大勺濃湯,然後撒鹽、胡椒、姜末、蔥花,原汁原色原味,口感濃郁厚重。

過早的時候,糊湯粉要就著油條吃,也有將油條蘸著糊湯吃的,還有將油條撕成小段,泡在湯裏吃的,不過怎麽樣,都風味十足。

豆絲

豆絲是武漢市黃陂區的特產,用綠豆加米磨成漿後攤皮切絲晾幹而成,吃的時候加入牛肉湯或其它配料烹煮。這種大米和綠豆混合食物,其中的綠豆分量若是少了,做出來的豆絲口感會差很多。

吃主兒唐魯孫曾在文章中寫過:“武昌的牛肉豆絲,遠近知名。”

粉面系說完了,再來說說過早的煎炸系列。

豆皮

顧名思義,豆皮與豆子有關。綠豆和大米按壹定比例摻合,浸泡數小時後磨漿待用。壹口大鐵鍋燒熱後倒油,然後舀米漿入鍋,攤成壹張薄薄的大圓片。將雞蛋打碎攤在米漿片上,抹勻後翻面,這時呈現油亮的金黃色。

隨後,將蒸熟的糯米、煮熟的幹香菇丁、炒熟的豬肉或者牛肉丁、香幹丁、姜末等拌勻,鋪在米漿片上,撒上胡椒、鹽以及大把的蔥花,然後來壹個大翻面,淋上壹勺油、撒上壹勺水,蓋上鍋蓋燜兩分鐘,壹大鍋金黃的豆皮就做好了。小鐵鏟將豆皮按格子狀劃開,每份豆皮基本就兩三個小方塊,盛入小碗中,那壹雙筷子,就可以大快朵頤了。

豆皮做得好,油的用量是最關鍵的,油太多會失去香嫩酥脆的口感,油少了豆皮表面就會變得幹巴巴。

老通城是武漢名氣最大的豆皮餐館,和無數的老字號壹樣,都是有了名氣之後公私合營保留了店鋪的字號。現在武漢名氣最大的王師傅豆皮館創始人曾是老通城的收銀員,吸收了不少老通城的豆皮師傅,開了這家豆皮館。

面窩

面窩是地道的武漢特產,雖然叫面窩,卻不是面食,它是由大米、黃豆混合打成漿,再加入適量蔥花、鹽調味,炸制而成。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可壹點都不容易。

大米和黃豆的比例很重要,黃豆少了,則面窩的味道不香;黃豆多了,面窩會很油,所以也不是黃豆越多越好。

炸面窩的勺子也很有特色,這種勺子四周下凹,中間上凸。炸面窩時,往壹邊舀壹勺米漿,在中間壹刮,然後撒上芝麻,下鍋。面窩凹處的米漿多,炸出來的軟糯;凸處米漿少,炸出來的香脆。壹種食物,兼顧了兩種口感。

苕面窩

苕在武漢話中就是紅薯,苕面窩也就是紅薯做的面窩。

把紅薯洗凈去皮,切成小丁,放入米漿中。炸制時舀入炸面窩的勺子,拍平下油鍋。苕面窩的特點是外焦脆內軟糯,滋味鹹中帶甜。

無論是面窩還是苕面窩,既可以單獨過早,也可以成為熱幹面、米粉或是湯面的搭配食品。

汽水粑粑

汽水粑粑也就是米粑粑,不僅武漢有,湖北各地也都有。

這是壹種純大米食品,用大米磨成漿後,加醪糟輕微發酵,這樣制作出來的粑粑入口有軟綿綿的甜味,回味卻有壹絲酸,有壹種立體的口感。

制作汽水粑粑的鐵鍋很大,直徑要有壹米到壹米半,鐵鍋中央有壹個凹坑,四周是平的。鍋燒熱後就要往鍋上加米漿,兩坨米漿要連在壹起,這樣才算是壹個完整的米粑粑。加好米漿後,往中間的凹坑處加水,蓋上鍋蓋再加大火。這樣,下面的米漿很快會煎出壹個硬殼,而凹坑裏的水會產生大量蒸汽,把米粑粑的另壹面蒸熟。汽水粑粑中的“汽水”指的就是這個。

這樣制成的米粑粑,壹面像脆餅,而另壹面則十分軟糯如同發糕。武漢沒有專門制作汽水粑粑的店鋪,街邊小攤隨處可見。有的人將兩片汽水粑粑中夾上壹個面窩,並把它叫做“武漢三明治”。

煎包

煎包並不算武漢獨有的特色小吃,而且論名氣,蘇滬壹帶的生煎要更出名壹點。但煎包在武漢過早界的地位並不低,今天遍布武漢的三鎮民生甜食館,必不可少的幾樣小吃就是熱幹面、豆皮、糊米酒和煎包。

武漢的煎包相比上海生煎要小壹些,而且不同於上海和蘇州蘸醋的吃法,武漢的煎包是蘸醬吃的,每壹家的醬口味又不盡相同,三鎮民生甜食館的煎包搶手,很大原因也在於美味的蘸醬。

糯米雞

廣式茶點裏有壹道荷葉糯米雞,然而武漢的糯米雞和它完全是不同的東西,因為武漢糯米雞裏並沒有雞肉。

準確來說,這種小吃應該叫糯米團,裹著五花肉、香菇、筍丁、香幹丁的糯米,再用面糊包裹下鍋炸至金黃,外層焦脆,裏邊軟糯鹹香。至於為什麽叫糯米雞已不可考,有人認為炸好後的糯米雞外表金黃,表面凹凸不平,形如雞皮,所以就叫糯米雞。

糯米雞是武漢過早最常見的小吃之壹,任何有油炸點心的攤子都會有糯米雞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