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陜西有什麽特色美食?

陜西有什麽特色美食?

第壹怪:“面條像褲帶”

歌謠為證:三秦面條真不賴,搟厚切寬像褲帶。面香筋道細又白,爽口奈饑燎的太。

秦地自古盛產小麥,因此,自古以來這裏的人們以面食為主,壹天到晚三頓飯,天天離不開面食,其中以面條和饅頭為主。陜西的面條可不是壹般的面條,就像陜西人壹樣實實在在,陜西的婆姨各個都是搟面條的行家裏手。如果,在家連壹碗面條都做不好的話,這樣的女孩子嫁出去幾率起碼要下降五十個百分點。壹般在陜西農村,女孩子長大成人,首先不是會縫壹件衣服、繡壹朵花,而是會搟上滿滿的壹案板的面條,這樣以後女兒出嫁過去,才能得到婆家的賞識。

陜西面條與外地的面條比起來,這才是稱得上是真正的面條,而其他的面條只能稱為“面絲”了,尤其是那些具有外來血統的面條更是無法相提並論。

陜西的面條就是個實在。其厚、寬、長超出人們的想象,其形狀如同腰間所系的褲帶。然而,您可別被它雄渾的外表所嚇倒。當您捧上壹老碗正宗的陜西面條,再調和上紅彤彤的油潑辣椒、紅褐色醬油醋、雪白的鹽、撒上綠瑩瑩的芫荽和蔥花,上面再臥上金燦燦的荷包蛋。那麽,這碗面條簡直就是藝術品了,讓您不忍心下箸去破壞這美妙的面條了。

第二怪:鍋盔像鍋蓋

歌謠為:餅大直徑二尺外,又圓又厚像鍋蓋。陜西把餅叫鍋盔,裏酥外脆好捎帶。

要說起這第二怪,那可是歷史悠久。傳說在秦朝,秦軍壹統六國,四處征戰之際,由於軍中士兵所攜帶的幹糧容易發黴變質。於是,軍中的夥夫就發明了今天的鍋盔。

鍋盔到底是什麽模樣呢?鍋盔的大可是壹般人所無法想象到的。鍋盔整體呈圓形,直徑尺許,厚1寸,重5斤。用料取麥面精粉,壓稈和面,淺鍋慢火烘烤。鍋盔外表斑黃,切口砂白,酥活適口,能久放,便攜帶。在陜西,烙制鍋盔用的鍋可不是壹般的小鍋,而是用來做十幾人飯菜的大鍋。這樣的鍋直徑約在七八十公分,而且這樣的鍋上面用的鍋蓋也是隆起的,所以說烙好的鍋盔就象鍋蓋壹般大小,壹般模樣。

鍋盔制作工藝精細,素以“幹、酥、白、香”著稱西府。做鍋盔用的鍋壹定得用生鐵鑄成的大鍋,做鍋盔用的面必須用當年收成以後上好的麥子磨成的面粉,經過發酵後,讓面醒過勁兒。然後經過師傅揉、摔、捏、拍、撚、壓、搟等多道手法,使面糅合的十分均勻。這時,師傅操起壹根鴨蛋粗細的搟面杖,慢慢地把面團搟成壹張大餅的模樣。

第三怪:油潑辣子也是菜

歌謠為證:刨(不)說川湘能吃辣,老陜吃辣讓人怕。辣面拌鹽熱油潑,調面夾饃把飯下。

壹說起中國能吃辣的地區,大家恐怕壹致都推舉四川和湖南。然而,陜西人吃辣的水準也是當仁不讓的。而且,陜西人吃辣吃得精細,吃出了文化,這點恐怕川人和湘人所無法達到的。壹般來說陜西人嗜辣如命的喜好,當然與陜西人愛憎分明的個性分不開的。

我是農民的後代,打小就在農村長大。記得在我小的時侯,等到秋後人們在辣椒收獲之後,用針線把辣椒壹個個穿起來,掛在幹燥通風的屋檐下。因此,秋後在農村家家戶戶的屋檐下,總是懸掛著壹串串紅彤彤的辣椒,如果誰家的辣椒掛的越多,則證明了這家人必然富裕的人家了。有時候,去相親姑娘們總是愛瞅壹瞅屋檐下的辣椒,以此來斷定未來婆家的境況如何。

如果在平時,家裏來了客人,沒有好的酒肉款待客人,這樣都是可以原諒的。但是,吃飯時候要是沒有了辣椒,那麽必然會遭到客人不滿和譏諷。他們必然見人就嘟嘟囔囔:“這家人太嗇皮咧!也真會過日子,吃飯連個辣子都沒有。”

第四怪:碗盆不分家

歌謠為證:老陜楞娃碗真大,面條壹盛箍到尖。壹碗下肚撐的歡,老碗會上諞閑傳(HAN CHUAN說閑話的意思)。

陜西人把飯碗不叫飯碗而叫老碗。由此可見,這個“老”字並不是代表了老碗的歷史多麽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意思。其實老碗在飯碗當中,老碗絕對也是碗的家族中當之無愧的“大哥大”。

說起這老碗,產地耀縣,屬於青花粗瓷。雖然,這老碗表面打眼壹瞅有點楞頭楞腦。但是,骨子裏卻透著壹種樸實和憨厚勁兒,這就像陜西人的秉性壹樣。正宗的陜西大老碗,碗深而圓,其容量起碼有壹般吃飯用的小碗七八個之多。陜西人吃飯無論是青壯年、老人、孩子還是婦女,壹律都用老碗。用這樣的碗絕對省事,壹次就能盛夠,絕對不會再來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