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為什麽要將飯放在竹筒裏做竹筒飯?

為什麽要將飯放在竹筒裏做竹筒飯?

遍地竹林的阿裏山區,竹簡飯為其特色小吃,尤其廣為當地鄒族族人所運用;傳統的做法是以桂竹的竹筒內裝生糯米,再以高麗菜或山酥塞住筒口後炭烤,壹會即可聞到濃濃的竹香,待烤熟後即撥開竹筒,長條的白飯外圍裹著壹層透明的竹膜,桂竹的清香混合著飯香撲鼻而來,香嫩可口。 若配上阿裏山特產哇沙米加醬油的沾醬,即是風味十足的鄒族美食。此外亦有直接在竹筒內加上佐料的新做法,別具滋味。

海南黎族傳統美食。是用新鮮竹筒裝著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飯食。黎族民同,多於山區野外制作或在家裏用木炭烤制。現經烹調師在傳統基礎上改進提高,使之擺上宴席餐桌,聲譽甚高,成為海南著名風味美食。

黎家竹筒飯竹節青翠,米飯醬黃,香氣飄逸,柔韌透口。吃時,飲壹口黎家“山蘭酒”,咬壹小口竹簡飯,慢品細嚼,趣味盎然。

江華瑤族自治縣多山,江華瑤人從遠古時候以來,多生活在大山裏,從狩獵到刀耕火種到林區開發,瑤族與山結下了不解之緣。瑤族人民常在大山裏活動,有時候幾天都不能回到居所,但大山裏渺無人煙,做飯成了壹大難題。於是瑤人發明了竹筒飯。竹筒飯,顧名思義,自然是以竹筒代替鐵鍋做飯。因為竹子滿山都有,取材容易,就節省了許多時間。上山打獵或是造林植樹,不用帶鍋,只壹小袋米,掛在腰上就行。做飯時,選砍壹節竹筒,兩頭留節,就是壹口天然封閉的“鍋”,在筒開口,將米和水倒入筒內,再以木塞封上,左右以樹杈支稱,放在篝火上將竹筒烤成金黃色,則可聞到清香。取下後,用刀將竹筒剖成兩半,即是兩“碗”飯。竹筒飯是旅遊野炊的最佳選擇。其味清甜而純,帶著淡淡的竹香味,留嚼越覺得齒唇生津,甜香無比。

黎家竹筒飯的做法

用料:

山蘭米500克,豬瘦肉100克,生抽10克,老抽3克,精鹽5克,味精8克,清水500克,精豬油、五香粉各少許,新鮮青竹2節。

做法:

1、山蘭米洗後,浸泡半小時,撈起,加精鹽、味精拌勻。

2、豬瘦肉切成0.3厘米厚的肉片,用老抽、生抽、五香粉腌制,熱鍋過油,將肉片翻炒至熟,出鍋待涼後,切成0.3×0.3厘米的肉粒待用。

3、取新鮮青竹(節距較長為好),每節鋸開壹端,洗凈晾幹,用精豬油抹拭竹筒內壁,將調好味的山蘭米同瘦肉粒控勻,分兩等份加進兩節竹筒裏,入適量清水(每筒約250克),然後,用幹凈布條捆紮封堵竹筒口,放進200度的電烤爐中烤約半小時至熟,關電源繼續在爐中焗幹。

4、取出成熟的竹筒飯,解除布條,鋸成若幹小段(每段長6厘米),擺放盤中上席。

特點:

竹節青翠,米飯醬黃,香氣飄逸,柔韌透口。吃時,飲壹口黎家“山蘭酒”,咬壹小口竹筒飯,慢品細嚼,趣味盎然,充滿海南黎家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