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二:搶秋膘的遇以是什麽 也稱做抓秋膘,壹般北方立秋那天大家會燉五花肉以補整個炎熱的夏季身體流失太多的營養。
問題三:妳知道“啃秋”是什麽意思嗎? 啃秋又叫咬秋,搶秋膘等等。立秋,標誌著氣候漸涼,進入了秋季。對於南京人來說,“立秋”這天,最重要的風俗就是“啃秋”,也就是敞開肚子吃西瓜。夏仁虎先生記錄南京民俗的《歲華憶語》中寫道:“(南京人)預 *** 瓜,於立秋日食之,曰‘啃秋’!
問題四:立秋啦聽說要貼秋膘,為啥?貼秋膘啥意思啊 民間素有“貼秋膘”壹說 。伏天人們胃口差 ,所以不少人都會瘦壹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 ,將體重與立夏時對 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壹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壹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原來,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註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壹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壹帶民間流行“貼秋膘”。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 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壹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裏晾壹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立秋是農家重視的大節氣。有“立秋開頭坐壹坐,來年春天要挨餓”的俗諺,提醒人們加緊農事勞作,奪取豐收。 農諺則說:“入伏下雨伏裏旱,立秋下雨吃好飯”。同樣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的說法。意思是農歷七月立秋,五谷可望豐收;若立秋日在農歷六月,則五谷不豐還會歉收。又如“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幹河底”,即指立秋前刮北風,秋後必會下雨;立秋後刮北風,則冬天可能會幹旱。對於過去只能靠天吃飯的農人來說,立秋的意義可就不僅僅限於吃了。
立秋潤燥為主,慎貼秋膘。秋天,天氣漸漸轉涼,人們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膚等部位的幹燥感,故應吃些有生津養陰滋潤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秋季宜食清潤甘酸和寒涼的食物,寒涼能清熱,甘味食物的性質滋膩,有緩急、和中、補益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斂、生津、止渴等作用。同時,中醫認為,肺與秋氣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應多吃有潤肺生津作用的食品,例如百合、蓮子、山藥、藕、平菇、番茄等等。如此看來,立秋之後,我們在飲食方面應該特別註意定時定量、潤燥強體。
問題五:膘光什麽意思 項目介紹 自去年以來,我們在意大利和俄羅斯等市場發現了壹些超級膘光整理的面料,我們對其進行了分析,發現面料的膘光與我們以前所做了膘光整理不壹樣
問題六:立秋,為什麽要吃西瓜? 明天就是立秋了,按照我們這裏的風俗,是要吃西瓜的。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不喜歡吃水果,西瓜也不例外。盛夏之際,每逢家人劈開壹個大西瓜,分給我吃時,我最多象征性地吃兩小塊。但是到了立秋這壹天,母親就要多逼我吃幾塊。我曾問她為什麽壹定要多吃?她只說是高秋(立秋)的緣故。 查陳勤建主編的《中國風俗小辭典》是這樣解釋的,該習俗主要流傳於上海壹帶,“每年農歷立秋這壹天,農家要向親友鄰居相互饋贈西瓜。平日吃的都是自種的瓜,這天須吃送來的瓜,除調換口味外,主要是通過互相品嘗,發現良種,交流引進栽種技術。” 這壹解釋,我認為很有可能是形成該習俗的最初原因。立秋之後,天氣轉涼,西瓜開始停產,故瓜農要通過品嘗他家西瓜以為來年的種植選擇優良的品種,我姑且把這壹解釋稱為“改進品種”說。但是,必須指出的是上海只能是該習俗的流行地,而絕非始源地。因為開埠前的上海是個漁村,開埠後成為工商業城市,該地並無精耕細作的農業傳統,也不是西瓜的盛產地。考慮到上海是個移民城市,其人口主要由本地人、蘇州人、寧波人、蘇北人構成,故筆者大膽猜測,上海的這壹習俗應該是從寧波壹帶通過上海的寧波人傳去的。因為寧波至今為止還是長三角壹帶西瓜的盛產地,擁有慈溪、洞橋等著名產地,而寧波人習慣上在立秋這天吃西瓜。當然,寧波是否是該習俗的始源地則無從考證。 另外,筆者還想說明的是,作為壹項原始的農事習俗,它目前有較為廣泛的流行範圍,而且流行民眾遠超過了最初的瓜農,而是擴大到整個西瓜的消費群體,其傳承和流行肯定還有其他的原因,筆者綜合各種資料,結合自己的猜測,提出另外兩個說法: 第壹,“快吃不到了”說。立秋預示著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後雖然暑氣壹時難消,並且會有“秋老虎”的余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變得涼爽起來。這個時候西瓜停止生長,瓜農為防止剩下的西瓜爛在瓜田裏,趁此時“壹網打饑”,然後在市場兜售。這時候每戶人家若還想再吃到點“盛夏的果實”,必須去多買幾個來在家貯藏,由此形成了該習俗。但如今反季節瓜果蔬菜的大量出現,雖說對老百姓而言是個的口福,但對傳統習俗而言卻是個致命打擊――可以預見,立秋吃西瓜的習俗會逐漸在我們這壹代淡忘。 第二,“不宜吃了”說。如今人們的飲食越來越註重養生之道。西瓜性寒,適合暑期食用,到了天氣轉涼之際就要少吃甚至不吃。所以,立秋最後飽餐壹頓西瓜,留住夏天的記憶,這壹習俗還是符合養生之道的。故上文所說的反季節的那些東西,筆者認為還是少吃為妙。萬物生長皆有其規律,人為對其進行幹涉,破壞的不僅是萬物本身,還包括我們人類。 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順帶搜集到了很多各地的立秋習俗,尤其是吃的方面。最後,我將它們綜合取舍了壹下,作為本文鏈接,以饗讀者。 鏈接:古今各地立秋食俗 古代服赤豆 從唐宋時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壹秋不犯痢疾。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裏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壹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壹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東北吃餃子 在東北,立秋這天家裏壹般是吃餃子或者包子。這大概與東北人豪爽的性格有關,當地人習慣叫“搶秋膘”。我搶妳碗裏的壹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有意思的是,隨著減肥的熱潮,女孩子都很珍惜“苦夏”帶來的成果,也希望在立秋吃餃子的時候被別人多搶走幾個餃子,這預示著減肥成果會壹直保持到冬天,不再發福。 北京吃肉 北京、河北壹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壹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 當......>>
問題七:傳統民俗多多:立秋應該吃什麽? 按照傳統習俗,今天該“搶秋膘”,意思就是經過入伏的炎熱,人們身體和胃口都不太適應,吃得少了,特別是對油膩的食物的攝取,這樣就使人的體重和身體狀態都下降了。所以在早間,以胖為富裕為健康的時代,“搶秋膘”確實是壹件很重要的事件呢。 可現在呢,誰喜歡自己胖。胖人樂不得別人搶自己的飯呢。而“搶秋膘”的快樂也漸漸淡了,淡到忘卻。不過有想瘦的人會在立秋那天,大嚼黃瓜,晚飯就以黃瓜為主食了。還別說,還真的就減去了體重呢。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前進,農耕時代對節氣的重視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遙遠了,回憶總是美好的。人們也曾想望那種過往時代的“搶秋膘”,也會在立秋這天,點到為止、淺嘗則止地吃點肉,而絕對不會大嚼特嚼了。 今天立秋,秋後暑氣難消,仍有“秋老虎”的余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壹直很重視這個節氣。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壹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戶鳴。”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 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民俗立秋前壹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裏晾壹晚,於立秋當日吃下。中國古老的養生之道最註重季節氣候變化,四時不同,飲食起居隨時變化。立秋以後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欲開始增加。這時候就要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並為越冬做準備。 ■苦夏後“貼秋膘” 北京立秋後,北方民間素有“貼秋膘”壹說。什麽是“貼秋膘”呢?在炎熱的夏季,有厭食之感。壹旦立秋,就意味著涼爽的天氣快到了,於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註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壹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壹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 ,所以不少人都會瘦壹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壹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壹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吃瓜曰:“咬秋” 杭州江南壹帶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過去在杭州壹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壹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壹年的瘟疫。天津等地立秋時節流行“咬秋”。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人們在立秋前壹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裏晾壹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預防痢疾。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少各飲壹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秋後進補正當時 立秋是農家重視的大節氣。“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幹河底”,即指立秋前刮北風,秋後必會下雨;立秋後刮北風,則冬天可能會幹旱。對於過去只能靠天吃飯的農人來說,立秋的意義可就不僅僅限於吃了。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壹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 按照中醫理論與中華養生學,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這既是對夏季損耗的彌補,也是為冬季貯存體能、積蓄能量的需要。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
問題八:立秋 傳統飲食 農歷七月間(陽歷8月7日)的立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節時。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並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蔔天氣涼熱的風俗。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從唐宋時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壹秋不犯痢疾。 立秋日晨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後,可知夏天自身的肥瘦。而在飲食方面,立秋這天吃西瓜、蒸茄脯、煎香糯飲,或是飲燒酒,都廣泛流傳由來已久的食俗。 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註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壹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壹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壹些。清朝時,民 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壹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壹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和“咬春”壹樣,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壹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裏晾壹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早在唐宋時,人們立秋這天就要用井水送下7―14粒紅小豆,而且必須面朝西站著,也是為了祈求秋天不得腹瀉等癥。現在我國各地立秋食俗也不相同。過去在杭州壹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壹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壹年的瘟疫。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立秋時分,許多老皇歷中都標出具體時間),全家老小各飲壹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壹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麽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範意識。 南通風俗,以立秋節氣的時間在朝或夜,來預蔔立秋以後天氣的炎涼。諺語“朝立秋、涼颼颼;夜立秋,熱吼吼”即是此意。從日歷上看來,今年是8月8日早上6時24分立秋,想來應該是天涼好個秋吧!南通民俗還認為立秋這壹天的天氣變化,與秋季農田收成關系極大。如立秋這天聽到雷聲,田裏的莊稼就“秀”(吐穗開花)不好,谷子長不飽滿,癟谷多,將大大減產。又認為:稻秀時節,若濃霧大作並有白虹貫天,這種沙地人叫作“白鱟”的天象,收獲時秕谷必多,俗呼為“天收”。可見民間對立秋日雷鳴和出現虹這類自然現象,甚為忌諱。 南通和江南壹帶壹樣,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南通及江南地區西瓜旺市在小暑和大暑之間,酷熱的盛夏也在這壹時期,而立秋壹般在大暑之後的8月7日、8日二日,此時這壹帶的西瓜已入末市,瓜的甜度和質量也明顯下降,氣候亦將告秋,所以立秋食西瓜應是於理不通。但是為何會有立秋吃西瓜的風俗呢?原來,西瓜雖從宋代傳入中原,但種植並不普遍,所以那時並沒有產生和形成立秋吃西瓜的風俗。但在西域,西瓜原產地已普遍盛行立秋吃西瓜的風俗。因西域地處中國的西北,緯度較高,立秋前後西瓜剛進入采摘期,......>>
問題九:說說蒙古族的起源,獻哈達到底又表達了什麽意思 蒙古族來源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壹個以東胡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稱,後來逐漸吸收和融合了聚居於漠北地區的森林狩獵和草原遊牧部落,發展成為這些部落的***同名稱。 “蒙古”壹詞是“忙豁勒”的音變,最早見於唐代,即新p舊《唐書》中的“蒙兀室韋。
蒙古族來源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壹個以東胡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稱,後來逐漸吸收和融合了聚居於漠北地區的森林狩獵和草原遊牧部落,發展成為這些部落的***同名稱。
“蒙古”壹詞是“忙豁勒”的音變,最早見於唐代,即新p舊《唐書》中的“蒙兀室韋”。“蒙兀”是“蒙古”壹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後來又有“蒙骨”p“朦骨”p“萌骨子”p“盲骨子”p“萌骨”等許多同音譯名。“蒙古”的漢文譯寫始見於元代文獻。
“蒙古”意為“永恒之火”。在古代蒙古語中,“蒙古”這個詞是“質樸”的意思。也有人認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蒙兀”是“蒙古”壹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
蒙古族早期的社會經濟主要是狩獵與遊牧,直到13世紀,蒙古族仍然有“圍獵“的**俗。在相當長的時期裏,畜牧經濟是蒙古族主要的社會經濟門類。直到16世紀,在河流兩岸有條件可供耕作的平川上,蒙古族人民才發展了畜牧飼養與農業混合的農耕經濟。到20世紀初,各地蒙古族的區域經濟可分為畜區、農區、半畜半農區。
蒙古族飲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肴。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壹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喇嘛糕等。
所謂的全羊湯,就是將新鮮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水,切成條狀,壹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後放上各種佐料食用。味道鮮美可口,頗受人們的喜愛。全羊湯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飲食,現在已成為遼西阜新地區待客的壹種美食,尤其是在農歷“立秋”這天,人們大都會食用,俗稱“搶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壹。做“手把羊肉”必須選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蒙古最高禮儀:獻哈達
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