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靈水村位於哪裏

靈水村位於哪裏

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靈水村

靈水村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境內,距京城78公裏,距109國道4公裏。四周群山環繞。海拔430米,村落面積6.4萬平方米,士地分布在村落四周山坡,農業經濟生產為雜糧,幹果以核桃著名。

靈水先人以“風水”理論擇地建村,定“四神砂”而立玄武(龜形)為村形。整個村莊處於群山環抱之中。圍合封閉,附陰抱陽,藏風聚氣,東進西收,前罩抓鬏山,後靠蓮花山,依山泉而建,水繞村而流,構成了“天人合壹”的自然格局,體現著靈水先人選址建村的“人的本體文化”。是先人留下的壹份鄉村建築的歷史文化遺產。

靈水村靈泉禪寺“始於漢時”,是北京最早的寺廟。現存明代弘治年代重修的門樓。(原貌保存度為90%)有娘娘廟、火龍王廟、文昌閣及魁星樓大小***17座廟宇。村域外還有建於元代的壹座天主教堂。在山野郊外的小山村中,佛教、道教、儒教、天主教各自獨領-,和睦相融,碰撞交流,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靈水宗教文化。

靈水村形成於遼金時代,不僅村落古老龐大,遼、金、元、明、清時的古民居多,而且過去民間所信仰的諸神盡有,所以多古廟遺址。村裏還有很多古樹名木,濃濃的綠蔭,庇護著勃勃的生機,汩汩的清泉溪流滋潤著這座古老的山村。

解放後靈水村以農為主、農林副多種經營路。80年代靈水村依靠煤炭,大力興辦小煤窯,采煤業壹度成為村域經濟的主導產業;90年靈水村根據北京市產業結構調整的有關政策,煤窯業停產關閉。2000年靈水村以遺存的豐厚文化遺產,發展旅遊產業,以“京西靈水舉人村”的名義,舉辦金榜秋粥節,開拓旅遊產業。

靈水村為門頭溝區軍響鄉轄村,位於鄉域的西北部,東南距區政府駐地32.5公裏,距鄉政府駐地3公裏。

靈水村是壹座千年古村,最晚到遼代,靈水村就已經具有相當的規模了。這個村子最興旺時是在清末民初,當時村中居民有360戶,人丁2000人。當時靈水村的經濟相當繁榮,買賣商號有十幾家,其中最有名的有八家,號稱“八大堂”,有三元堂、大清號、榮德泰、全義興、全義號、三義隆、德盛堂和濟善堂。這些鋪號大多是經營農副產品的,在當地收購核桃、杏仁、大棗、紅杏等幹鮮果品,用牲口馱到北京、天津等地區販賣,再運回生活日用百貨,在當地出售。

靈水村居民以劉、譚兩大姓為主,其中劉家由於在清康熙年間出了壹位官到山西汾州知府的劉懋恒,因而保留下了壹些關於劉氏家庭的文資料。劉懋恒生於明崇禎四年,其上有十三代,遠祖為劉守密、劉守慶兄弟,但都沒有做過官,劉懋恒之後的排輩字序為師、振、開、環、如、韓、集、長。第九輩為村裏的83歲的劉長榮老人,現仍健在。“長”字輩與劉姓的另壹支“增”字輩同輩,以下又有天、豐、成、德四輩,以此來計算,劉姓在靈水村居住已有27代了。

1937年8月25日,-衛立煌部在髻山與日寇進行了壹場大戰,當時十師的師部就設在靈水村。在0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靈水村人民為抗日軍隊送軍糧、運彈藥、擡傷員,積極支援他們抗擊日寇。

1938年平西抗日根據地在齋堂川建立,靈水村的譚朝興和田正森加入0,使靈水村有了第壹批0員。此後黨組織不斷擴大,靈水村設立了八路軍後方醫院和0修械所,百姓們為八路軍做軍鞋、軍裝、送公糧,支援抗戰。村中參加八路軍的有數十人,其中肖克司令員的警衛員劉天銀,宛平縣民主政府教育科長譚久,著名的《王家山小調》的詞作者之王世福都是靈水村人,這首歌曲控訴了日軍火燒王家山的暴行,激勵人民報仇雪恨,打擊日寇,曲調悲涼哀婉,歌詞通俗易懂,鄉土氣息濃厚,在當時起到了很好的宣傳鼓動作用,壹直傳唱到今。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靈水村有20多名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解放戰爭時,這裏是解放門頭溝的後方基地,1947年進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建立互助組,1951年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被譽為“京西壹枝花”的譚懷才多次被評為北京市農業勞動模範。靈水村實行農林副多種經營,現在由於作為靈水村主業之壹的小煤窯關閉,對靈水村的經濟產生了壹定的影響。

靈水村歷史悠久,古跡眾多,物產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深入挖掘文化底蘊,把人傑地靈的靈水村展現給世人,讓人們領略這裏秀美觀自然風光,觀賞文物古跡,探尋文化品味,品嘗佳果美食,使人們在休閑旅遊之中得到更多美的享受,為人們提供壹處古風趣韻的農家樂園。

2005年9月16日,靈水村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2012年12月17日,靈水村被列入第壹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9年7月28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第壹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靈水村榜上有名。

(adsbygoogle=window.adsbygoogle||[]).push({});

靈水村附近有黃芩仙谷、爨底下村、馬欄村、黃草梁風景區、爨底下村古建築群、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等旅遊景點,有火村紅杏、龍王帽杏仁、京白梨、門頭溝京西白蜜、泗家水紅頭香椿等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