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臺雲水”點出了這裏景觀的多樣性和立體化,同時借用了宋代範仲
淹《嚴先生祠堂記》中的名句“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來頌揚明代民族英雄於謙的熱血千秋,清白壹生。 三臺雲水霧淒涼,壹抹錢江幽韻長
於謙是明代的民族英雄,和嶽飛、張蒼水並稱“西湖三傑”。
於謙(1398—1457),明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字:廷益。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英宗被俘後,從兵部侍郎升任尚書,擁立景帝,反對南遷。調集重兵,在北京城外擊退瓦剌軍。次年(景泰元年),也先因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景泰八年(1457年)“奪門之變”中英宗復辟,於謙以“謀逆罪”被殺,葬於浙江省杭州市風景秀麗的三臺山麓,西湖烏龜潭畔。杭州三臺山地處杭州西子湖畔西北,於謙祠就位於這裏,是杭州市第五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經過幾年的規劃與建設,已形成了包括於謙祠、於謙墓、墓道、牌坊等文物建築與自然山林、綠地相結合的於謙祠景區,面積也由最初的6000平方米擴大到31000平方米。目前,景區正在修建於謙雕塑廣場、忠泉池、於謙詩碑廊,計劃把配殿恢復為祈夢殿,隨著西湖西進工程的進展,於謙祠景區將成為壹處重要的人文景觀。2006年05月25日,於謙墓作為明至清古墓葬,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對於謙,清代袁枚曾贊頌的“賴於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把他的思想精髓很好地揭示出來,而“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更能體現出這位英雄的亮節風高的壹生。
《嚴先生祠堂記》
範仲淹
先生,漢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龍,得聖人之時,臣妾億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節高之。既而動星象,歸工湖,得聖人之清。泥塗軒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禮下之。
在〈蠱〉之上九,眾方有為,而獨“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陽德方亨,而能“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光武以之。蓋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於名教也。
仲淹來守是邦,始構堂而奠焉,乃復為其後者四家,以奉祠事。又從而歌曰∶“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熱血揮灑化瓊碧,丹心未泯遺芬芳
功績
於謙少年立誌,十二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於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十二歲時於謙即寫下明誌詩《石灰吟》。《石灰吟》
於謙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永樂十九年(1421年)成為進士。宣德元年(1426年),漢王朱高煦在樂安州起兵謀叛,於謙隨宣宗朱瞻基親征。授禦史,後官至兵部侍郎。正統十四年(1449年)秋,瓦剌也先大舉侵犯邊疆,宦官王振建議英宗親征。八月英宗在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京師震動。皇弟郕王朱祁鈺監國,將於謙擢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當時朝廷中有些人主張向南遷都避敵,於謙挺身而出,駁斥了各種投降主義的論調,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堅持保衛北京,繼續抗敵。九月郕王即帝位,為明代宗。十月,也先挾持英宗破紫荊關威脅京師,於謙分遣諸將列陣九門迎敵,並親自督戰,擊斃也先弟孛羅及平章卯那孩,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
《暮春遇雨》
於謙
暖風吹雨浥輕塵, 滿地飛花斷送春。
莫上高樓凝望眼。 天涯芳草正愁人。
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請求議和,同意歸還英宗。八月,明朝接回英宗,安置南宮,稱上皇。當時閩浙有葉宗留、鄧茂七,廣東有黃肅養分別叛亂,湖廣、廣西、貴州等地均有少數民族作亂,都被於謙。
《嶽忠武王祠》
於謙
匹馬南來渡浙河,汴城宮闕遠嵯峨。
中興諸將誰降敵,負國奸臣主議和。
黃葉古祠寒雨積,清山荒冢白雲多。
如何壹別朱仙鎮,不見將軍奏凱歌。
景泰八年,將軍石亨、宦官曹吉祥等,趁景帝病重,發兵擁立英宗復辟。英宗復位後,石亨和曹吉祥等誣陷於謙制造不軌言論,要另立太子,唆使科道官上奏。都禦史蕭維禎審理案件,判定於謙犯謀逆罪,判處死刑。英宗以於謙對國家有功,不忍心殺他,徐有貞奏道:“不殺於謙,此舉為無名”。遂以“意欲”謀逆罪處死,其子於冕充軍,發戍山西龍門,其妻張氏發戍山海關。
《詠煤炭》
於謙
鑿開混沌得烏金,蓄藏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沈沈。
鼎彜元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後心。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明史》載於謙“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籍沒時家無餘資。錦衣衛發現於謙的正屋大鎖牢牢鎖著,裏面放著皇帝禦賜的蟒衣、劍器,看了也忍不住落淚。
《入京》
於謙
絹帕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
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成化年間,其子於冕獲赦,上疏為父平反,明憲宗親自審理,弘治二年(1489年),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謚“肅湣”。葬於杭州西湖三臺山麓,賜祠於其墓曰“旌功”。萬歷年間,明神宗改謚號“忠肅”。留有《於忠肅集》。後世尊於謙為民族英雄。
《望雨》
於謙
赤日行空暑氣浮,炎風簸土幾時休?
雲霓久渴斯民望,廊廟當分聖主憂。
旱魃剿除消暑氣,神龍鼓舞起靈湫。
挽將天上銀河水,散作甘霖潤九州。
文為胸之意,詩為心之聲,於謙這些鏗鏘的詩句,就是英雄忠君保國的肺腑之言,只可惜當權者為了自己的私立而踐踏了壹個鐵骨漢子的忠誠,走了和嶽飛壹樣的不歸之路,或許,這就是壹個明智臣子的節氣,以及他無奈的選擇——寧可死也不肯背上叛國背君的罪名。
旌功祠
明朝弘治二年(1489),於謙冤案得以平反,孝宗皇帝表彰其為國效忠的功績,賜謚“肅湣”,並在墓旁建祠紀念,取名 旌功祠。五百多年來,於謙祠屢毀屢建,現存建築為 清同治八年重建的舊跡,格局尚屬完整,自91年5月起,先後經四次修繕,至1998年,值於謙誕辰600周年之際,於謙祠重新對外開放。
於謙祠為傳統型的祠堂建築,白墻灰瓦,朱漆大門,“於忠肅公祠”幾個篆書大字顯得莊嚴肅穆。祠堂***有三進,為前殿、正殿和後殿,前殿與正殿間,有南北廂房各壹,廂房北面另有配殿壹間,建築面積約900多平方米。庭院裏草木蔥蘢、綠樹成蔭,是壹處清幽之所。
前殿辟為序廳,殿門兩側楹聯是林則徐所撰:“公論久而後定,何處更得此人”。清朝嘉慶壬午年(1822)六月,林則徐任浙江杭嘉湖道,他倡議集資整修於謙祠墓,並帶頭捐獻自己的官奉。上懸匾額“百世壹人”,是對於謙壹生功績的高度概括。序廳正中壹巨大石灰巖上鐫刻著前言,石灰巖造型取意於謙青少年時所作詩作《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也正是於謙壹生剛正不阿、兩袖清風高潔品性的真實寫照。兩側墻上陳列於謙年表、於謙世系表,壹張繪於清代的於謙夫婦像尤為引人註目。廳內還放置造型簡潔的案幾、椅等明式家具以渲染氣氛。《頌於謙》
揚眉
三臺雲水霧淒涼,壹抹錢江幽韻長;
熱血揮灑化瓊碧,丹心未泯遺芬芳。
青朗石頭燒更皓,板蕩英雄節愈揚;
不辯榮辱談笑去,留給後世來主張。
正殿是於謙祠的主體部分,也是陳列最具特色的地方,通面寬21.8米,進深14.15米,。大殿正中是壹座於謙全身立像,於公威嚴肅立,雙目炯炯,正氣凜然。像高3.2米,基座1.3米,為海水浪花圖案。像後襯以由徐向前元帥書寫的《石灰吟》壁面,塑像上方懸掛乾隆禦題匾額:“丹心抗節”,黑底金字,為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南巡杭州憑吊於謙時所題。殿柱上懸掛數幅頌揚於謙不朽功績的楹聯,均是明清時期的名家所撰,經當代書法家題寫。大殿墻面為兩幅半圓大型浮雕壁畫,左側是“北京保衛戰”,右側是“土木堡之變”的有關場景,每幅畫相對獨立,但在整體上又呵成壹氣,場面頗為凝重、壯觀,運用明暗變幻的燈光效果,再輔以鏗鏘激越的《十面埋伏》背景音樂,使人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恍如置身於刀光劍影、殺聲震天、塵土飛揚的古戰場,正與於謙壹起抵禦外侮。壁畫高3米,寬46米,是經專家多次論證修改,在中國美術學院雕塑家王卓予先生的指導下完成。壁畫突破了壹般祠堂陳列的窠臼,使壁面不見柱子,與匾額、楹聯、塑像遙相呼應,具有強烈的藝術震撼效果。塑像背面的墻壁上嵌有清代石碑若幹塊,其中包括湘鄉楊昌 題的線刻《明少保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於公像》碑壹塊,袁枚題《重修於忠肅廟碑》殘碑九塊。
後殿陳列於謙生平事跡,采用圖版和照片相結合的形式,分“少年壯誌”、“勤政廉明”、“保衛北京”、“永垂青史”四個部分,詳細介紹了於謙高尚的品格、卓越的功績以及悲壯的人生。兩側的陳列櫃中,分別展示了於謙的著作和歷代有關於謙的評述著作,有《於肅湣公集》、《於少保萃忠全傳》、《於忠肅公祠墓錄》等。
《讀史》
揚眉
折戟沈沙水蕭條,霜晨冷月哀天驕;
都是君王帳前將,精忠保國死後昭。
南北廂房分別作為兵器室和接待室。兵器室陳列明代的各種軍械,包括神機營用的火銃、火炮等。明代的兵器門類多、數量大、制作精、技術高,有較高的研究和欣賞價值。
前殿與後殿間的天井裏,赫然立著壹尊威武、雄壯的鐵犀牛,身高約2米,圍長約2.5米,周身烏黑,獨角朝天,背上鑄有於謙親撰的《鎮河鐵犀銘》,它是於謙勤政愛民、治理黃河的壹個歷史見證。黃河自古多泛濫,巡撫河南期間,他勵精圖治,奔波於大河上下,全心治理水患。為鼓舞人民戰勝洪災的信心,在1446年,派人鑄了這尊“鎮河鐵犀”,表達了希望根除黃河水患,使百姓過上安定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原物現存於河南開封鐵牛村。
天井右側有口井,井旁立碑,名之為“忠泉”。根據祠內清時李鐸遺碑記載:康熙乙亥年,在改建於謙祠時發現此泉,泉水色清而味甘,因念“公之大忠誠如水之在地中”,故以此命名。後殿的院子裏還保存著數明清兩代的石碑,分別是四塊大碑(弘治、嘉靖、萬歷、康熙)及壹塊乾隆年間的殘碑。
不辯榮辱談笑去,留給後世來主張
《三臺雲水》
--揚眉
在巍峨高聳的南高峰腳下,
是蒼峻挺拔的五老峰,
在五老峰的山麓是品字型的三臺山。
三臺山雲水蒼茫,
攜著龍井茶香的雲霧從獅子山飄來,
凝聚在南高峰的山腰,
雨潤著山谷中的花草樹木;
肥沃的山間臺地,
環抱在青翠的群山之中,
恬恬淡淡地抿著壹川的流霧,
面向浩瀚的西子湖。
這裏的山具有著江南山地的顯著特征:
俊俏挺拔,郁郁蒼蒼,
幽林密竹,水霧繚繞。
三臺山青松翠柏,
置根於溪流谷澗間,
遊龍走鳳地盤恒著老莖新根,
簇擁著壹捧黝黑的土丘;
古老的枝桿記錄著千年歷史的漣漪,
新嫩的梢葉展示著頑強的生命活力,
伸延向湛藍的天空。
三臺山石崖陡壁,
顯現出剛毅的胸膛,
那是支撐著這萬年青山,
環抱著這千年秀湖,
承載著肥沃土壤的骨骼,
不屈不饒地屹立在錢塘腹地。
三臺山嫩芽新竹,
繁華茂盛生長地在山溪道旁,
竹桿千支槍,
竹葉萬口劍,
在擡升的山風中颯颯作響,
拱衛著江南的土地。
這裏的川具有著江南水鄉的典型特點:
水網密布,縱橫交錯,
山居野墅,樓閣亭臺。
公望故居背靠著三臺山路,
茅廬草舍掩映在翠竹的枝葉裏,
遙望著雷峰塔的風姿,
他的主人正在描繪著新的山居石壁圖。
先賢堂春草幽蘭簇擁著白墻灰瓦,
涵沌在壹片稀薄的霧汽中,
賢人雅淡清高不入俗流,
這裏許是他們最好的聚會場所了。
浴鵠灣的水清凈淡秀,
流晶瀉玉般的蕩漾在山腳,
水面棲鴨息鶴、遊鵠走鸛,
旁依水榭樓臺含山慕遠。
武狀元坊遙對著霽虹橋,
那坊舒展大氣、渾厚磅礴,
那橋舒展開朗、精巧細致,
體現著江南水鄉雅致的神韻。
三臺夢跡充分展現了西湖濕地的原生態風貌,
這裏的院墻是由石頭壘砌的,
這裏的屋墻是由泥巴打壘的,
這裏的房梁是由木頭構榫的,
這裏的房瓦是由陶土燒制的,
走在這近乎原始的村落裏,
漸漸地會把人們的思緒帶回到農耕斧作的年代。
哦,江南的山巒是青的,
青青的山依仗堅硬的巖石來鑄就;
哦,江南的水田是秀的,
秀秀的水源於爽凈的雲霧來充盈。
青山秀水構成了水墨圖卷的江南,
在濃妝淡抹、清雅秀麗中,
顯現出她豐富的人文思想和歷史內涵。
就在那黝黑的土丘下面,
埋葬的是具有石灰巖壹樣白凈的骨骼,
在烈火焚燒之後愈加皓皓純白,
他就是杭州的於謙。
他孕育在美麗的西子湖畔,
他生長在灰暗的祠堂巷口,
他功業在風雪彌漫的北國,
他埋葬在品字型的三臺山。
他行走在覆蓋了五千年良渚文化的土層上,
誦讀著春秋孔孟的學說;
他飲食在矗立了兩千年錢王遺韻的街巷裏,
熏陶著南宋程朱的理學。
“社稷為重君為輕”,
這鏗鏘的話語表明了他無私的心跡。
他能拋開愚忠的士大夫腐朽思想,
把國家的大業置於個人的生死之外,
把黎民的疾苦置於個人的寢食之上,
這需要多麽崇高的思想境界,
多麽忘我的品德修養。
可現實就是這樣的無情,
可歷史就是這樣的無奈,
少數的敗類為了自己的壹己私利,
就能把國家的棟梁拆卸,
就能把社稷的磐石砸碎,
把江山的中流砥柱推傾。
僅以“意欲”二字,
就可把壹代功臣的業績抹殺;
就因“輔佐”兩詞,
便將壹世的清廉掩蓋,
這天下還有明理可以言喻嗎?
友無奈:“辯不已”,
他淡然:“辯何益”!
這是何等的超脫,
仿佛是去閑庭信步;
這是何等的灑脫,
仿佛是去和朋友九曲流殤。
“賴有嶽於雙少保,
人間始覺重西湖”。
秀美的錢塘山巒呦,
妳看似清秀,
但在這清秀的面孔下掩藏著卻是剛毅的品格,
錚錚鐵骨焚燒愈白;
柔軟的西湖綠水呦,
妳撫似輕柔,
但在這輕柔的血脈裏流動著卻是摯誠的情操,
汩汩碧血輝映朝霞。
這就是西湖的石頭!
這就是杭州的鐵頭!
血不曾冷,
血沃千山梅花紅;
風孰與高?
風高萬嶺梨樹白。
這青山可以做證:
雲山蒼蒼溶進了英雄的熱血千秋;
這錢水可以做證:
江水泱泱註入了先生的清白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