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屋村位於烏蒙山腹地,三岔河旁。此前多年,這裏壹直被稱為“華屋基金會”,意思是“懸崖下的村莊”。光看意思就知道地形有多危險了。群山就像屏障,將村莊與外界隔離開來。山雄偉,水廣闊。這裏的石頭上長滿了各種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堪稱風景如畫。
烏江是長江南岸最大的支流,化屋村位於烏江上遊。河水清澈,倒影湛藍,寧靜而美麗,兩岸山峰陡峭壯麗,眾多瀑泉落入湖中。它是千裏之外烏江上最美的懸崖畫廊,有“山如三峽,水勝三峽,水如漓江,山勝漓江”的美譽。當然,這樣絕世的風景只有坐船才能看到,否則。
化屋村坐落在這樣美麗的風景中,周圍是危險的山脈和溪流。年復壹年,這片土地沈澱了壹個寧靜的世界。由於交通和氣候等客觀因素,這裏的人們生活貧窮而原始。
村裏大多數人都是苗族人,但據說他們是苗族眾多支系中的壹支——歪梳苗。苗族分支眾多,語言、風俗、習慣各不相同。苗族的大多數支系都是根據他們的頭飾和服飾來命名的。彎曲的梳子幼苗因女性在頭的壹側佩戴梳子而得名。
吹蘆笙是歪梳秧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大年初壹到正月十五都要舉行跳坡節(蘆笙節),村裏的男女老少都要觀看。現場非常熱鬧。
傳說幾百年前,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戰亂遷徙到這裏。多年來,周圍都是刀斧林立的大山,沒有像樣的進出村莊的道路。我們經常要爬懸崖,靠人馱馬。
它三面臨水,然後用刀斧切割高聳入雲的懸崖。也許正是這樣壹個自然而封閉的環境,這裏完整地保留了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古樸的民族風情。在高速公路連通之前,這裏基本上過著自給自足、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燒火做飯,點煤油燈”。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穿著自己的民族服裝,在服飾和包子、婚禮和葬禮中書寫和重溫自己的歷史和文化。
在離方圓華屋村幾公裏的範圍內,到處都是喀斯特地貌。村民們“望河興嘆”。每壹代人都有翻山越嶺去吃飯的經歷。
然而,隨著我國的不斷發展,它也迎來了機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山上壹座座移民新村拔地而起,壹條條平坦整潔的公路直通家門口,服務於旅遊業成為這裏人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山歌,吹蘆笙,篝火跳舞...淳樸的民俗風情吸引著八方遊客。傳承千年的苗族刺繡和手工食品也是外國遊客最喜歡的旅遊對象。
這裏的婦女從小就要學習苗族刺繡,並和母親壹起學習編織和蠟染。這是每個人都必須掌握的生活技能,否則他們會被嘲笑,因為他們必須自己做衣服。化屋村婦女服飾上的刺繡內容極其豐富。服飾以線條為主,手臂上有兩條彩色條紋,分別象征著長江和黃河,表明華屋苗家的發源地。胸部和背部的刺繡鳥圖案顯示了斜梳苗婦女的不同愛好和個性。壹套衣服包含了花屋基苗族同胞對歷史的記錄、對家鄉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化屋苗寨後面,有壹個叫箭筒屯的小山村,距離懸崖280米。它是不可接近的。其上的竹峰直沖雲霄,山頂古木參天,藤蔓纏繞,山中有珍禽棲息。峰巒之間有壹股清泉,終年不息,當地苗胞視之為神水。
神奇的山水孕育了曲屋苗族,音樂稟賦豐富的苗族同胞創造了依賴於這壹山水的歌舞。在這片山水相依、山山相戀的美麗環境中,千百年來,化屋村人傾盡心血經營著這片亙古不變的土地。直到今天,他們仍然延續著祖先留下的古老傳統...
如今,雖然交通不如城鎮方便,但它已經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來探索這裏的原始氛圍。這個隱藏在大山深處的苗寨,以其壯美險峻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民族風情,成為黔北深閨中的獨特風景和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