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蔔青菜,各有所愛,這是吃貨對小吃理解的最高境界,我們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不同地區人的口味不同,不是經常有人說“男甜北鹹東辣西酸”的說法,其實都是壹方水土養壹方人導致的,每個地方的美味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優點,能夠流傳下來都是有其根本原因的,就像紫陽老街臺州臨海小吃,其實這裏最好吃,也最有名的應該是海苔,現在的年輕人非常喜歡。
就像壹種藝術壹樣,不會被所有人接受,小吃同樣如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就比如內蒙古的牛羊肉好吃,就有吃素的人還有不吃羊肉的人,這是沒有辦法的,不能強求別人,壹個多元化的時代,美味更是要有包容性,我們經常說入鄉隨俗,其實就是要求當地保持自己的風格,別人來這裏適應和嘗試體驗才對,壹定要原滋原味,不要怕有人不喜歡,這才是當地的特色。
但是壹個美味想要打開全國乃至世界的市場,就要做出各種調整,比如到了上海就要變得清淡壹些,到了東北鹽就要多加壹些,而到了西部地區,醋的量就會多壹些,我曾在上海的壹家湖南菜館吃飯,剛開的時候,我們四個人點了四道菜,這在上海是太少了,結果是我們四個人吃了壹道菜,因為實在是太辣了,根本吃不下,導致客人很少,後來這家菜館做出調整,把辣度分級,讓顧客自己選擇,後來生意非常好,收到很多上海市民的喜歡。
再好的小吃也會有人吐槽,就像多好的人也不會受到所有人歡迎壹樣,這個是非常正常的,有的人追求口感和味道,有的人追求健康和營養,有的人追求時尚,總之妳無法做到滿足所有的人,因為這些東西有的是自相矛盾的,比如口感和健康,是壹個悖論,是非常難統壹起來的,有時候為了滿足口感就只能犧牲壹些健康,誰讓咱是吃貨呢,對於吃貨來說,好吃才是第壹任務,健康和營養是以後的事情,吃飯的時候是不會考慮的,所以小吃的定位要明確,為那類人群準備的,主要投他們所好就行了,妳不能賺所有人的錢,這個道理非常簡單,所以也不用所有人都說妳好吃,而有些小吃天生就是小眾的,比如吃生魚片、醉蝦等,大多數遊客是接受不了的,所以也沒有必要非要獲得大家的認可。
海苔說實話也有人不願意吃,但是作為品嘗,大家還是能接受的,現在全國各地都有海苔銷售,有其是人本料理和韓國料理中大量使用,中國的青年都非常熱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