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海元宵節吃“糟羹”的習俗,全國各地也許很少有,的確有點奇特,在“羹”字的前面還加了壹個難以讓人理解的“糟”字,本人認為是雜的意思。
“糟羹”名字不怎麽好聽,顏值也算不上高,但的確好吃,味道鮮美,口感獨特,制作傳統歷史悠久,算得上是真正的臺州地方特色風味美食。
臺州府城臨海過元宵節吃“糟羹”的習俗,年久難考,版本竟有五、六種之多。涉及名人的就有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方國珍、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明代禮部尚書秦鳴雷(臨海狀元)。相比之下,下面這個版本本人覺得比較可信壹點。
據說“糟羹”的來歷跟臺州府古城墻的壹段歷史有關。
臺州古城墻始建於東晉末年,當時規模不大,僅臨海西北面龍固山壹帶。初唐置州之後,臺州府開始擴建城墻。唐高祖武德年間的壹年冬天,冰天雪地,城內百姓見士兵和民工築城非常艱辛,紛紛前來慰問。時值正月十四,百姓將大米磨成米漿,用帶有酒糟的新酒當水,加入切碎的肉丁、芋頭、冬筍、豆腐幹及芥菜等,壹起放在大鑊子中攪拌,煮出壹鑊鑊熱氣騰騰而且非常美味的粉糊。
這鮮香美味的羹糊就是“糟羹”,這攪拌制作過程稱作“攪羹”,臨海方言中“攪”與“搞”字音很相近,所以在外地人聽來覺得是“搞羹”。
因此,臺州府所在地的臨海過元宵與各地習俗不同,不是正月十五,而是正月十四,家家戶戶吃的也不是“元宵”而是“糟羹”。
臨海正月十四攪“糟羹”,壹直是很鄭重其事的。小時候的記憶中,家家戶戶提前好多天就開始準備攪羹用的羹料。浸米磨漿,發豆芽、芋頭削皮……,通常是將鮮肉、芋頭、冬筍、豆腐幹、油泡、香菇、茡薺、胡蘿蔔、蒜苗、芥菜切成丁,刀功很是講究,許多人家壹切就是壹整天,真可謂“古城迎元宵,家家剁砧聲”。
攪羹的操作順序是將鮮肉、冬筍、豆腐幹、芋頭、油泡、香菇、茡薺、胡蘿蔔等羮料在油鑊中翻炒,灑潑酒等佐料,再放入川豆板、豆面碎,加入適量的水,煮沸熬熟後,壹邊添加米漿壹邊不停地攪拌,待整鑊的粉漿羹料熬熟後,再加入切碎的芥菜葉,最後撒上蒜苗。
以前每戶人家總要攪上幾鑊的“糟羹”,分盛在大大小小的盆裏甑裏,要連吃好幾天。鄰居之間也互相饋贈分享。
正月十四當夜,各家孩子甚至大人都捧著碗挨家挨戶討羹吃,因為老人對孩子說,要吃七戶人家的“糟羹”眼睛才會更亮,這是上輩人傳下來的習俗,現今很難看到這種情況了。
“糟羹”不耐饑,吃了上街看燈,看舞龍,看鑼鼓亭和細吹亭,吹吹打打,鬧元宵。鬧了,玩了,餓了,回家再接著吃。
“正月十四是元宵,份份(土話,家家的意思)糟羹蛤蜊調”,這句老話耳熟能詳,小時候常常聽說。但從來沒吃過用酒糟制作的“糟羹”,記得從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特別是困難時期,連豆腐幹油泡都是憑豆制品票限購的,豬肉更不必說了。香菇買的也是蒂頭,浸泡後切細用。
今非昔比,現在的羹料逐漸豐盛起來。
海鮮有蝦幹蝦仁、蟶子、淡菜(貽貝)、蛤蜊或牡蜊。葷的除了肉丁外,還有香腸、豬耳和豬大腸。所用羹料增減由自己喜好,但芋頭、冬筍、豆腐幹、油泡、荸薺、芥菜還是必須的。
芥菜總歸是壹成不變,必用的綠色鮮菜,以橘皮芥菜為上品。若是要論更傳統的“糟羹”,則應該用的是米漿(粳米浸水後磨漿)而不是幹的米粉。
吃了正月十四鹹味的“糟羹”,正月十五元宵節臨海人還是不吃元宵,而是吃甜羹。
甜羹也稱山粉羹,即用番薯澱粉攪成。羹料有紅棗、蓮子、桂圓、荸薺、金桔餅、葡萄幹、川豆板、酒釀及糯米圓子等等,加的自然是紅糖而不是白糖。
吃過正月十四的鹹羹,再吃過正月十五的甜羹,年就算是過完了。通常先吃鹹羹再吃甜羹,寓意先苦後甜,日子越過越甜美。
臨海的元宵節就是這麽具有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