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菜,為全國八大菜系之壹,它發祥於南宋時期,起源於歙縣(古徽州府)。徽菜歷史上以烹制山珍野味而顯其特色。因古徽州地處皖南山區,山珍野味非常豐富,有山雞、斑鳩、石雞、山龜、甲魚、果子貍、黑熊、穿山甲、娃娃魚等野味,有野蕨、冬筍、香菇、石耳等山珍,為徽菜的烹調提供了特殊而又豐富的原材料。
徽菜 在烹調方法上擅長燒、燉、蒸、溜,講究佐料。重火功,提倡原汁原味;重油,以滋潤腸胃和肌膚;此外,徽菜還重色,以增強審美效果,達到“色、香、味”的統壹……
如今,隨著黃山旅遊業的發展,徽菜經過挑選、鞏固和創新,已確定下了壹百二十多個品種供應廣大遊客,另外徽菜及風味小吃的個體、集體經營者也大量興起,相互爭奇鬥艷,壹派繁榮景象。
現夜幕降臨時,黃山市內街道旁有很多大排擋,尤為黃山會堂、老街口最多,您可以在此吃到黃山諸多小吃-臭鱖魚、石雞燒石耳、 油煎毛豆腐、青燉石雞、火腿甲魚等(不要忘記點菜時問好價格,以免被宰)。經濟實惠的餐廳有老街第壹樓,位於老街入口出,不凡壹試。 徽劇黃山市於1987年設立,以前叫徽州地區。由於是山區山多田少。正常的耕種養活不了壹家老小,所以出外做生意的人很多。由於徽州人能吃苦耐勞,所以做生意成功者也很多,以至在明清時代產生了與晉商相抗衡的徽商,並形成了“無徽不成鎮”之盛況。而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文化的繁榮,各種徽派藝術門類爭氣鬥艷,徽劇在此情形下誕生。
徽州人善歌舞。東晉時新安歌舞就在全國有很高的知名度;明代時,徽州人對戲劇的愛好得到進壹步發展,各地民眾在祭祀、婚喪喜慶之際,常常聚眾演戲;到了清朝中期,造就了“四大徽班進京”的盛況;再後徽劇的二黃調和漢劇的西皮調結合產生了京劇,揭開了我國藝術史的新篇章。 明朝嘉靖年間,徽州藝人在吸收戈陽腔的基礎上,形成徽州腔,它就是徽劇的前身。
徽州情在寓意深刻的詞曲中,增加了大量的解釋曲文,並增加了便於觀眾理解的道白、設問對答,給觀眾以更多的戲劇性,增強了表現生活的能力,使它便於推廣。 明萬歷年間,徽州旌陽戲班上演目連戲,把民間雜耍融入劇中,成為表演武戲的特殊招事,並運用火彩、幻術等特技,逐步形成徽劇的特殊風格。 明末清初,西秦腔等亂彈聲流入,經過演變,形成徽調主要唱腔吹腔撥子,其後又演變成二黃腔。清代中期,徽劇風靡全國,形成壹個唱、念、做、打並重的完美劇種。在乾隆五十五年,為慶祝乾隆皇帝80壽辰,浙江鹽務大臣召集徽劇三慶班進京祝壽,以後又有四喜、春臺、和春的進京。四大徽班在京,名聲大振,技壓群芳成為北京戲壇盟主,占據北京戲曲舞臺達壹百年之久。
並且徽劇同後入京的、藝術風格相近的漢劇相結合形成皮黃合奏的新局面,後來有根據觀眾要求,使唱白“北京化”,創造出南北觀眾都能接受的戲劇語言——韻白。再從昆劇、秦腔等地方戲曲中,吸取部分身段動作等表演藝術的長處,最終產生了這種雅俗***賞的新劇種——京劇,並成為我國的國劇流傳至今。徽州人對京劇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徽派樸學 樸學又稱漢學,主張學問重史實依據,解經由文字入手,以音韻通訓詁,以訓詁通義理。明末清初,有深厚理性思維功底的歙縣學人黃生由訓詁入手治學,撰《字詁》、《義府》,開徽派考據學之先河。以後則有婺源縣的江永,以及他的學生程瑤田、戴震、金榜等,都是徽派樸學之佼佼者。在中國經學史上,徽派樸學被稱為皖派,其治學方法影響深遠。徽派樸學的集大成者是清中葉休寧縣戴震(現屬屯溪區隆阜鄉人),他是中國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學者,“乾嘉樸學”的代表人物。中國近代的經學大師吳承仕(歙人),則是徽派樸學的著名繼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