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盤點各地的立夏傳統美食,為什麽都吃湯圓?

盤點各地的立夏傳統美食,為什麽都吃湯圓?

每個傳統的節日都會有壹兩道代表著這個節日的節令美食。如元宵節的湯圓、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那麽馬上到來的立夏也壹樣,各地有很多立夏時節吃的傳統美食~

立夏是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壹。代表寓意:告別春天,夏天的開始。立夏預示夏天的到來,天氣將逐漸炎熱。在古代,人們要舉行隆重的“迎夏”儀式;民間亦逐漸形成了吃“五色飯”、雞蛋等壹系列習俗,寓意消災祈福。

立夏飯:

每逢立夏前壹天,孩子們向鄰家第戶討米壹碗,稱“兜夏夏米”。挖上點筍,“偷”點蠶豆,用點蒜苗.立夏日將兜得的米與食材在露天煮飯,飯上放青梅、櫻桃等,分送前日給米的人家,每家壹小碗。民間認為兒童吃後,可防中暑。

立夏飯裏加有雷筍、豌豆、蠶豆、莧菜等佐料,含有“五谷豐登”的意思,立夏吃五色飯,還有壹年到頭身體健康的寓意。

立夏蛋:

這是長江以南的漢族風俗。每逢立夏,人們都要吃煮雞蛋或鹹鴨蛋,認為立夏吃雞蛋能強健身體。立夏蛋,是立夏那天最經典的食物。立夏前壹天,家裏就開始煮立夏蛋了,壹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著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茶葉蛋應該趁熱吃,吃時倒上好的紹酒,內灑些許細鹽,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除了吃立夏蛋之外,還有另外的玩法。煮好的蛋,挑出整只未破的,用彩線編織成蛋套,掛在孩子的胸前,或者掛在帳子上。小朋友們還要拄立夏蛋(就是碰蛋),那是這天最快樂興奮的事,拄蛋以蛋殼堅而不碎為贏。

立夏粥:

立夏粥是湖南耒陽傳統的小吃,屬於立夏節食品。此小吃是耒陽飲食壹絕。耒陽人歷來重視農桑活動,對二十四個節氣特別敏感。每個節氣將臨,人們總愛通過壹些祭祀形式個應節食品,直觀、形象地互相提醒不忘農事,不誤農時,從美食中***享生活的樂趣。比如立夏,正是插秧時節,農作辛苦,各家各戶就熬制立夏粥,以表達對豐收的美好祝願。

立夏粥是用大米作主料,伴以精肉、糯米丸子、粉絲、幹筍、香椿、豬雜、紅棗、豌豆、豆芽、雞蛋等十幾種佐料熬制而成。起鍋後熱氣騰騰,香氣四溢。鄰裏之間,互相贈送,壹來展示自己的手藝,二來融洽感情。遺憾的是,立夏粥只有立夏時節才能吃到。

立夏果:

立夏果又稱立夏粿,是壹種節日食俗。在立夏節吃的壹種粿子和湯圓,不過是用米蒸熟後搓爛和成小團子,然後用豆芽,豆幹,蝦皮,豌豆之類的東西煮成“羹”,名叫“立夏羹”,又名“立夏粿”,合家***食。俗諺:“吃了立夏粿”,不怕大雨如註(敢於冒雨幹活)。

立夏過後,便是炎熱的夏天,人們在立夏吃壹些食物,往往寄托著祈福保平安的願望。

其它習俗:

浙江嵊州人認為,在立夏日吃蛋拄(意為“支撐”)心,吃筍拄腿,吃豌豆拄眼;

湖南長沙人立夏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湯丸,名“立夏羹”,民諺雲“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個團(音為“坨”),壹腳跨過河”,意喻力大無比,身輕如燕;

上海郊縣農民立夏日用麥粉和糖制成寸許長的條狀食物,稱“麥蠶”,人們吃了,謂可免“疰夏”;

湖北省通山縣民間把立夏作為壹個重要節日,通山人立夏吃泡(草莓)、蝦、竹筍,謂之“吃泡亮眼、吃蝦大力氣、吃竹筍壯腳骨”;

閩南地區立夏吃蝦面,即購買海蝦摻入面條中煮食,海蝦熟後變紅,為吉祥之色,而蝦與夏諧音,以此為對夏季之祝願。

福建閩東地區立夏以吃“光餅”(面粉加少許食鹽烘制而成)為主。

閩東周寧、福安等地將光餅入水浸泡後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則將光餅剖成兩半,將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夾而食之。

周寧縣純池鎮壹些鄉村吃“立夏糊”,主要有兩類,壹是米糊,壹是地瓜粉糊。大鍋熬糊湯,湯中內容極其豐富,有肉、小筍、野菜、雞鴨下水、豆腐,等等,鄰裏互邀喝糊湯。這與浙東農村立夏吃“七家粥”風俗有點相似。

“七家粥”與“七家茶”也算是立夏嘗新的另壹種形式,七家粥是匯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壹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七家茶則是各家帶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葉,混合後烹煮或泡成壹大壺茶,再由大家歡聚壹堂***飲。這些粥或茶並不見得是多麽可口的食物,但這些儀式,卻可以說是過去農村社會中重要的聯誼活動。

浙東農村立夏有吃“七家粥”的風俗,就是務農人家左領右舍互相贈送豆、米,和以黃糖,煮成壹鍋粥,叫“七家粥”,說是吃了這種粥,鄰裏和睦,壹心去夏耕夏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