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日本沖繩逐漸成為國人的熱點旅遊目的地。這裏因其亞熱帶風光與本州島上的東京、大阪大異其趣。而“沖繩料理”更是與傳統認知上的“日本料理”相去甚遠,卻很容易令國人生出“似曾相識”的感覺……
與中國及日本的情況相似,以小麥粉為原料的面食也在“沖繩料理”中扮演了壹個重要角色。面條是中國發明的,不過很早就傳入了日本。
蕎麥(そば)面被稱為“最富有日本特色”的面條。在琉球,也有壹種常見的“沖繩蕎麥面”。其實這種面條並不使用蕎麥,而是采用小麥的面粉加工。它之所以被日本人稱為“そば”的原因,其實和正宗的中國“拉面”經歷差不多。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中國面條從橫濱唐人街登陸日本。雖然它毫無蕎麥的成分,但比起粗粗圓圓的烏冬面,形式上更接近日本的細長蕎麥面,於是被日本人稱為“南京蕎麥面”(後來演變成了“ラーメン”即“拉面”)。
中餐的基因
根據沖繩學者高良倉吉的研究:面條早在明代中期的1534年就出現在琉球官方文獻裏。而日本的正宗“蕎麥面”傳說要晚至壹百多年後才由寄寓日本的明遺民朱舜水(1600-1682年)教會了日本人在蕎麥粉中摻上小麥粉,使其具有黏性和彈性後才告誕生。
在日本料理的烹飪方法中,以清蒸、涼拌或水煮最為常見,因此日本料理也被稱為“水料理”。餐桌上擺盤精致的菜品無壹不是新鮮清淡。反觀中餐,自然也不缺乏這些烹飪手法,但最具特色的莫過於“炒”。炒菜可葷可素,也可以葷素合炒。無論南北菜系,“炒”都是獨占鰲頭、花樣繁多的烹調手段。
為什麽相比日本本土,“沖繩料理”裏的“中國味道”會如此濃厚呢?這自然有著歷史的原因。琉球出產不豐,許多農作物直接來自中國。除了甘薯之外,公元1606年奉旨出使琉球的夏子陽就發現當地很多菜蔬,如“瓜、茄、姜、蒜、蔥、韭、菔(蘿蔔)、芋;更有波菱、山藥、冬瓜、薯、瓠之屬”,都是從福建移植而來(“皆閩中種”),其食用方法與福建地區相類,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不過,今天從上海飛往沖繩那霸的航班只需兩個多小時,而古時從福州渡海前往琉球,卻往往需要耗時壹月之久。從這個意義上說,琉球與中國的交往便利程度,並不如想象的那樣便利。實際上,中國飲食之於“沖繩料理”的影響,有著壹個更加直接的手段——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