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苗族的傳統節日

苗族的傳統節日

苗族

 苗族自稱“牡”、“蒙”、“摸”、“毛”,有的地區自稱“嘎腦”、“果雄”、“帶叟”、“答幾”等。他稱“長裙苗”、“短裙苗”、“紅苗”、“白苗”、“青苗”、“花苗”等。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苗族。

 苗族主要聚居於貴州、雲南、四川、廣西、湖南、湖北、廣東等地,有大的苗族聚居區,也有小的苗族聚居區,還有與其他民族雜居區。

苗族語言

 苗族使用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語分為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大方言。苗族大方言中還有小的分支方言。雜居地區的苗族人,會講漢語或侗語、壯語等。過去苗族沒有統壹的文字。1956年,創制或改革了4種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

苗族服飾

 苗族男子壹般穿對襟或大襟短衣,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頭布,冬天多數人纏綁腿。苗族婦女上身壹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苗族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工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繡花邊,系繡花圍腰,再加少許精致銀飾襯托。

苗族建築

 苗族住宅因地而異。黔東南地區苗族居民住平房和樓房。樓房二般為兩層,建築形式多為“吊腳樓”,也就是按山坡斜度豎樁,在樁上建築,屋頂為雙斜面。頂棚上層貯藏糧食、雜物,吊腳樓下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湘西和貴州松桃等地苗族民居,采用木質結構、雙斜瓦頂或草頂平房每棟三至五間,“偏廈”作竈房或牲口圈。雲南文山地區苗族居民住宅的墻壁多用竹條編織,外面糊上泥土,屋頂為平形草頂。雲南昭通地區的苗族居民多住“權權房”,即壹種用幾根樹幹交叉搭棚,蓋上茅草,用樹枝或竹子編織、糊泥作墻的房屋。壹般隔為兩間,人畜各壹間。海南苗族住的是長而窄的茅草屋,三間壹棟,屋檐較長,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土墻草頂或瓦頂的房屋。

苗族食俗

 苗族等民族居住的許多地區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自古不少民族就以善種水稻著稱,稻米是其主食。他們除了壹般的蒸煮之外,還有許多不同的制作方法,如香竹飯、餌塊、米線、米幹、粽子、把把、炒米等等。

 苗家飲食獨特的民族風俗是喜食酸味,以酸湯最為著名。酸味食品主要有酸湯、酸菜、腌酸魚、牛肉酸、豬肉酸、酸辣子、酸蘿蔔、青菜酸、豆類酸等。苗族人普遍喜歡喝酒,常以酒解除疲勞,以酒示敬,以酒傳情,飲酒為樂。苗家的酒主要有白酒、甜酒、刺梨酒、泡酒等。

苗族婚俗

 苗族男女青年婚前都實行自由戀愛,通過“走寨”、“走坡”等形式社交,但也必須托媒說親,征得父母同意才能結婚。苗族實行同宗不婚、姨表兄妹不婚,不同民族不婚,過去有“苗不沾客(漢)”之說。解放後,民族團結增強,各民族通婚的情況已日益增多。

苗族信仰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苗族踩花山

 雲南省及貴州省西部、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壹帶苗族的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正月,各地具體日子不壹。活動的內容也不壹樣,但都必須先立花桿後踩花山。花桿是花山的標誌,也是表演節目的器械,壹般都選用幾丈高的筆直杉樹。

 踩花山既是苗族男女老少***同的節日集會,更是未婚苗族青年自由選擇配偶的機會。在黔西北、滇東北,苗族小夥子們在唱歌、跳舞中尋求自己的意中人,找到後,便迅速解下腰間橫背的雨傘,向意中人罩去。如果姑娘也有意,就會隨小夥子去;否則就會繞著圈子躲開。此外,節日裏,還舉行其他的壹些活動,如跳獅子、爬花桿比賽等。

苗族敬橋節

 貴州省黔東南壹帶苗族的傳統節日。時間在農歷二月初二,也有在二月內選擇壹個吉日進行的。敬橋,就是祭祀橋梁。

 節日早晨,苗族每家每戶的男人提著壹只公鴨、三尾魚、糯米飯、酒、紙錢、香以及用紙條剪成碎紙纏在竹條上的壹種祭物,到自家立的橋上祭祀。敬橋時先殺雞,把血灑在橋面上,然後拔些雞毛貼在上面;再插香、燒紙、念些簡單的祝詞,倒些酒飯在橋上即算完成。事後要把剩余東西提回家。這壹天還要煮糯米飯,全家***進節日美餐。有的苗族人家要在這壹天架橋。所架之橋有木橋、有石橋,壹般為木橋。在野外架橋時,橋木的根端都要朝家門方向放置。橋木為杉樹,壹般為三根,也有五根的,但絕不用雙數。橋架好後進行敬橋儀式。第二年同壹時間進行“謝橋”活動。第三年進行“結束新橋”儀式,以後便是正常的敬橋。橋壞了要修補,同時多選擇在敬橋節這壹天進行。還有的苗族人家要在家裏立陰橋,據說立陰橋家中會出能人。

 苗族民間認為,立陰橋出能人傷害地方,所以壹般是悄悄的立,不讓別人知道。立陰橋只是用兩根杉木夾壹根椿樹埋在大門內的地下,苗族人敬橋時也敬陰橋。

苗族春社節

 湖南省湘西和貴州省鎮遠、三穗等地苗族民間傳統節日。在立春後的第五個戌日舉行。

 過節前,苗族姑娘們要上山采來篙菜、野蔥、洗凈剁碎,擠去苦汁,配上臘肉丁、血豆腐丁、炸花生、炸黃豆、蒜苗等等,和糯米同壹鍋蒸成香糯米飯,俗稱“社飯”,同時還要釀制“社酒”。

 節日那天,苗族人邀請親戚朋友和家族寨鄰歡聚壹堂吃社飯。被邀請者要帶上活雞、活鴨等“活禮”,以及臘肉、糯米飯、米酒前往赴宴。第二天主人將把把串起,捆成“活禮”,套在客人的脖子上或身上,送客人回家。

 湘西苗族做社飯的方式和其他活動與貴州苗族基本相同。

苗族蘆笙節

 俗稱“蘆笙會”,苗語叫“岸給舊給”,直譯為看蘆笙、跳蘆笙,意即“蘆笙舞會”。這是苗族最富有文化特點的全民性歌舞活動,也是苗族的傳統節日。

 苗族的男子從小就開始吹蘆笙跳舞,等到了成年,就已經是出色的蘆笙手了。蘆笙會期間,苗族男女老少都打扮壹新。尤其是年輕的姑娘和新婚的媳婦打扮得格外漂亮。這是出於自身審美的考慮,也是為了引人註意。節日期間,吹蘆笙的小夥子通過蘆笙來顯示自己的才情以此來博取姑娘及其父母的青睞。

 蘆笙會上,往往還同時舉行男女對歌、鬥牛、賽馬、鬥雀等娛樂競賽活動,從而豐富了節日的活動內容,增加了節日歡樂的氣氛。節日期間,未婚的苗族男女廣結夥伴,相互求愛;難得見面的親友趁機相約飲酒;酷愛鬥牛、賽馬的中老年人相互交流養牛經驗等;經商的又為做活買賣而了解鄉親們的消費需求……總之,蘆笙會是苗族歌舞的盛會,也是農副產品及各類食品的藝術展覽;更是全苗族村寨的歡樂時刻。

苗族摔跤節 農歷三月三日和六月六日舉行兩次。

 關於這個苗族節日有個古老的傳說。傳說古時候,九龍馬門寨有壹名苗族青年叫楊首輩,在官家的武舉應試擂臺上摔倒官將黑煞神。為此不但榜上無名,反而被毒打人獄。楊首輩出獄後召集苗族人們與官家作對,並活捉黑煞神。官府要求釋放黑煞神,楊提出“官家沒考場,苗家耍花場”作為條件,官府無奈只好答應。人們跳舞唱歌慶祝勝利,並舉行摔跤比賽,那天正好是農歷三月初三,故沿習成此節。

 節日這壹天,周圍的布依族、漢族群眾也前來參加。人數最多時達三四萬。遠路來的客人,要先喝壹碗主人按禮儀款待的“進門酒”,才能進屋。節日除摔跤之外還有蘆笙舞、把棒舞、吹喚吶、吹大號、對歌、鬥鳥等活動。摔跤在太陽西斜時開始舉行。壹對對摔跤手抓住對方腰帶,待評判員發出號令,雙方便可拼搏。壹以先倒地為輸,壹般要連贏兩次才算勝。能摔倒所有對手者被榮稱“蓋場”,成為本屆苗族摔跤王。

苗族爬山節

 也叫爬坡節,是苗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十九日舉行。

玉皇大帝的小女兒阿別向往人間的自由生活,順著山頂飛下來,與聰明勤勞的苗族青年阿補結為夫妻,並生了三個女兒。壹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興的時候,忽然聽到雞叫頭遍,玉皇大帝規定雞叫三遍為朝拜的時刻,阿別若不能準時到達,就會大禍臨頭,心急的阿別急忙向天空飛去,但她踩壞了香爐山的第六層。玉皇大帝也因此不能享受人間香火,於是便罰阿別變成香爐,阿別無法與阿補團聚,人們為了紀念這對忠貞的夫妻,便在這天過爬山節。

 節日裏,四面八方的苗族人都擁向固定的聚會山坡。山坡分片進行鬥牛、賽馬、鬥雀、對歌、跳蘆笙舞等競賽娛樂活動。看熱鬧的人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摩肩接踵地東跑西竄,壹時歡聲笑語響徹山坡。

 苗族青年人則借著這個機會物色自己的意中人。青年男女邊唱歌邊沿著彎彎曲曲的山間小路向山頂攀登。最先到達山頂的苗族男子被譽為“爬山英雄”,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姑娘的青睞。

苗族四月八

 貴州省中部和湖南省湘西地區苗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日舉行。其中以貴州省貴陽市噴水池的節日活動最為隆重熱鬧。四月初八是苗族民族英雄亞努的犧牲日。

 相傳很早以前,苗族人民過著幸福的生活,但是好景不長,他們經常受到官兵的騷擾和破壞。為了維護苗族本民族的利益,亞努率領本民族的人民起義,多次擊敗了官軍,但是最後終因寡不敵眾,失敗了,亞努也因此不幸犧牲。這天正好是農歷四月初八。苗族人們把亞努葬在噴水池邊,從此每年這壹天人們都來這裏紀念這位民族英雄。

 過節日時,噴水池被裝飾壹新,苗族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這裏,舉行各種活動。耍獅子、玩龍燈、打球、比武、對歌還有蘆笙比賽。

苗族挑蔥會節 清明節舉行。

 關於這個苗族節日有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苗族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兒阿達諾愛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巖諾。土官非常氣憤,認為:“鳳凰鳥怎會與釘釘雀***窩?”於是把阿達諾鎖在吊腳樓裏,不讓她出門,巖諾的老人也勸巖諾說:“金銀花與地巴菜同不了壹個心。”但巖諾每天趕牛回家時,都到老鼻子寨看阿達諾。每當此時,阿達諾就用歌聲表達自己的心情:“翠鳥關在竹籠籠裏,掛牽山上花蓬蓬哩,鳥盼花,花盼鳥,清明踩青才相逢哩。”姑娘在清明節踩青,求山神保佑,父母是不管的。巖諾明白了阿達諾的心思,忙回唱道:“扯下樹的藤子卷在地哩,藤也枯葉也枯好孤淒哩,盼清明,盼清明,發春雨哩,纏上樹兒再莫離哩。”兩人都盼著清明早點到來,這樣他們才會再見面。這壹天終於到了,壹大早,兩人各自走出家門,正好在葫蔥茂密的翁排坡上相遇。他倆忠貞的愛情感動了葫蔥仙姑,促成了他們的美好姻緣。此事被人們傳為佳話。從此,每年清明節,苗族女青年便穿上節日盛裝,帶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蔥刀,來到翁排坡與手拿沙刀的小夥子相聚。他們盡情地對唱,在對歌中尋找意中人,玩的十分開心。

苗族趕歌節

 趕歌節是湖南、貴州壹帶苗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日舉行。

 關於這個古老的節日,有很多種傳說。壹種傳說是湘黔邊境的苗族人民,忍受不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揭竿而起,在農歷六月初六這壹天,與官兵展開浴血奮戰,許多苗族同胞倒在血泊中,為了紀念這些苗族英雄,從此,每年六月初六這壹天,苗族人民都用歌聲來紀念和懷念英烈。

 另壹種說法是為了紀念忠貞的愛情而興起的。

 趕歌節的主要內容是賽歌。節日裏,苗族小夥子們身穿節日盛裝,吹奏著蘆笙、喚吶、笛子等樂器奔向歌場。姑娘們穿著繡滿名花、彩蝶、鑲著寬大花邊的衣褲,佩戴閃光耀眼的銀飾,相伴來到歌場。賽歌是以村寨為單位的集體對歌,各自找對手比賽,形式多樣,壹男對數女或壹女對數男等,經過反復較量,最後產生“歌王”。苗族歌王受到大家的愛戴。

苗族賽馬節

 貴州省都勻市新場壹帶苗族的節日。時間在農歷六月初六日舉行,節期為三天。節日當天,周圍各縣的各族群眾也前往參加。

 傳說古代,這壹帶的苗族就在這天舉行各種活動,後來有壹位武藝高超的青年,壹心為考取武狀元而精心飼養賽馬,並刻苦訓練。最後如願,他很榮耀地回到家鄉。人們由於敬佩、羨慕而形成餵馬、賽馬的習俗。年復壹年就形成了今天的賽馬節了。節日裏,人們除了賽馬外,還舉行對歌、蘆笙舞等活動。

苗族跳米花

 是“跳米花場”的簡稱。貴州省貴陽市、安順壹帶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青苗人”支系的傳統節日,在農歷七月擇日舉行。這時候正值稻子揚花吐穗,因而得名。

 苗族民間認為這時不舉行節日,不吹奏蘆笙、不跳舞,稻花就開得不好。民間有“苗族不跳花,谷子不揚花”的諺語。有壹些地方在節日夜晚舉行歌舞活動,故而被稱為“跳米花月”。節日裏,苗族青年男女要把在外村的異性朋友接到村寨,集中在房屋寬敞的苗族人家,進行對歌等。

 這家的父母要置辦酒肉,殺雞宰鴨熱情款待。晚飯後,苗族男女青年打扮壹新,上月場跳月。姑娘們跳月時要打髻,並換上傳統民族服飾。待月亮上來時他們開始吹笙跳舞,直到雞叫三遍時才結束。有的地方活動要舉行三天。活動結束,有情人互贈紀念品,壹般是女方送精心繡制的鞋墊,男方送毛巾、衣料。

苗族鬥牛節

 貴州省貴定、龍裏、福泉壹帶苗族的傳統節日。時間選在春耕前或秋收以後的農閑之時。

 節日前的兩個月主持者就向附近的村子發請帖,讓參加者做好準備。有鬥牛的人家,不讓孕婦、產期婦女、新寡婦上門,也不準接近牛圈;不借東西給別人,怕牛的力量被借走。節日那天,場主介紹鬥牛場的來歷,宣布有關規定和紀律後,鬥牛開始。八個男童身穿苗族服裝,手舉畫有猛獸的彩旗走在前面,壹對大號手之後跟著四個喚吶手,隨後蘆笙手上場,壹群姑娘跟隨其後,合著節拍跳舞。所有參加比賽的牛繞場壹周,鬥牛就開始了。鬥勝的牛給披紅掛彩,放鞭炮、吹喚吶慶賀,節日活動壹般舉行壹天,有的地方是幾天,也有的地方壹邊鬥牛、壹邊舉行吹蘆笙跳月等活動。

苗族吃九月粑

 又稱“吃稻草粑”。貴州省麻江縣和凱裏市交界地方的苗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九月,若第壹個卯日在初九以前則在卯日舉行,若第壹個卯日在初九以後則在初九過,另外的兩個卯日只是打點把把小過。節日那天,每家打粑粑,煮魚行祭祖儀式,然後全家人聚餐。麻江縣的石猛壹帶苗族稱這壹節日為“吃稻草粑”,意思是秋收結束,稻草已經堆放好,人們做粑粑***同慶賀豐收。

苗族客家年 春節相同,苗語原意為“過漢族年”。客家年是苗年之後的又壹重大節日,苗族有的地方已經把苗年移到春節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