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是人類最先馴化的動物,比豬、羊都要早。這也是狗和人類最為親近,被稱作“人類最忠誠的朋友”的原因。
壹、文化原因同樣是人類,為何西方國家對狗的看法相對統壹,而中國的“待狗文化”卻比較復雜?比如,絕大多數外國人(韓國除外)不會吃狗肉,他們覺得這樣對待人類的忠實朋友很殘忍。而中國很多人對狗肉都不排斥,還有某地著名的“狗肉節”。
這說明中國人在文化上對待狗,並不是所有人都把狗看做人類的朋友和忠誠夥伴。而狗卻在幾萬年和人類***同生活的進化過程中,已經對人類高度信賴且極其服從。狗和人類壹樣,也是社會性動物,服從權威,變得雜食,不再晝伏夜出,習慣了人的作息規律,等等。
而在西方,人們普遍認為:狗的祖先與狼有著***同的血脈,特別是獵犬,它們體形瘦長,性情兇猛,機智多謀,喜歡成群追擊,服從權威者的領導,這壹秉性使它們成為人們狩獵、作戰的極好幫手。
這背後的原因,可能是中華文明很大程度上屬於農耕民族,缺乏遊牧民族帶犬狩獵的習慣,農人養狗的功能,主要是看家護院,抓老鼠和黃鼠狼,所以基本上都是拴在柱子上,而不是與人壹起如影隨形。
直到遊牧民族對中原文化的滲透,中國人才對狗有了新的認知。晉代傅玄在《走狗賦》中曾寫:“輕迅者莫如鷹,猛捷者莫如虎,惟良犬之稟性,兼二儁之勁武。”蒙古人也有“狼圖騰”的文化,在清代,狗也是經常隨八旗子弟壹同狩獵的。即便是在相對文弱的宋代,蘇軾在密州出獵中,也留下了“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的佳話。
而近代之後,狗在中國已經變成了城市裏圈養的寵物犬,農村裏看家護主的“走狗”。中國俗語裏與狗有關的,很多都是貶義的,如“狗腿子”“走狗”“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等。與此相反,在西方國家都是“忠犬”的故事。這說明,狗的文化符號,在中國本身就是復雜多元的。
二、社會原因按理說,不管妳是喜歡狗,還是不喜歡狗,只要不影響他人、不危及他人,都是個人的自由,可是為什麽養狗的與不養狗的,在中國還有這麽多矛盾?
1.說明我們的社會還不夠包容。正如有些養狗人士所說:養狗的人對狗好,大多數都是善良的人,都是孝敬父母的人,給狗吃什麽,怎麽養,都是我們的自由,我們有條件就給狗吃好點,沒條件就吃差點,但是我們把它們當朋友,有什麽錯?憑什麽壹些噴子見到養狗的就說有這點錢不如孝敬父母?!妳們連狗都羨慕,都容不下,可見妳的生活過得多麽不堪!
話醜理端,社會上有些人,不是恨狗,本質上是見不得別人過得好。往小了說,這是個人心態問題,往大了說,這是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拉大造成的壹些人心理極度不平衡。
2.壹些“愛狗人士”不會養狗。狗經過多年馴化,生物性上已經比較馴良溫順,服從性好,易於訓練。除了少數壹些烈性犬,絕大多數家養犬都是對人類沒有攻擊性的。有些養狗人只在於自己的心理感受,不懂得如何管教愛犬,導致壹些狗養成了“壞毛病”,比如吠叫擾民、隨處大便,惡犬傷人傷狗等,這才惹出不少是非。
3.利益驅使讓狗為壞人“背鍋”。隨著養狗的普及,寵物經濟已經形成壹條產業鏈,有很多人為了獲取金錢利益,搞詐捐騙救助,抓流浪狗賣給狗肉館,狗販子隨意丟棄病犬弱犬等等,人為的造成了很多“狗患”。
在城市管理中,壹些城管、糾察隊,打狗的目的是為了獲利,而不是出於對流浪犬和惡性犬的管理。“打而不管”,引起的都是負面效果。寵物美食、寵物美容、寵物診所,寵物醫院、寵物樂園等帶來的寵物經濟的發展,也讓很多人獲利不少,作惡不少,同樣引發了社會爭議,把這些問題都歸咎於養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