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某前同事發來微信私信:快,幫我朋友圈第壹條點贊!
要是以前,我對這種肯定是置之不理,且不說這種點贊的沒來由和無聊,就說他的行文語氣,連個謝謝都沒有,就帶著小時候沒家教長大了沒高教的味道。可是畢竟是前同事,再加上我這只經過無數次點贊的手指也習慣了,於是打開朋友圈找。壹遍沒找到,兩遍沒找到。擱平時也就算了。恰恰那天我正好沒事,又感覺他剛剛發的朋友圈找不到很奇怪,就直接點開了他的頭像,懵了:打不開!人家對我設置的是“不讓他看我的朋友圈”!
請允許我冷靜壹下。少許時候,我在他的對話框裏留言:“對不起,我沒法幫妳點贊,因為我沒有權利查看妳的朋友圈。還要感謝妳,沒把我拉黑,還能在群發信息時,想到我。”
隨即,我刪除了他。
然後他的電話我沒接短信我也沒回。本來就沒什麽交情的,經此壹事,更加索然。
不過我始終沒弄明白,我為人不至於這麽差吧,在壹起工作時我們關系還不錯的哦,我也沒在他的朋友圈回復過不文明語言呀,他之前也沒寫什麽不足與外人道的東東啊,怎麽就屏蔽了我?
不讓別人看朋友圈,妳寫他幹什麽呢?不讓我看朋友圈,妳加我幹什麽呢?
我們已經進入自媒體時代,任何人都可以為自己代言。從最初的空間日誌、說說、博客、微博,到現在的朋友圈、公***號,以及各種貼吧、網站、寫作平臺等等,不勝枚舉。每個圈子,都有屬於這個圈子的朋友,大家互相關註,交流溝通。
縱觀我的朋友圈,基本上就是網上流行的那些類型:原創型。這是我最喜歡的,可以互相學習成長;分享型。分享型分為好幾種,分享心情,分享狀態,分享美食,分享雞湯文;銷售型。各種網店,微店等。我自己本身,也有原創,也會分享,也偶爾做做銷售。我們在朋友圈裏溝通交流,很歡樂也很享受。
也有很多朋友是不發朋友圈的,有時候會覺得他們似乎不存在或者屏蔽了我。但是每當***同的朋友有點贊要求時,總是能看到他。我的公***號和微店需要關註時,他們也會出現。這種默默的關註,也是交流的壹種吧。
假如我覺得某位朋友發廣告過於頻繁,頻繁到刷屏,我會設置“不看他的朋友圈”。但我從來不屏蔽任何人,我甚至希望更多人關註我。因為我在朋友圈的所有文字和圖片,都是為了分享。既然是分享,就不含有私密性。含有私密性的東西,何必發在朋友圈裏?朋友圈裏,每天要求點贊、投票、助力的拉票很多。如果不是太麻煩,我都會按照朋友們的要求點贊、助力、投票,舉手之勞就能幫到別人,我很樂意為之。我壹般不會在乎他們的行文措辭,能在我朋友圈出現而沒屏蔽我,本身就是壹種信任嘛。
而像我遇到的這種屏蔽了別人還讓別人點贊的情況,實在是奇葩的很。我想,他不僅僅是屏蔽了我吧,應該還有許多他內心不敢直面,卻不好意思刪除的人被他屏蔽了。而經過這壹次群發求點贊,他的朋友中像我壹樣尷尬的應該還有,那麽他會在同時,失去這些朋友並留下不好的印象。這實在是他的壹大損失。
其實,網絡上的朋友圈,和現實中的朋友圈壹樣,都有親疏遠近的區別。投機的就聊兩句,不投機的不聊就是。他發的朋友圈,喜歡的就看,不喜歡的不看也罷。感到打擾的,就設置不看他朋友也行。實在是討厭極了,直接刪除即可。求點贊的,想點妳就點,不想點就不點。妳求的贊,別人也是壹樣對待。這是網絡,也是現實。
何必矯情的弄這種“屏蔽”玩,欲言又止,猶抱琵琶半遮面呢?
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