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漢字是中華民族自古至今所傳承下來的壹種不可多得的文化。它記載著我國歷史發展的全部過程。在它發展的過程中所經歷的有上古原始社會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鐘鼎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印證了中國的全部發展過程。漢字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終生的良師益友,每個人的精神家園。漢字往往可以引起我們美妙而大膽的聯想,給人美的享受。
中醫:指中國傳統醫學,又稱漢醫、漢方,東瀛人稱之為“皇漢醫學”。中醫藥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慢慢開始被大多數當代中國人民所接受,同時在國際上也有著越來越重大的影響,漸漸開始深受世界人民的熱愛和歡迎。中醫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中和”是世界萬物存在的理想狀態。通過各種方法達到這壹理想狀態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萬物便生長發育。可以說中醫學所闡明的“陰陽和合”“陰平陽秘”生理機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體現。在這個終級目標下,中醫是用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這三大來自中國古典哲學的理論,來具體解釋生命的秘密。
書法: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壹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壹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壹種獨特的造型藝術。中國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書寫性發展到壹種審美階段——融入了創作者的觀念、思維、精神,並能激發審美對象的審美情感(也就是壹種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的形成)。中國的歷史文明是壹個歷時性、線性的過程,中國的書法藝術在這樣大的時代背景下展示著自身的發展面貌。在書法的萌芽時期(殷商至漢末三國),文字經歷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隸(八分)、草書、行書、真書等階段,依次演進。在書法的明朗時期(晉南北朝至隋唐),書法藝術進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隸趨從於簡易的草行和真書,它們成為該時期的主流風格。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出現使書法藝術大放異彩,他的藝術成就傳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時,唐代壹群書法家蜂擁而起,如:虞世南、歐陽詢、楮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名家。在書法造詣上各有千秋、風格多樣。明清的作品雖然流傳很多,但裏面魚目混珠、濫竽充數者也大有其作。因此,對於當下藝術市場中的收藏家、收藏界來說,購買、收藏這部分作品時應保持謹慎的態度。
中國畫:中國畫簡稱"國畫",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具有悠久歷史與鮮明民族特色的繪畫。中國畫以線條為造型的主要手段,講究用筆,用墨,使線、墨、色交相輝映,達到"氣運生動"的藝術效果;特色之二,為"托物喻情,畫中有詩",特色之三為詩,情、畫、印融為壹體。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由於書畫同源,以及兩者在達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筆、線條運行有著緊密的聯結,因此繪畫同書法、篆刻相互影響,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征。
茶文化: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麽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壹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註入 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壹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 的作用進壹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壹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 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酒文化: 中國是酒的王國。酒,形態萬千,色澤紛呈;品種之多,產量之豐,皆堪稱世界之冠。中國又是酒人的樂土,地無分南北,人無分男女老少,族無分漢滿蒙回藏,飲酒之風,歷經數幹年而不衰。中國更是酒文化的極盛地,飲酒的意義遠不止生理性消費,遠不止口腹之樂;在許多場合,它都是作為壹個文化符號,壹種文化消費,用來表示壹種禮儀,壹種氣氛,壹種情趣,壹種心境;酒與詩,從來就結下了不解之緣。不僅如此,中國眾多的名酒不單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給人以美的啟示與力的鼓舞;每壹種名酒的發展,都包容勞動者壹代接壹代的探索奮鬥,英勇獻身,因此名酒精神與民族自豪息息相通,與大無畏氣概緊密相接。這就是中華民族的酒魂!與歐洲標榜的“酒神”,甚稱伯仲。似乎可以認為,有了名酒,中國餐飲才得以升華為誇曜世界的飲食文化。
昆曲: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昆曲形成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清朝以來被稱為“昆曲”,現又被稱為“昆劇”。昆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昆曲的演唱本來是以蘇州的吳語語音為載體的,但在傳入各地之後,便與各地的方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衍變出眾多的流派,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戲曲。至清朝乾隆年間,昆曲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從此昆曲開始獨霸梨園,綿延至今六、七百年,成為現今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傳統的戲曲形態。 該劇種於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昆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簧”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壹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已有200年歷史。它的表演藝術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臺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之壹。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