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湯圓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顯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
詳細介紹:
農歷正月十五吃元宵,全國各地都有壹個***同的風俗,幾乎家家都要吃元宵,也就是湯圓。民俗專家認為:在煮湯圓時的時候,開鍋之後湯圓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壹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裏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寓意著團圓吉利。
因此,吃湯圓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調查的同時也顯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壹種熱愛。吃元宵要吃出不壹樣的味道。
擴展資料
吃湯圓的好處
1、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合家團團圓圓,還有禦寒、補脾胃、益肺氣之養生功效。
2、湯圓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綱目》中指出,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糯米味甘、性溫,吃後能補養人體氣血,滋養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雖然已過,但天氣乍暖還寒,寒冷天最容易虧損的就是胃氣。
3、古人在正月十五鬧元宵時用糯米材料制作湯圓,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圓容易下鍋不會散開,還因糯米具有禦寒方面的特性。
4、元宵時吃糯米湯圓,溫暖脾胃,人氣息就會變得相當順暢,以致周身發熱,起到禦寒的作用,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寒者。
5、此外,糯米還含有蛋白質、鈣、磷、鐵、煙酸等豐富營養,可以說糯米湯圓正是溫補強壯的食品。
為什麽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
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在中國,元宵、湯團是兩回事,可以說是北方、南方之不同淵源所致。
湯圓跟元宵存在著以下的分別:
湯圓:壹般將糯米面和好,像包餃子壹樣將餡包入再團圓,餡料有素有葷;
元宵:壹般只用素的固體甜餡料,將餡料切成小塊,蘸上水,在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壹邊滾壹邊灑水,使其自然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可以用機器滾大規模地生產。
擴展資料
傳說: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壹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壹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簡短
說春秋末楚昭王復國歸途中經過長江,見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黃,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眾人不知此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問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復興之兆。”
因為這壹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後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並用山楂做成紅色的餡煮而食之。還有壹種說法,元宵原來叫湯圓,到了漢武帝時,宮中有個宮女叫元宵,做湯圓十分拿手,從此以後,世人就以這個宮女的名字來命名。
擴展資料
到了現代亦有與元宵節有關的故事。袁世凱在做了大總統之後心猶未甘,還想當皇帝,因美夢不能成真,終日煩惱。壹日他的姨太太說要吃元宵,話剛壹出口,就被袁世凱打了壹個耳光,因“元宵”與“袁消”諧音,從此袁世就給手下的人下了個命令,以後不許再說“元宵”,而只能說“湯圓”。
參考資料:
元宵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
元宵節的來歷故事
元宵節的來歷故事,作為春節過後的又壹大民間傳統節日,元宵節節日氣氛是“鬧”這個字。其實元宵節的習俗很多都是我們熟悉的,踩高蹺、迎紫姑,以下了解元宵節的來歷故事。
元宵節的來歷故事1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壹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壹時。《隋書·音樂誌》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裏,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壹”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壹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LanternFestival而為人所知。
元宵節的傳說
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的個性既善良又風趣。如果宮裏有誰得罪了漢武帝,總要靠東方朔來講情。
有壹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漢武帝覺得有點無聊,東方朔就到禦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的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
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壹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沒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她想,既然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還不如壹死了之,於是才來投井。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非常的同情她,就向她保證,壹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這壹天,東方朔出宮後,便在長安街上擺了壹個占蔔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蔔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壹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個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壹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妳們若看到壹個騎粉色銀驢的紅衣姑娘,馬上跪地哀求。那姑娘便說:“我是領旨來燒長安的。玉帝還要站在南天門上觀看。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妳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壹張紅帖,揚長而去。
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漢武帝接過來壹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六天火,焰紅宵夜”。漢武帝壹看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壹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妳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壹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壹起在十六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六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
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到了正月十六日長安城裏張燈結彩,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雙親、妹妹團聚了。如此熱鬧了壹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六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元宵節的來歷故事2
傳說壹:點彩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壹只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就如頭上響了壹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壹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壹看,發覺人間壹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傳說二:東方朔與元宵姑娘的傳說
相傳漢武帝時代,宮內有個宮女名叫元宵,自進宮以後,再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到臘盡春來時節,倍加思念家人,於是在壹個大雪天,欲壹死了之,恰巧碰到了漢武帝的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風趣,聽了她的遭遇後,便設法讓元宵姑娘和家人團聚。
為此,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壹個占蔔攤,設計了壹個“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意思是:“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壹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而實際上是壹個奉旨燒長安的使者,要想辦法讓當今天子知道”。宮內得知後,趕緊稟報了皇上。
漢武帝接來壹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十五晚上可讓宮中元宵姑娘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並責成京都家家戶戶做湯圓,壹齊敬奉火神君,在十五晚上掛燈,點鞭炮、放煙火,允許城外百姓進城觀燈,消災解難”,漢武帝聽後大悅,隨傳旨照辦,如此熱鬧壹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元宵姑娘也和家人見了面。此後,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做湯圓供奉火神君,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姑娘做的'湯圓最好,人們隨把湯圓叫元宵,這天改稱“元宵節”。
傳說三: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壹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壹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元宵節的來歷故事3
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節的起源很古老,源於遠古人類在過節時以火把驅邪。這個節要祭祀天神,由於是夜裏進行,自然要打著火把,後來就逐漸演變為元宵節了。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就有了。
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因漢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_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蔡_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
來,蔡_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於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我國流傳下來。
此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擴展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日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此外,還有壹種說法,即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壹時。參加歌舞者達數萬人,從第壹天黃昏始至第二天天黑為止。
直至今天,我國西南壹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
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元宵節的來歷簡短
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壹,通常在農歷正月十五日慶祝。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節日之壹,也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之壹。下面是
元宵節的來歷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朝。據傳,元宵節是在漢武帝時期開始流傳的,那時人們普遍在這壹天點燈、放煙火、吃湯圓等慶祝活動。元宵節的正式名稱為“上元節”,源於道教中的壹個重要節日——上元之日,這壹天是天地元氣交合的日子,被認為是瑞氣萬千、神仙降臨的好日子。
元宵節的慶祝活動包括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火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賞花燈和吃湯圓。賞花燈是元宵節最古老的傳統之壹,燈籠多以紅色為主,有各種形狀,如花、鳥、魚等。而吃湯圓則是元宵節必不可少的傳統美食之壹,湯圓寓意著團圓和家庭和睦。
元宵節不僅在中國境內廣泛慶祝,也被世界各地的華人和愛好者所傳承和慶祝。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和傳統節日,也代表著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和豐富多彩的歷史傳承。
我很好。反正偶爾總會有人需要我。我很好。即使很冷,我也只信任我的外套。我向妳保證我能照顧好自己?最近,這首歌在Tik Tok特別流行,在網民中引起了壹場翻唱比賽。很多朋友還不知道這首歌是什麽。跟我壹起去看看吧。
這首歌的名字是“我很好”,由陳作曲,和陳作詞,劉大壯演唱。這首歌發行於2020年6月65438日+10月36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