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喬水人家
走進馮建村,但見冬日夕陽的余暉映紅片片桑葚魚塘,村裏縱橫交錯的水道,搖曳的樹葉和小船,還有沿河成片的芭蕉林和通往鄉間小路的青石路,讓人仿佛置身於遠離喧囂的世外桃源。
村裏有大小橋梁30多座,其中最珍貴的是宋代遺留下來的兩座石橋——明遠橋和巨濟橋。明遠橋是順德現存文獻中最早的三孔石拱橋,橋面坡道不是磚石。居濟橋做工精致,上面有雕花石柵欄。
有意思的是,在橋的青石上,有壹塊石雕,上面寫著“橋西,禁止販賣雜物,妨礙交通,重罰”。這些手跡是清朝傳下來的。村口還有另壹座紅色石橋,名為“金鰲橋”。據說是康熙皇帝修建的,全橋用紅石砌成。
為了保持鄉村風光不受侵蝕,村裏在新區設立了工業區,延續了水鄉古鎮的傳統農耕模式。如今,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讓運河清澈如初,都市人久違的魚蝦跳躍景觀依然可以在這裏找到。
祠堂大屋私塾
散發著書香的祠堂和私塾,蘊含著馮建村悠久的文化底蘊。據記載,早在唐代,馮建村就建起了村落。根據村民的族譜,這個小村莊出了很多秀才和舉人。至今,壹個村民家裏八個讀書人的故事還在流傳。
因為讀書發財的人多,杏壇馮建村留下的祠堂、私塾、古大屋也不少。村裏有70多個祠堂,大部分是明式的。不久前,村裏修復了壹座有600多年歷史的劉氏宗祠。
走在祠堂裏,幾個孩子正在花崗巖鋪成的院子裏玩耍。兩棵50多年歷史的蛋花樹散發著悠長的香味。陽光靜靜地照在廊街上,精雕細刻的木梁花窗訴說著古老的傳說。
桑吉魚塘水鎮
在縱橫交錯的河流中,小魚成群結隊地遊蕩。浮水蓮花,似碧玉,昔日桑吉魚塘的痕跡至今猶存。只是豆棚、瓜架、菜地、香蕉林多了些,時不時飛來幾只蝴蝶,更添閑適古意。
很多遊客並不知道,正是這些蜿蜒在桑園中的小河,曾經將絲綢的船只運往廣州等地,省內各地的商人也從這些小河乘船而來,采購絲綢。清代,馮建村村民棄田築塘,栽桑養蠶,數十家絲織廠晝夜不停地工作,為順德成為“南國絲綢之都”做出了巨大貢獻。據說當時絲織業非常繁榮,村民們種桑養蠶。這個村子裏有30多家絲織廠和800多名工人。
美食:大良金榜村金榜奶、大商雙皮奶、鳳城魚皮角、大良炸奶、大良炸蝦餅、大良山雞卷、頂骨鱔魚、順德草魚腸、炸魚片、紅燒魚等。此外,還可以品嘗順德傳統風味食品,如山雞卷、烤草、大頭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