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糕幹怎麽制作

糕幹怎麽制作

北京特色小吃--夾糖糕幹

原料:

[粳米][紅糖][糖桂花]

掌故說明:

北京傳統風味小吃。夾糖糕幹色澤雪白,層次分明,質地疏松不散,綿軟不黏,香甜可口。

制作方法:

將粳米洗凈,用涼水浸泡兩小時,瀝凈水,碾成面,過細籮,制成米面;將米面放入籠中,用旺火蒸至半熟,取出用手搓碎成面疙瘩,再過粗籮,即可使用,把碎紅糖、糖桂花和少許米面壹起搓成細末,制成細糖餡;在籠屜內鋪上幹屜布,放上糕幹瓶子,取米面倒在甑子內攤開,用小薄板將攤開的米面輕輕刮平,再在上面鋪上紅糖餡,將其余的米面倒在紅糖餡上,刮平後用光子壓在糕面上輕輕地前後移動幾下,以使糕面光潔平整;將木尺架在甑子上,用薄刀將糕幹橫豎各劃四刀成二十五個正方塊,取下甑子,將籠屜放在沸水鍋上蒸半小時即可。

糕幹的歷史

楊村糕幹又名茯苓糕幹,產於天津武清楊村。別小瞧這包裝簡單、用料普通、其貌不揚的小食品,它曾經有著輝煌的歷史。當年,清康熙皇帝南巡駐蹕楊村,親口品嘗“萬全堂”的糕幹後龍顏大悅,親口嘉諭為貢品,並特供南方優質稻米作原料。乾隆皇帝也禦筆親題“女孺恩物”四個大字。1930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楊村糕幹以其特有的味道征服了白皮膚黃頭發的老外們,榮獲“佳禾”銅質獎章,成為中國最早打入國際市場的小食品。1958年,周恩來總理在茶話會上用楊村糕幹招待柬埔寨貴賓,西哈努克親王吃後贊不絕口。

據說,明朝永樂年間,從浙江紹興府余姚縣北遷定居楊村的杜家兄弟,看到“地扼轉漕之要”的楊村漕運繁忙,往返的船只客商多是以米為主食的南方人,於是靈機壹動,參照南方人的飲食習慣,把米碾成面,和以白糖蒸成糕幹,沿街叫賣。果然,南方來的船夫、纖夫吃起來非常順口,而且又因糕幹便於攜帶和存放,深受歡迎。當地人品嘗後也連口稱贊,於是杜家的糕幹從此有了名氣,買賣逐漸興隆起來,並以家傳手藝世代制賣糕幹。後來,隨著生意越做越大,杜家便在楊村開設了壹個鋪面叫“萬全堂”,門口豎起招牌,上面寫著“永樂二年,三世祖傳”。後來,糕幹作為貢品入選皇宮,受到皇帝的稱贊,楊村糕幹的名氣便不脛而走,越傳越遠,再加之其生產工藝細膩、考究,松軟適口,易消化,有健脾養胃的功效,經常食用,其功效不亞於中藥茯苓,所以往來的商客途經楊村,都要買些贈送親友。萬全堂的業務量隨之猛增,應接不暇。杜姓的親戚也紛紛立棧建鋪,爭做糕幹生意。清末民初,僅杜姓開設的糕幹店就有萬全堂、萬金堂、萬勝堂、萬源堂、萬順堂等五六家,加上外姓人經營的糕幹店,最多時不下十余家。這些糕幹遠銷全國各地,人們統稱楊村糕幹。

楊村糕幹幾經風雨,幾度興衰,文化大革命期間絕跡。1984年,楊村恢復“萬全堂”老字號茯苓糕幹的生產,聘請杜氏傳人操作,楊村糕幹重現昔日的繁榮。楊村糕幹每四塊用白紙包成壹包,內裝糕幹呈扁條形或扁方形,每包凈重75克,外加塑料袋封裝,以巴拿馬賽會所獲“佳禾”銅制獎章圖案為標簽。現在,在天津武清城區和市區的很多商店裏都可以購買到正宗的楊村糕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