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廣東省海豐縣赤石鎮歷史

廣東省海豐縣赤石鎮歷史

赤石鎮位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西北部,距海豐縣城39公裏,與惠東縣接壤,海豐第二大河流赤石河貫穿全境。

全鎮面積293.5平方公裏,占海豐縣的六分之壹。

赤石鎮轄11個行政村、2個社區、86個村民小組。據統計,其總人口超過65438+90萬,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超過3000人。它是原東江縱隊第六支隊和海陸豐中央縣委所在地,曾為紅二師、紅四師、許等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鬥和感動。

歷史和文化

灃河老故事

在海豐縣以西的赤石,峰巒疊嶂,綠水青山。

其間有三個盆地,即大安洞、明熱洞和四個鄉鎮。三大水系,即大安河、明熱河和赤石河穿過洞穴,在赤石市場南部匯入鳳凰河,然後通過應急門離開九龍灣流向大海。

灃河是赤石人民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她用飽滿的乳汁哺育著她的子民。

早在漫月時代,位於桂山(今惠陽、惠東)和海豐之間的赤石月就是人們最早醒來的地方。

近日,記者順灃河而下,從大安洞到赤石市場,從江頭村到夏薇村,壹路追蹤。

在竹子的陰影下,古老的村莊,古老的碼頭,古老的渡船...美麗而古雅的圖片震撼著歷史的回聲。

河邊風景

海豐縣第二大水系灃河自東北、西北流向東南,陸地總面積382平方公裏,河長36公裏,包括明水河壹級支流赤石河和4條小支流。

灃河流域的地質構造屬於蓮花山斷裂帶的管仲費爾斷裂帶,從費爾經尹平山進入盆地,在金奎大洞分成兩個分支。主幹線東西走向,經赤石、塘湖,出惠東白雲,在淡水與高灘-深圳斷裂帶交匯。另壹條支線經埃布、吉隆和香港南岸接入大亞灣,至赤沙。

灃河的名字是由於下遊的形狀。上遊狹窄陡峭的河床在應急閘門下方突然變得開闊,水流平緩。在陽光下,波浪像鳳凰壹樣閃閃發光,因此它被稱為灃河。

也許是受“晚渡灃河”的影響,整條河都叫灃河。

灃河發源於海拔1.256米的白馬峰,與惠東縣接壤。珊溪源頭的7公裏長的河段被稱為北坑,流入金奎大山谷6公裏,到達池塘的盡頭。東坑和雞籠山分別從左右兩岸註入。

雞籠山發源於東關山,紅軍洞就建在這裏。兩公裏以下,大椒園河從左岸註入。

芭蕉園發源於梅隴與漁仔灘交界處的峰頂山,在馬仔角與主幹道匯合,是上遊較大的支流之壹。

從馬仔角向南流6公裏,經龍潭坡至新城。

65438+從新城往下0.5公裏到三江樓村,明熱河從右岸註入這裏。

明熱河為赤石河壹級支流,發源於河梁市,峰高1.282米,全長22公裏。從棠湖山下到冰塘鋪的右邊,有壹條源於成都山的明溪河,峰高1.098米,然後在三江樓流入主流。

上遊水下山上有飛瀑,如青龍飛流而下,山下有水池;它叫青龍湖,深不可測。

三江塔下河段江面寬闊,幾經轉折進入應急門峽。

急水,顧名思義,也是水流湍急。

門,象形說也。

寬闊的河流在這裏突然收縮了壹半,巖石插入河床,如壹座攔截河流的閘門,落差為1.5米。

後人因其高雅而稱之為汲水門。

河邊有壹個村莊,也以此命名。

“勒馬過河”是這裏的自然景觀。

河裏的石頭凹凸不平。從遠處看,它像壹匹戰馬涉水而行,水撞擊石頭發出隆隆聲,就像壹匹奔騰的戰馬過河。

應急門下方的河流則是另壹番景象。

上遊狹窄陡峭的河床在這裏突然變得開闊,水流平緩。陽光下,水波粼粼,遠處如鳳凰。

在安全門的右岸是深湧村,該村有壹個渡口。在過去,這是壹個政府經營的渡口,路人免交渡費。它叫“義都”,岸邊立有壹塊“豐和義都”石碑,是清鹹豐年間立的。

這裏有美麗的山和美麗的風景。每當夕陽西下,彩霞閃耀,有“夜渡灃河”的奇觀,是海豐八大古景之壹。

從灃河渡口到元墩林場1.2公裏,廣汕公路大橋飛流過江,再低4公裏。發源於額布畬族山南門河,自右岸至寶塔山腳下匯入主流。

主流收入南門河後,向南流向沙浦渡,流向九龍灣。

洪水期間,赤石曾是壹個內陸海港。每當汛期洪水泛濫,海潮回灌時,這壹地區就再現了“大口小肚,島嶼聳立”的景象。

時間序列更加重疊,海水在變化,泥沙在下降,逐漸將海港變成平原。隨著大海的逐漸消失,只剩下壹條彎曲的河流。

灃河是盲腸連接大海的壹段。

古村落

有河的地方就有人。

沿河而下,村莊簡單而寧靜。

村邊有綠樹,村外青山巍峨。

參觀古村落的第壹站是江頭村。

該村因建在江上遊而得名,當地人稱之為“江”。

明萬歷二十五年(1537),溫氏先民從祖籍福建遷來此地,與沿江人民開始了隱居生活。

在村子裏閑逛時,我很少看到莊青村的人。

“他們都出去工作了,”祖母慢慢地說。

站在赤石橋上,俯瞰三江樓村,由綠竹、黑瓦和白墻組成的古民居照片令人著迷。

屋頂上的瓦片,沐風幾百年後的梳子雨的顏色,任何畫家都能與之媲美?

三江樓村始建於清初年(1626-1636),曾居住著鐘、林、黃、張、李、陳等少數民族。

因其位於金奎大河、明熱河和赤石河的交匯處,並建有城門樓而得名。

高大雄偉的門樓不見了,古老的渡口還在。

小船慵懶地停泊著,呈現出“船不渡己過野”的意境,與大橋飛架、天塹變通途形成鮮明對比。

當我踏上李玉普村時,我心中有壹個困惑的問題。

那個形狀像壹條大鯉魚的大草塘還在嗎?鯉魚的頭還是對著赤石河的吧?

“如果妳想看鯉魚,妳必須爬上遠山!”我的朋友小曾似乎已經猜到了我的想法。

隨後,他介紹了村子的歷史。

明憲宗八年(1473),陳氏兄弟由祖居東莞茶園遷至村居住。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5),部分劉姓移民從祖籍梅縣遷至鵝埠牛牛灣,後遷入略高於村落的地方居住,形成農村地區。

李玉普離赤石市場很近。在過去,它曾是海船的停泊地和海鮮及山貨的集散地。仙船可達大安。

中午時分,村頭的大榕樹下,幾個披著黑布的老人正躺在竹椅上乘涼,享受著山風帶來的愜意,旁邊還有壹只小狗警惕地看著我們這些陌生人。這是孩子記憶中的畫面。

老人黝黑的皮膚和突如其來的發根讓人想起畫家筆下的父親。

李玉普村下面是大山頭村,是清代“赤石河驛渡”的碼頭。

清幹隆三十三年(1769),附近馬頭嶺村的李姓居民率先遷入此處定居,後由鄰村遷入林、洪、彭、於、陳等姓居民,形成村落。

因為村子建在牛石埡主峰下,村子後面的周圍山丘高大而著名。

下遊的夏薇村是我們的最後壹站。

這個三面環河的村莊有著南方水鄉的魅力。

元朝初年(1230),陳的祖先從福建遷居於此。

壹些姓陳的居民是明朝嘉靖年間(1553-1566)從李玉普村遷來的移民後裔。

申沖古碼頭

申沖村,又名申沖村。

洶湧,大海可以到達的意思。

十幾米深的深水形狀像鍋,因此被稱為“深水”。

申勇村位於灃河下遊鹹淡水交匯處,過去是船只停靠的碼頭,妳經常可以看到數千艘船只在河中爭流的壯麗景色。

在古代,在沿海地區的碼頭形成之前,縣和主要市場港口的貨物裝卸主要依靠內河碼頭。

深水航運業曾經非常發達,許多“淘金者”蜂擁而至,每天來來往往的貨船成為這裏的壹景。

因此,深湧碼頭經常人滿為患,非常熱鬧。

清初,梅隴的張、林等移民率先來到這裏種田打魚,隨後由鄰村遷入李、葉、吳、洪、楊等姓村。

“深湧”曾經是壹個眾所周知的名字,每個人都知道它。在過去,當海外華人寄回信件時,他們只需在信封上寫“中國海豐深湧”即可到達。

赤石水上交通主要依靠灃河、金奎大河和明熱河。

晚清至民國時期,灃河上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捕鳥船”和“賓興船”。赤石的大量土特產源源不斷地銷往外地,而外地的副食品和生活用品在赤石也很受歡迎,貨船每次都滿載而歸。

當我們到達大安溪和明熱溪時,因為河水變淺了,我們不得不換乘壹艘名為“劉孜”的船。

建國初期,灃河仍可通航。後來,由於海上“山浦仔”號的搬遷,它成了壹個危險的港口。在1961中,從“山浦仔”到小莫市場前面新開了壹條輔助通道。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小莫市場的前輔助航道變得又淺又窄,大型貨船難以通過,河運逐漸被放棄。

如今,這壹切都已成為過去,古碼頭也不復存在。

繁華如夢,曾經富裕的航運業和曾經繁榮的碼頭都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豐和萬度

“夜渡灃河”是海豐古八景之壹。

翻開地方誌,不乏對其自然景觀的描述:“灃河申勇村附近河道寬闊,西側山坡青翠欲滴,沿河水中竹影倒掛。每當夕陽西下,彩霞相映,山巒美不勝收。

“千百年來,浩瀚的江面依然映著竹影,坡上的松樹依然蒼翠,渡口還在。然而,我們不能等到太陽落山才能看到彩霞滿天的美麗景色。

然而,這又有什麽關系呢?難道不知道看風景不如聽風景,怎麽聽都比不上“讀風景”?

清康熙年間,海豐縣令姚曾賦詩贊曰:

長長的英濤河與水平的池塘相遇,船在招手,想好好欣賞日落。

芒迪州前花舞,燕溫泉嶺忙。

輕輻波催色,野渡帶鳳凰賞涼夜。

聽說楊桃剛在十裏之外,聽到和尚家烘茶的味道。

歷代詩人也留下了許多詩篇:

江村地區被毛鵬包圍,黃厝附近的風景很清晰。

古樹籠煙,喜鵲鶴鳴,陰風鼓浪戲傲嬌。

在海灘前,魚爸爸不見了,夏玲神廟的鐘聲斷斷續續地敲響。

乘客們急著回到他們的船上,船帆在夕陽西下時斜掛著。

溪水的光在傍晚融化,岸邊的青山入鏡。

野水在遠離藍色的地方徘徊,它是淡淡的,泛著夕陽紅。

行人莫遲疑回首,舟楫乘風不勞。

但我羨慕深海附近的垂釣者,忘記了海鷗正在向西和向東飛去。

其實“義渡河”和“晚渡河”是壹回事,只不過前者強調的是“義”,後者強調的是“景”。

只有風景的美麗使過去的人流連忘返;義舉讓人肅然起敬。

豐和渡口是古代粵東各縣通往惠州、廣州的唯壹官方渡口。

北距明熱溫泉10公裏,東北距羊蹄嶺5公裏。

渡船由政府出錢選擇船只,雇用擺渡人並在渡口停留,以便路人可以在早上和晚上乘坐渡船。因免交擺渡費,故稱“豐和義都”。

“豐和義都”雖名為官辦,但實際上是同治年號林戈親自設立的。

清同治版海豐縣誌?延續?人》載:林戈之字順義,號壽山,授五品封號為例。

樂善好施,平整道路,建造橋梁,修復城市和填海,倡導建造壹個棚子供教育部門檢查,重建明倫堂,肖傑寺,在廣州和濱興休息,建造壹個茶亭,發給文廟工人出租,並在大冶和豐禾之間建立壹個渡口。

天空充滿了色彩,船上滿是船只。

這壹天,灃河留在古渡,炊煙猶在秋。

歲月的長風早已吹散了秦漢的秋月,但渡口山腳下的壹塊石碑,壹支鐵筆,壹把銀鉤,卻把幾百年前的往事定格為永恒。

碑文共有三行,上壹行為“鹹豐元年辛亥秋”,中壹行為“豐和益都”,下壹行為“賓客往來不必付錢”。

端午節古代風格

端午節時,灃河兩岸的村莊經常舉行龍舟比賽,附近的居民扶老攜幼,觀看比賽並歡呼,人們擁擠而熱鬧。

獲勝者在河上遊行並進行慶祝活動。

中午時分,身著紅綠服裝的婦女從灃河取“午水”。據說儲存壹年不會腐爛,還能治病。男人帶著孩子去河邊洗澡。據說洗後壹年內不會長瘡毒。

每家每戶都從河裏采摘榕樹樹枝插在家裏的門或窗戶上,這被稱為“插青”,有些人在中午用艾葉熏蚊子。

據說熏蒸後壹年沒有蚊子。

中午,每個客人家庭都吃粽子和糍粑,而健米語地區的每家每戶都燒水做飯。

赤石端午是壹種古老的風格,歌曲與歷史音符相呼應。

宋末元初,遼金入侵邊境,中原人民大規模南遷。粵東地區相對穩定的環境和大量的山谷吸引了渴望安居樂業的流亡士兵和群眾。突然之間,潮惠和徽州的人口急劇增加,各有6萬至7萬人。

特別是南宋末年,元兵攻陷臨安,蘇、淮、閩、浙等地數十萬軍民避難於廣東潮州、惠州沿海諸州。赤石地區位於楊桃嶺驛道西側,地廣人稀,水資源豐富。壹度建村近200個,人口3萬余人,帶來了福佬文化和客家文化,奠定了赤石人的基礎。

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帶來了原居住地的文化、藝術和習俗,使赤石成為民間藝術的聚寶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