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在靈空山吃過蓧面栲栳栳
蓧麥雖然沒有黍的種植歷史悠久,如今卻是山西頗具代表性的壹種地方風味美食。山西蓧麥的產量占全國十分之壹左右,這種喜寒涼的植物,主要產於晉西北晉東南山區。蓧麥經過三生三熟之後,就做成了栲栳栳、搓魚魚、壓饸饹等美食。
特別是栲栳栳,更是晉北家常美食,因其有?牢靠?和睦?的美好象征,每逢老人壽誕、小孩滿月或逢節待客,都會蒸壹鍋熱乎乎的蓧面栲栳栳。與栲栳栳搭配的最有講究的調和,就是羊肉臊子,把羊肉切碎加入調料,上屜與栲栳栳壹同蒸出鍋,趁熱吃最合胃口。過去日子艱難時,多數人家是吃不上羊肉臊子的,都是蘸著酸菜湯吃,如今也有人還願意蘸著酸菜湯,作為壹種風味調料。
山區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時,新郎新娘也要吃栲栳栳,意謂夫妻白頭到老。年終歲末時更要吃,以祈全家和睦、人運亨通。山西地方民歌《交城山》裏唱道:交城的大山裏,沒有那好茶飯,只有蓧面栲栳栳和那山藥蛋。在解放前,山裏人能吃頓蓧面栲栳栳就是上等茶飯了,依飲食習俗習慣,好吃食自然是只有在節日或者其它重大活動中才會端上餐桌的。
據有人考證?蓧面栲栳栳?距今已有壹千余年的歷史:民間傳說,隋文帝楊堅受人挑撥離間,要立次子楊廣為太子,唐國公李淵力諫不納,被貶為並州(太原)留守。途經沁縣靈空山時,身懷六甲的李夫人要臨盆分娩,只好借宿靈空山古剎盤谷寺,生下壹個男孩兒。壹時半會兒無法離開,李淵便與老方丈談論天下大事。壹日,老方丈對李淵說,我夜觀天象,近日天下大亂,群雄惡戰,將軍應養精蓄銳,將來必成大業。今日我讓香積房給妳做頓稀罕飯,吃了之後定會精神煥發,體強力壯。午時蓧面?蜂窩?筒筒便被端了出來,李淵吃後,頓覺神清氣爽,便問是什麽飯。老方丈說是用蓧麥面做的,形似?蜂窩?,當地老百姓稱其為?蓧面窩窩?。後來李淵當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臺山當住持。老方丈帶領眾僧赴任中,路過靜樂縣,看到當地盛產蓧麥,便把制作?蓧面窩窩?的技術傳給靜樂人。從此蓧面窩窩成為靜樂人的待客飯。後靜樂人看見這種窩窩像存放東西的直筒?栳栳?,便把窩窩改稱為?栲栳栳?,不過如今晉北壹些地方仍然有人叫蓧面窩窩。
也有說,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這種面食犒勞三軍,壹舉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勞?壹詞流變而來。不過,若真是以栲栳栳來犒勞三軍,按照栲栳栳的制作工藝,怕是壹時半會兒做不出來。無論蓧面栲栳栳的起源如何,都反映了這種風味食品在山西人餐桌上的地位,歷來被當稀罕吃喝,在過節、待客時捧上桌。
後趙明帝石勒和慈禧太後都贊揚過蕎面碗饦
在說到地方風味時,蕎面碗饦是山西頗有故事的地方風味小吃,饦為古代面食稱謂,碗饦,就是以碗蒸制的壹種面食。以山西的柳林、平遙、保德三地最為有名。
西晉初年,匈奴人內遷,受到西晉統治者壓迫。匈奴貴族劉淵打起了反晉旗號,從離石派大將石勒(十六國時期後趙的建立者,也是世界歷史上唯壹壹個奴隸皇帝)發兵進攻西晉都城洛陽,營地紮在柳林三郎堡。石勒軍糧不足,派兵四處購糧,購回的糧食多為蕎麥。糧食緊缺,兵士只能把蕎麥磨碎熬粥喝。壹次幾個士兵外出,回來晚了,蕎面粥已冷卻成塊,饑餓的士兵把蕎面塊切成條,隨便撒了些鹽,感覺味道還不錯。這個意外發現,讓他們很欣喜,於是把蕎面切成長條,調以鹽、醋、蒜泥,給石勒端去。石勒吃後,讓廚房試做。次日廚房做好,軍士飽餐壹頓,精神大振,百姓嘗後也覺新奇,模仿著去做,從此柳林碗饦千年不衰。
碗饦在平遙多以白面為料,1900年慈禧太後西逃,途經平遙時,就吃過平遙碗饦,贊不絕口,當場賜予重賞。平遙碗饦此後名聲大振。
保德碗饦,有素、葷之分,最興盛時期是光緒至民國年間,兩枚銅錢壹個,賣碗饦店鋪僅縣城就有70多家。
與碗饦類似的還有壹種小吃叫灌腸,也是用蕎面制作,只是在蒸的方法上有些區別。用碗蒸叫碗饦,太原、清徐等地曾用腸衣灌蕎面蒸制,叫灌腸。也有人說,叫灌腸,是因為蕎面有清理腸道的作用,故名灌腸。
如今這種蕎面制品在街頭小攤、星級酒樓皆有,近年更被制作為方便食品,讓其柔韌筋滑與香辣爽口走得更遠。
山西人的面是五谷雜糧,山西人的面食更是千變萬化。對於山西人,面食的意思是面條、饅頭、花卷、包子、餃子、糖包、油璇、蓧面栲栳栳、灌腸、托葉子(蘸片子)、石頭餅?這是由於面食的加工工藝不同造成的。
山西省烹飪協會曾考證,山西的面食400多種,烹制法十余種,有蒸、煮、炒、燜、炸、烤、烙、貼、燴、煎、汆?操作技法30余種:搟、推、拉、剔、撥、削、壓、捏、搓、抿、折、滾、蘸、剪、切、戳、鏟、轉、攤?
山西面食制作的工具有饸饹床、抿面床、撥魚板、撥面刀、削面刀、剪刀、稱盤、瓷盤、搟面杖、石板、石頭子?面,看似單調的食材,卻在山西人手中創造出了各種花樣,這種原料單壹,品種豐富的習俗,是人們追求飲食多樣化的智慧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