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廣東美食禮雲子,在廣東廣州地區流行,指只用蟛蜞籽做成的醬料:“蝦辣”是東莞市沙田鎮農人和廣州市民對小螃蟹類其中之壹種的土名叫法。“蝦辣”與蟛蜞有所區別,被廣州與珠三角人指為蟛蜞者,形厚殼硬螯壯,邑人是不會拿來入饌的。而“蝦辣”雖與之外形相似,但形稍扁,殼稍軟薄,螯稍幼細。由於邑人無法用準確的文字表述其名,就把它也歸屬到蟛蜞的家族中去了。過去在鄉下田間,蟛蜞、“蝦辣”多的是,橫行無忌,為禍稻田。據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廣州瀕海之田,多產蟛蜞,歲食谷芽為農害”,嚴重影響農民生計。農民捉不勝捉,唯有靠放養鴨群來啄食之,倒是形成了壹種良好的農業生態循環———鴨除害以自肥,鴨糞也得以肥田。
區區壹只“蝦辣”只有似黃豆般的籽團,擠壹大盆“醬”需用多少只才成?農民答曰:“壹埕。”原來生猛的“蝦辣”,需先分揀雄雌,雌者放入大酒埕中用水淹死後,即時逐只用人手揭蓋擠出點點腹中籽,沒有壹二千只活體休想擠出壹盆鮮“蝦辣春(籽)”來。當日的那盆“蝦辣醬”,幾個農婦折騰了半天,無不手損指破。此等天物堪稱田基第壹美食、頂級農家菜精華,鮮美之口福非海鮮河鮮可比,靜默中細嚼之,嘴內碎開之聲有如天籟,直道是“天下奇鮮”。
此小生靈學名“相手蟹”,由於習慣橫行,偶爾直行時兩只前螯合抱,壹步壹叩首,搖搖擺擺,彬彬有禮,猶似古人行禮作揖狀。故文人老饕以古文“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句,為之取雅名“禮雲”,其卵子自然就有了壹個錦緞般的名字:禮雲子。尤以番禺所產,最為上乘。此美食高蛋白高脂肪。
如今自然環境惡化,農田逐年見少,又因農藥化肥重金屬水質所致,已令蟛蜞、“蝦辣”劇減而顯矜貴。莫說為害農田,能捕之入饌已屬不易,遑論叫廚子損手破指擠出籽來,蒸上壹碟正宗“蝦辣醬”。現在坊間食肆最多只能蟛蜞、“蝦辣”混雜,用調匙連籽帶肉挖出,輔以蒸蛋、焗飯,或混以蛋清扒豆腐柚皮作珍稀上品點綴而已,雖仍尊稱為“禮雲子”,其鮮香“惹味”及幼滑口感豈能與昔日原汁原味的“蝦辣醬”相比?
2、為福州特色美食佐料。福州閩江流域辛勤的水鄉農民農閑時便在幹凈的江岸邊捕捉到蟛蜞,用清水養凈,除去尾部,加上黃酒,酒糟,味精,糖等輔料,用碾成醬,加入適量食鹽,就成為美味可口的佐料。
在福州地區,蟛蜞醬是婚宴酒席的必備,其美味食之回味難忘。
3其他,
蟛蜞酥、蟛蜞醬,被福州人視為家鄉特有的風味食品。旅居海外幾十年的鄉親,還念念不忘這兩種食品。福州民天集團生產的罐裝蟛蜞酥、蟛蜞醬,成為福州人招待或饋贈海外親友的好禮品。
蟛蜞,壹種生長在水田中的小螃蟹,色黑,多毛。鄉人捕捉以制醬:用沙石本擂爛,加以飯焦(鍋巴),入埕發酵而成。
以之蒸豬肉,尤其是蒸透明的肥豬肉,有異香(陽江人謂此種異香為“野味”)。而今,蟛蜞鹹蝦醬已成了稀罕之物,市場上偶爾能買到,但只是清稀的汁,而不是粘稠的醬;有些飯店也有售,香氣十分淡薄,不復昔者之濃厚矣。(廣東方面) 蟛蜞秋冬季節成熟,被捕來制成蟛蜞酥、蟛蜞醬。也有被小孩釣來玩的,用繩縛著放於地上,蟛蜞嘴中便冒出白色泡沫,好像鍋中煮飯,因此,小孩嘴裏唱道:“蟛蜞煮飯給囝吃,囝去街中做乞食……”過去福州內河岸邊都有蟛蜞,釣蟛蜞是當年小孩的壹大樂趣。筆者兒時還和同伴們玩過釣蟛蜞比賽,至今還記憶猶新。
把蟛蜞洗凈剁碎,加食鹽、砂糖、紅酒糟、高粱酒等調料,腌制數日即成蟛蜞酥。蟛蜞酥貴在酥,據說加入高粱酒猶酥、猶香。蟛蜞醬的用料與蟛蜞酥同,制作方法不同的是,剁碎後要放入石磨中磨,壹磨就成醬了。蟛蜞酥、蟛蜞醬都屬生食食品,是否衛生未經考證。蟛蜞酥可以單吃,用於早餐配稀飯或下酒。蟛蜞醬則作為佐料,用來蘸油炸的鮮魚,比醬油、蝦油味更葷。海蜇皮揾(蘸)蟛蜞醬是福州美食之壹,富有地方風味特色。如今的高級酒樓在設計“六蓋碟”時,也常有蟛蜞酥這道小菜,有的客人每宴必點。
腌制
潮州汕頭民眾喜歡用鹽和醬油腌漬,用以佐膳,雖然肉極少,其味道極佳。
“螃蜞”與蟹相比,個小肉少,壹加熱肉縮了就全是殼,最好的吃法是做醉螃蜞。做法很簡單:
將買來鮮活的螃蜞,用刷子仔細刷洗幹凈,再用涼開水沖洗後,放在大小合適有蓋的容器裏;倒進高度白酒(如紅星二鍋頭),將螃蜞浸沒,加少許糖、鹽,生姜絲,加蓋醉泡;每隔壹小時上下翻動壹次,使所有螃蜞都能充分腌制殺菌入味;大約腌制7-8小時後,瀝掉酒,再加入蔥、姜,少許優質鮮醬油,撒上胡椒粉,攪拌均勻後就可食用。其味鮮美,色澤自然,肉質生嫩。雖說是生吃,但經過高度酒醉後,細菌己滅,肉也脫了生腥味,佐酒下飯兩相宜。
這種方法可普遍適用所有新鮮的海鮮,及部分河鮮,如“醉蟹”、“醉蝦”、“醉泥螺”“醉蛤蜊”“醉魚”等等。但註意原料壹定要絕對新鮮,個體也不能太大,太大泡不透,還有制作用的所有器具最好都經過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