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糌粑酥油茶寫作文

糌粑酥油茶寫作文

1. 我喜歡吃糌粑寫作文

我喜歡吃很多水果,其中我最喜歡吃的就是桔子。

桔子金黃黃的,圓圓的像車輪,像足球,還像燈籠。桔子皮上面有壹個個像雨點壹樣的小水泡,是桔子用來呼吸的。

如果妳不小心把水泡弄破了的話,水就會掉到眼睛,眼睛就會覺酸酸的。桔子前面有壹個黑點像它的眼睛,好像在看這個世界。

桔子拿起來軟軟的,滑溜溜的,有壹股淡淡的桔子味。桔子真可愛呀!我剝開它的外衣,聽到吱吱的聲音。

同時有壹股氣味撲鼻而來。剝開的桔子皮像章魚,像壹朵花,還像觀音菩薩的蓮花寶座。

桔子圓圓的瓤像壹個南瓜怪的燈籠,上面沾著壹層白白的細絲,像白紗壹樣。我數了壹下,壹***有十二個桔瓣,像壹些月亮在壹起玩耍。

我掰開桔瓤,撕下壹片桔瓣像月亮,像小船,還像元寶。我迫不及待地送進嘴裏,酸酸的。

我捏著壹個小桔瓣把皮剝開,那果肉像小雨點壹樣,晶瑩剔透的。可漂亮了!桔子可以做果汁,罐頭,桔皮還可以做成小桔燈,而且可入藥。

我最喜歡吃桔子了。

2. 我家鄉的糌粑(作文)

我家鄉的糌粑我的家鄉在丹巴,那裏有壹條水流湍急的河,名叫大渡河;在鄉下,牛羊滿山坡地玩耍……到處都是壹幅生機勃勃的景象。

我的家鄉不僅人美,景色也很美:山坡上,郁郁蔥蔥的樹木壹片碧綠,頑強的小草勝過翡翠,五彩繽紛的花兒競相開放。那景色怎不令人心醉?有怎能使人忘懷? 春天,萬物復蘇,農民伯伯播下種子等待秋天的收獲。

牧民們帶著強壯的牛和可愛的綿羊漫山遍野地放牧;小草害羞地從地面鉆出來,東瞧瞧,西看看,好像在尋找著什麽;殷紅的花兒們,正在進行選美比賽,它們爭著,選著,不爭出個名頭好像不甘心似的。 夏天,音樂家在樹上歡快地唱著,茂盛的樹下有老人、青年、小孩在乘涼,在玩耍。

大渡河河水時緩時快,時奔湧是“跳躍”,它們叮叮咚咚地唱著歌奔向前方。 秋天,金黃的麥子熟了,農民伯伯收獲了壹袋又壹袋的麥子,他們看者自己種下的成果,開心的笑了。

樹上,碩大的果實令人流下“三千尺”的口水。蘋果,紅紅的脆脆的;橘子,軟軟的甜甜的;梨子…… 隆冬,盡管我們這兒不下雪,卻還是很美麗。

在巴底,可愛的小松鼠正在為尋找食物而著急呢;在革什紮,池塘中結滿了厚厚的冰,用鐵棍狠狠壹敲,只見不計其數的魚兒浮在水面上。 丹巴的山水美,丹巴的人美。

濃醇的酥油茶和營養的糌粑款待妳;美麗的景色和熱情的藏族人民來招待妳…… 總之,丹巴的山水和人會讓妳深深銘記在心。

3. 家鄉的酥油 作文500字

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傳統主食之壹。“糌粑”是炒面的藏語譯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壹定會給妳雙手端來噴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黃的酥油和奶黃的“曲拉”(幹酪素)、糖疊疊層層擺滿桌。 酥油是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奶油,糌粑是將青稞炒熟後,用手磨磨成的粉。吃酥油糌粑時先倒奶茶小半碗,再放入酥油、炒面、曲拉、糖,在碗中用手指拌勻,並捏成小團食用,它具有酥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潤。營養豐富,發熱量大,充饑禦寒。

糌粑即青稞麥炒熟後磨成的面。壹般用奶茶、磚茶或酥油茶或拌和,捏成小團食用,是藏族人的主食。在藏族家中作客,主人壹定會給妳雙手端來噴香的奶茶和糌粑、金黃的酥油和奶黃的“曲拉”(幹酪),以示好客。

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將青稞粒(屬大麥類,有白色、紫黑色二種)曬幹炒熟、磨細、不過篩,這樣制成的炒面便是可以食用的糌粑了。作文200字250字300字350字400字450字500字550字600字650字700字800字1000字

吃糌粑時,碗裏放上壹些酥油,加入白砂糖,沖入茶水,加點糌粑面、“曲拉“(幹酪),用手不斷攪勻。拌時,先用中指將炒面向碗底輕搗,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後轉動著碗,並用手指緊貼碗邊把炒面壓入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勻,能用手捏成團,就可以進食了。食時用手不斷在碗裏攪捏,揉合成團,用手往嘴裏送。

糌粑比冬小麥營養豐富,又攜帶方便,藏民出門只要懷揣木碗、肩搭“糌寇”(糌粑口袋),再解決壹點茶水就行了,用不著生火做飯。由於糌粑吃法簡單,攜帶方便,很適合遊牧生活。

4. 家鄉的美食糌粑作文

我喜歡吃很多水果,其中我最喜歡吃的就是桔子。

桔子金黃黃的,圓圓的像車輪,像足球,還像燈籠。桔子皮上面有壹個個像雨點壹樣的小水泡,是桔子用來呼吸的。如果妳不小心把水泡弄破了的話,水就會掉到眼睛,眼睛就會覺酸酸的。桔子前面有壹個黑點像它的眼睛,好像在看這個世界。桔子拿起來軟軟的,滑溜溜的,有壹股淡淡的桔子味。桔子真可愛呀!

我剝開它的外衣,聽到吱吱的聲音。同時有壹股氣味撲鼻而來。剝開的桔子皮像章魚,像壹朵花,還像觀音菩薩的蓮花寶座。桔子圓圓的瓤像壹個南瓜怪的燈籠,上面沾著壹層白白的細絲,像白紗壹樣。我數了壹下,壹***有十二個桔瓣,像壹些月亮在壹起玩耍。我掰開桔瓤,撕下壹片桔瓣像月亮,像小船,還像元寶。我迫不及待地送進嘴裏,酸酸的。我捏著壹個小桔瓣把皮剝開,那果肉像小雨點壹樣,晶瑩剔透的。可漂亮了!

桔子可以做果汁,罐頭,桔皮還可以做成小桔燈,而且可入藥。

5. 藏族人民的主食是什麽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壹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宇聽起來新鮮,實際上就是青棵炒面.它是青稞麥炒熟、磨細、不過篩的炒面,與我國北方的炒面有點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後炒,而西藏的糌粑卻是先炒後磨,不除皮. 吃糌粑時,碗裏放上壹些酥油,沖人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攪拌.拌時,先用中指將炒面向碗底輕搗,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後轉動著碗,並用手指緊貼碗邊把炒面壓人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勻,能用手捏成團,就可以進食了.食時用手不斷在碗裏攪捏,揉合成團,用手往嘴裏送.藏族群眾吃飯——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這種吃飯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飯也用手抓,叫做抓飯. 由於糌粑吃法簡單,攜帶方便,很適合遊牧生活.牧民們出遠門時腰間總要掛壹個糌粑口袋,餓了,就從口袋裏抓把糌粑吃.有時,他們從懷裏掏出個木碗,裝些糌粑,倒點酥油茶,加點鹽,攪拌幾下,抓起來就吃.有時,邊吃糌粑,邊喝酥油茶.有時,把糌粑倒進壹個叫“唐古”的皮口袋裏,再加入酥油茶,壹手抓住袋子的口,壹手隔袋抓捏,壹會兒,噴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過藏歷年時,家家都要在藏式櫃上擺壹個叫“竹索琪瑪”的吉祥木鬥,鬥內放滿青棵,糟極和卓瑪(人參果)等,上面插著青棵穗、麥穗花校和壹種叫“孜卓”的繪有太陽、月亮、星星圖案的彩脾.鄰居或親戚朋友來拜年,主人便端過“竹索琪瑪”,客人用手抓起壹點糌粑,向空中連撤三次,再抓壹點放進嘴裏,然後說壹句:“紮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在西藏,在每個藏胞家庭,隨時隨地都可以見到酥油.酥油是每個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酥油是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以前,牧民提煉酥油的方法比較特殊.先將奶計加熱,然後倒入壹種叫做“雪董”的大木桶裏(高4尺、直徑l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來回數百次,攪得油水分離,上面浮起壹層湖黃色的脂肪質,把它舀起來,灌進皮口袋,冷卻了便成酥油.現在,許多地方逐漸使用奶油分離機提煉酥油.壹般來說,壹頭母牛每天可產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種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l也可放在稽耙裏調和著吃.逢年過節炸果子,也用酥油. 藏族群眾平日喜歡喝酥油條.制作酥油茶時.先將茶葉或磚茶用水久熬成濃什,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鹽,用力將“甲洛”上下來回抽幾十下,攪得油茶交融,然後倒進鍋裏加熱,便成了噴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們喝酥油茶,還有壹套規矩.當客人被讓坐到藏式方桌邊時,主人便拿過壹只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著主人(或主婦)提起酥油茶壺(現在常用熱水瓶代替),搖晃幾下,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剛倒下的酥油榮,客人不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過酥油茶壺站到客人跟前時,客人便可以端起碗來,先在酥油碗裏輕輕地吹壹圈,將浮在茶上的油花吹開,然後呷上壹口,並贊美道:“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開.”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給添滿.就這樣,邊喝邊添,不壹日喝完,熱情的主人,總是要將客人的茶碗添滿;假如妳不想再喝,就不要動它;假如喝了壹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滿,妳就擺著;客人準備告辭時,可以連著多喝幾口,但不能喝幹,碗裏要留點漂油花的茶底.這樣,才符合藏族的習慣和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