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鴨歷史悠久,起源於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建康,當時《食珍錄》中已記有炙鴨。朱元璋建都應天(南京)後,明宮禦廚便取用南京肥厚多肉的湖鴨制作菜肴。為了增加鴨菜的風味,廚師采用炭火烘烤,成菜後鴨子吃口酥香,肥而不膩,受到人們稱贊,即被宮廷取名為“南京烤鴨”。
中文名
烤鴨
外文名
Roast Duck
分類
北京菜、金陵菜
口味
鮮香可口、外酥裏嫩
主要原料
湖鴨,填鴨,走地鴨
非遺百科探訪五大傳統美食
第四站:北京便宜坊燜爐烤鴨
直播回顧
精品薦讀
北京烤鴨為何來自南京?
作者:地球知識局
快速
導航
菜品來源相關歷史烤鴨分類營養價值制作做法食用指南備註功效禁忌與副作用
菜品特色
"北京烤鴨"歷史悠久,早在南北朝的《食珍錄》中已記有"炙鴨"。元朝天歷年間的禦醫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中有"燒鴨子"的記載,燒鴨子就是"叉燒鴨",是最早的壹種烤鴨。明太祖朱元璋建都於應天(南京)後,明宮禦廚便取用南京肥厚多肉的湖鴨制作菜肴,為了增加鴨菜的風味,采用炭火烘烤,使鴨子吃口酥香,清末年間廣州沫沫烤鴨,肥而不膩,受到人們稱贊,即被皇宮取名為"烤鴨"。
***4張
片好的烤鴨
公元15世紀初,明朝遷都於北京,烤鴨技術也由南京帶到北京,並被進壹步發展,北京烤鴨由此出現。明萬歷年間的太監劉若遇在其撰的《膽宮史·飲食好尚》中曾寫道:"……本地則燒鵝、雞、鴨。"說明那時烤鴨已成為北京風味名菜。早年,在北京經營烤鴨店有便宜坊、全聚德、六合坊、禎源館等。
烤鴨
"北京烤鴨"有掛爐烤、燜爐烤和叉燒烤。掛爐烤和燜爐烤最普遍。掛爐烤與燜爐烤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壹般以棗、桃、杏等質地堅硬的果木為燃料,後者關上爐門用暗火烤,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烤鴨選用北京填鴨,在其養到四斤左右進,強制餵食,經六七十天的填餵,體重即可達3公斤,且具有體軀肥壯,皮薄脯大的特點,特別適於烤炙。北京鴨最初是飼養在玉泉山水紗的河流這中,入冬不凍,喝的是礦泉水,吃得是礦泉魚蝦和水草。
"北京烤鴨"吃法多樣,最適合卷在荷葉餅裏或夾在空心芝麻燒餅裏吃,並根據個人的愛好加上適當的佐料,如蔥段、甜面醬、蒜泥等。喜食甜味的,可加白糖吃,還可根據季節的不同,與以黃瓜條和青蘿蔔條吃,以清口解膩。片過鴨骨架加白菜或冬瓜熬湯,別具有風味。烤後的涼鴨,連骨剁成0.6厘米寬、4.5厘米長的鴨塊,再澆全味汁,亦可作涼菜上席。
北京烤鴨
烤成的鴨比生鴨重量減輕1/3左右,色呈棗紅,油潤發亮,皮脆肉嫩。壹般成品重4公斤左右,用刀片成柳葉片,以108片為合格,趁熱上席,當客片下。
菜品來源
明初年間,老百姓愛吃南京板鴨,皇帝也愛吃,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就“日食烤鴨壹只”。宮廷裏的禦廚們就想方設法研制鴨饌的新吃法來討好皇帝,於是也就研制出南京烤鴨,分為叉燒烤鴨和燜爐烤鴨兩種。
***6張
烤鴨
隨著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也帶走了不少南京宮廷裏烤鴨的高手。在嘉靖年間,烤鴨就從宮廷傳到了民間,老“便宜坊”烤鴨店就在菜市口米市胡同掛牌開業,這也是北京第壹家烤鴨店。而當時的名稱則叫“金陵片皮鴨”,就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還特別標有壹行小字:金陵烤鴨。叉燒烤鴨以“全聚德”為代表,而燜爐烤鴨則以“便宜坊”最著名。金陵烤鴨是選用肥大的草鴨為原料,凈重要求在2.5公斤左右。[1]
在1864年,京城名氣最大的“全聚德”烤鴨店也掛牌開業,烤鴨技術又發展到了“掛爐”時代。它是用果木明火烤制並具有特殊的清香味道,不僅使烤鴨香飄萬裏而且還使得“北京烤鴨”取代了“南京烤鴨”,“金陵片皮鴨”則能在港澳、深圳、廣州等南方幾個大城市的菜單上見到。
南京烤鴨講究皮酥肉嫩,肥而不膩。但是真正的行家,卻十分挑剔店裏奉送的那壹兜紅鹵。店裏鴨子烤得好不好,大抵看看賣相便可以揣測出來,但老鹵對不對味,卻非得口舌親嘗方知。明爐烤鴨,鴨腔子裏面必得灌水。外烤內煮,壹旦鴨肉熟了,這壹包汁水也鮮透。趁熱把酒釀蜜鹵倒進湯汁,澆上糖色﹑米醋﹑精鹽,考究起來加壹滴醬油都不算本事,端出去的紅湯老鹵才叫地道。[2]
北京鴨是當今世界優質的壹種肉食鴨,即用填餵方法育肥的壹種白鴨,故名“填鴨”。不僅如此,北京鴨曾在百年以前傳至歐美,經繁育壹鳴驚人。因而,作為優質品種的北京鴨,成為世界名貴鴨種來源已久。北京烤鴨采用北京特有的果木炭火烤制,味道獨特。
北京烤鴨
相關歷史
朱元璋建都應天(南京)後,明宮禦廚便取用南京肥厚多肉的湖鴨制作菜肴。為了增加鴨菜的風味,廚師采用炭火烘烤,成菜後鴨子入口酥香,肥而不膩,受到人們稱贊,即被宮廷取名為“烤鴨”。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烤鴨技術也帶到北京,並被進壹步發展。由於制作時取用玉泉山所產的填鴨,皮薄肉嫩,口味更佳。烤鴨很快就成為全國風味名菜。北京兩家有名的烤鴨店“便宜坊”“全聚德”,便是明朝時開業的。“烤鴨”在明朝時成為北京官府人家中的席上珍品。
到了清朝,官吏們常常收購北京烤鴨,供皇帝及其親屬享用。據《竹葉亭雜記》記載:“親戚壽日,必以燒鴨相饋遣。”燒就是烤,可見烤鴨還成了當時勛戚貴族間往來的必送禮品。又有《憶京都詞》這樣寫道:“憶京都,填鴨冠寰中。燜烤登盤肥而美,加之炮烙制尤工。”
北京最早的烤鴨店是金陵“老便宜坊”。又據有關記載,北京便宜坊烤鴨店開業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而全聚德烤鴨店則開業於清同治三年(1864年),比便宜坊晚了400多年。《全聚德史話》追溯北京烤鴨的源頭:北京歷史上曾有過許多家烤鴨店。字號最老的數宣武門外米市胡同的“老便宜坊”,其匾額上冠有“金陵”二字。“老便宜坊”是明朝時從南京遷來的,當年生意興隆,名聲響亮得很,單是門兩旁那副“聞香下馬”“知味停車”的對聯,便頗能引人垂涎。後來的烤鴨店,有許多家都套用了便宜坊的字號。有的僅改動其中壹字,例如“便意坊”,或者“明宜坊”,或者“便宜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