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貴高原第壹大壩——陸良縣。
陸良縣位於雲南省東部,素有“滇東明珠”之稱,居南盤江上遊,北緯24°44′-25°18′,東經103°23′-104°02′。北與馬龍縣、麒麟區接壤,東與羅平縣為鄰,南與師宗縣、石林縣相連,西與宜良縣為界。全縣東西長65.6千米,南北寬62.8千米,總面積2096平方千米(壹說2018.82平方千米)。境內海拔1840米,四面環山,中間是開闊平坦的湖積盆地,是雲南省第壹平壩,平壩面積772平方千米。最高點為龍海山海拔2687米,最低點為萬家河石板潭海拔1640米,縣城海拔1850米。終年氣候溫和,春暖幹旱,秋涼濕潤,冬無嚴寒較幹燥,夏無酷熱而多雨,年均氣溫14.7℃,年降雨量979.6毫米。2006年末全縣總戶數14.26萬戶,總人口61.9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5.11萬人,非農業人口68736人,少數民族人口10132人。。
境內全省人口最大的鄉鎮三岔河,素有“田園風光,魚米水鄉”之稱 每當夏季,萬畝荷花,碧葉藍天,翠盤滾珠,滿塘花紅葉綠,千裏荷香輕送,輕舟盈盈、白鷸齊飛,駕舟彩蓮,享受與自然親近之美境。冬天,潭水清澈見底,淺水處遊魚可見,蕩舟撒網,即捕即食,清、醇、甜、香、實為壹盤,風味獨特之美食。型冬幹夏濕氣候區。
行政區劃
陸良縣轄8個鎮、2個鄉:中樞鎮、板橋鎮、三岔河鎮、馬街鎮、召誇鎮、大莫古鎮、芳華鎮、小百戶鎮、活水鄉、龍海鄉。
歷史沿革
據《雲南省陸良地誌資料》:“陸良,夏屬梁州外境,故元陸梁州,取夏屬梁州之義。”“時值六月陰霾清冷,因有‘信是深山六月寒’之句,逐易‘陸’為‘六’,易‘梁’為‘涼’,取清涼之義。”“涼”義近於薄,文嫌不馴,改“涼”為“良”。1913年設陸良縣。
2000年,陸良縣轄7個鎮、4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58176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中樞鎮 103380 板橋鎮 85582 三岔河鎮 106639 馬街鎮 97727 召誇鎮 29912 大莫古鎮 45112 芳華鎮 30665 活水鄉 15505 核桃村鄉 13903 雙箐口鄉 15079 小百戶鄉 38260。
2001年,全縣轄8個鎮、3個鄉:中樞鎮、板橋鎮、三岔河鎮、馬街鎮、召誇鎮、大莫古鎮、小百戶鎮、芳華鎮、活水鄉、核桃村鄉、雙箐口鄉。
2006年,撤銷核桃村鄉,其所轄雨麥紅、沙鍋村2個村委會劃歸活水鄉管轄,所轄核桃村、大新村、小寨3個村委會劃歸雙箐口鄉管轄,並將行政區劃調整後的雙箐口鄉更名為龍海鄉。新設立的龍海鄉管轄原雙箐口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和原核桃村鄉的核桃村、大新村、小寨3個村委會,鄉政府駐原雙箐口鄉政府駐地。
陸良經濟
國家和省商品糧、生豬基地縣。西漢置同勞縣 ,晉置同樂縣,南齊為寧州及建寧郡治。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均降水量977.3毫米,年日照時數為2293.1小時,年均溫14.7℃。324和326國道過境,南昆鐵路經縣召誇鎮,並建陸良站。工業以磷化工、建築建材、造紙、機械修配、農機制造、水電、蠶絲綢加工、皮革制品、天然氣開發、食品加工業為重點,帶動全縣鄉鎮企業發展。為全國電氣化試點縣之壹。農業主產稻谷、烤煙、玉米、小麥、蠶豆、馬鈴薯、蠶繭、油菜子,出產生豬、禽蛋、牛奶、奶山羊。中等教育發展迅速。有師範學校1所,技工學校1所,職業中學1所,中學22所。境內文物古跡有爨龍顏碑、千佛塔(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鐘靈書院和東嶽宮,風景遊覽地有彩色沙林。龍海山區在1948年是省革命根據地之壹,1930年陸良舊州暴動,打響了雲南反蔣救國第壹槍。1949年曾在此地沙鍋村成立龍海山區行政委員會和龍海山區遊擊大隊、陸良縣臨時人民政府。境內有國有陸良華僑農場,居住著從印度、緬甸、印尼、越南等歸國的華僑。
(壹)、農業簡介
陸良縣是壹個典型的農業大縣,種植業是全縣農村經濟的主體,主要以糧食、烤煙、蠶桑、畜牧、蔬菜、水產、經濟林木發展為主。在糧食生產中,全縣糧食總產穩定在2.2—2.3億公斤,主要以玉米、馬鈴薯、蠶豆、小麥、雜糧生產為主.烤煙以發展優質煙葉為主,種植面積15萬畝左右,收購量35.16萬擔,產值1.8億元.蠶桑生產現在桑園面積7萬畝,年收購鮮繭4600噸,目前正在發展桑園面積,產鮮繭及絲綢加工居全省之首,蠶絲綢工農業總產值已達1.8億元。畜牧生產以生豬、籽豬、羊、牛發展為主,年外銷籽豬10萬頭以上,出欄肉鍺51萬頭。菜牛8000頭,菜羊2.5萬只,禽100萬只,畜牧業總產值(90年不變價)達到3.89億元。蔬菜水產生產,其中蔬菜水產產值達1.43億元.經濟林發展主要以核桃、板栗、翠竹為主。
(二)自然資源情況
陸良縣海拔1840米,屬亞熱帶高原季風型冬幹夏濕氣候區,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暖幹旱,秋涼濕潤的特點,年平均氣溫5326,年平均氣溫14.7,年總積溫5326,年降雨量為900—1000毫米,無霜期249天,年日照時數2442.5小時,年太陽輻射量為125.2千卡/平方厘米,年徑流量8.5億立方米,南盤江過境流量12億立方米左右,光能利用率為1.5%,土壤多為紅壤、黃壤、棕紅壤,土層深厚、肥沃,光、熱、水資源充沛。
(三)、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情況
糧食生產現已發展優質水稻9萬畝,優質高專用型玉米3.5萬畝,優質白蕓豆1萬畝,優質菜用型馬鈴薯發展5萬畝,優質菜用型蠶豆1萬畝,優質雙低油菜4萬畝。蠶桑、烤煙以發展優質產品為主,實行生產、收購、加工、銷售壹條龍,年銷售煙葉35.16擔,蠶繭4600噸。地方各優質鮎魚已發展到6000畝,年產量達100噸以上。蔬菜生產以外銷為主。種子產業化已形制種、收購、加工、包衣銷售壹條龍,年生產量100萬公斤以上,優質米加工量已達50萬公斤,實行優質優價。
(四)、農貿市場建設及特色農產品介紹
全縣已建成各類農貿市場20個。特色產品主要有優質***菜用型馬鈴薯、優質菜用型蠶豆、優質大米、優質小雜糧、地方優質水產品鮎魚、優質煙葉、優質千佛牌絲綢產品等地方特產。
(五)、重大農業科技措施推廣完成情況
主要以優質農產品開發為主,加大優質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範、推廣、以及綠色食品的開發。
(六)、部、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情況
1、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優質米項目建設1.6萬畝。
2、中央、省、市優質專用型玉米建設項目新建1.5萬畝、改造2萬畝。
3、旱作節水高產栽培技術3.6萬畝。
4、優質水稻新品種推廣9萬畝。
5、專用型玉米推廣3.5萬畝。
6、脫毒馬鈴薯及加工型品種推廣4.5萬畝。
7、水稻簡化育秧技術推廣5000畝。
8、水稻主要病蟲害綜防技術12萬畝。
9、土壤平衡施肥技術36萬畝。
2021年1月,2020年鄉村振興傳播影響力縣區排名發布,陸良縣位列第235名。
2021年1月4日,農業農村部公布國家級漁業健康養殖示範縣(第六批)名單,陸良縣上榜。
2019年11月1日,陸良縣被命名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
2019年8月27日,雲南省人民政府將陸良縣列為雲南省“壹縣壹業”示範縣,代表產業為蔬菜產業。
2019年3月15日,陸良縣上榜2018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
2019年3月,水利部公布第壹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陸良縣榜上有名。
2017年12月31日,陸良縣上榜2017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魅力示範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