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青海不得不吃的那些美食,妳都知道有哪些,或者吃過哪些呢
釀皮是青海地方風味較濃的傳統小吃。在西寧和農業區各城鎮出售釀皮的攤販到處可見。釀皮是在麥面中摻和壹定數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溫水調成硬面團,再幾經揉搓,等面團精細光滑後,再放入涼水中連續搓洗,洗出澱粉,面團成為蜂窩狀物時,放進蒸籠蒸熟,這叫“面筋”,再將沈澱了澱粉糊舀在蒸盤中蒸熟,這便叫“蒸釀皮”。蒸熟了釀皮,從盤中剝離,切成長條,配上面筋,澆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來酸辣、涼爽、口感柔韌細膩,回味悠長。釀皮除有“蒸釀皮外”,還有“餾釀皮”。餾的釀皮,金色發亮,薄細柔脆;而蒸的釀皮,色褐沈著,渾厚肥大,兩者色形各異,而味道基本壹致。別覺得釀皮子不起眼,綿軟潤滑、酸辣可口、爽口開胃,是青海特色風味小吃中最受歡迎的品種之壹,釀皮雖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饑解餓,也可當菜肴,充當下酒冷盤。冷熱均宜,四季可食;男女老少都愛吃,對喜歡喝酒的人來說,是壹道必不可少的美食,尤其是受到女人們的青睞。
甜醅,是青海漢、回、藏、土、撒拉等族人民喜歡的壹種傳統甜食。甜溢酒香,味美可口,多以玉麥(即蓧麥)、青稞之類為原料。原料易得,釀造方便,既可調節飲食,又可以供賓客,頗為群眾喜愛。有句民諺說:“給嘴解饞,甜醅當先”。甜醅的來歷,跟青海漢、藏、土、人民釀造酩酒有密聯系,它和酩酒可算是同源異流。只是酒曲不同罷了。酒醅也是甜的,酒味較濃,唐朝時就拿它待賓客。杜甫、《客至》詩中說“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舊醅,便是酒醅。釀造甜醅,原料以玉麥為上乘,因玉麥質細無厚皮。嚼食無渣。青稞次之,但須脫皮。酵母為甜醅曲,用米制成,青海民間叫“藥蛋”或“甜曲”。
顧名思義,需要靠手抓、撕,或藏刀切割這種獨特的吃法來吃羊肉,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不用這種吃法了,但叫法還是流傳至今。西寧手抓羊肉肉赤膘白,肥而不膩,油潤肉酥,質嫩滑軟,十分可口。肉味鮮美,平常不是特別喜歡羊肉的也可以嘗試壹下,沒有很重的羊膻味。手抓羊肉,無論是吃法還是色香味都在壹定程度上代表著青海人樸實豪放,熱情好客的性格,頗受各地遊客的歡迎。青海人煮羊肉堪稱壹絕。熟嫩,好嚼,油而不膩,作料不多,香味十足。家中逢有喜事和有貴客登門,主人必以大塊肉款待,透視著對客人的敬重。
尕面片是青海人面食中最普遍而又很獨特的家常飯。這種面片不是用搟面杖搟出來的,而是用手揪出來的。尕面片,又叫面片子。將揉好的軟面先切成粗條,叫“面基基”。然後用潮毛巾蓋上片刻(此時稱“回面”)。“回”好後,拿入手中,用手指捏扁、揪斷,每個大約手指寬,投入沸水中,煮熟可食。由於面片小,故叫“尕面片”。現在尕面片已成了最普及又享有盛名,滋味獨特的面食了。按尕面片的形狀,配料和烹飪方法不同,有做工細致纖小玲瓏的“指甲面片”、“雀兒舌頭”;。回族人民清真面食中還有和牛羊肉、粉絲、辣椒混炒的“炒面片”;澆上羊肉清湯,加入羊肉丁、西紅柿、青蘿蔔片,成為“西紅柿羊肉面片”;和牛、羊肉片、豆腐、粉條、蔬菜混吃成為“燴面片”;品種繁多,滋味各異。。
青海人民把雜碎湯泡饃看成是最美好的早餐。它既能補身、耐饑,又能抗寒。雜碎是指煮熟的牛羊的頭、心、肺、腸、胃、四蹄等,俗稱“下水”。它又分兩種,即“牛下水”或“牛肉雜碎”、“羊下水”或“羊肉雜碎”。雜碎湯就是雜碎煮成的湯,即下水下鍋後,加入調料文火煮,腸肚爛後撈出,繼續煮頭蹄,去上層油凝固(稱“化油”),全部撈出備用。湯中加壹些幹蔥絲、香菜等調味品。雜碎湯香味濃、不膩、補身。
青海酸奶的美味可以稱得上是壹絕。青海的酸奶不是“喝”而是“吃”的,厚厚的壹碗,還未吃就能聞到淡淡的奶香。起到點睛之筆作用的是最上面的壹層甜醅,非常美味。加壹勺白糖,酸中帶甜,更是涼爽可口。
如果妳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就請關註小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