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西對比,特征,菜名。
中西對比:
1.我們現對西方飲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加以分析,也許能夠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西方的飲食,最初是以畜牧為主,肉食在飲食正比例很高,到了近代,種植業比重增加,但肉食的比例讓然比中國高,由於肉食的天然可口,所以西方人沒有必要對飲食進行裝點,因而限制了烹飪的發展,比如說,壹份牛排,基本用不上什麽裝點,直接吃就感覺很美味。歐洲人在顯示富裕的時候,多事用飲食的工具表現,也不把吃這種人生易於滿足的事情作為人生的至樂來追求,西方人的人生追求,正好同中國壹句俗語可以高度概括,即“飽暖思淫欲”。他們更多的追求情愛,西方文化體現的是壹種“情文化”,而中國文化才真正的體現壹種“吃的文化”。
2.為何說中國文化能體現吃的文化呢?這必須了解壹下中國早期的地理環境,因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環境的制約越大。中國處於亞歐大陸的東南部,西北部是茫茫的沙漠草原,東南的茫茫的大海,雖然黃河流域的土地非常的肥沃,但其他的環境較惡劣,多風少雨,生存的條件很不好。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就是以谷物為主,肉多糧少。輔以菜蔬,這就是典型的飯菜結構,其中飯是主食,而菜則是為了下飯,為什麽要助飯下咽呢?那是因為主食並不可口,必須有壹種物質來輔助才能吃下去,這樣促使中國的烹飪的首要目的是裝點飲食,讓不可口的食物變得精妙絕倫,其次,中國的手工業發達,所以烹飪中的飲食加工技術在世界上首屈壹指。
中國菜的特征:
1.地域差異使得中國飲食上形成了很多風味,有“南米北面”的說法,體現在菜系上,我國的八大菜系:粵菜,川菜,魯菜,蘇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在口味上有“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之分。
2.季節差異又使得中國菜系四季有別,冬天味醇濃厚,夏季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夏季多涼拌。
3.中國飲食還註重美感,註重色香味形俱全,流行雕花,技藝精湛,給人以精神和物質的特殊享受。
4.還有很特殊的壹點,食醫結合,烹飪技術與醫療保健有密切的聯系,利用食物原料的藥用價值,做成各種美味佳肴,達到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國菜肴命名:
壹個響亮的.恰如其分的菜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揮之不去的審美情趣,為了避免人們聽覺上的審美疲勞,業內人士總是挖盡心思.盡其所能的給菜肴起個讓人難忘的名字,中國的飲食文化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較之西方飲食文化的實用主義),正如亞洲人內斂的性情與西方人張揚個性的對比壹樣,中國式的烹之火與調之味技術掌握皆具有經驗性和主觀性,而缺少西方烹飪講究的科學嚴謹性,菜肴的命名也就體現了我們特色的文化特點和浪漫情懷,這其中有比喻.誇張.擬人.雙關的手法,也有寫實的手法,綜觀我們的飲食文化史,菜肴的命名其實也是有章可尋的,粗略計算有以下幾種: —.以烹調方法命名 這是壹種很普遍.運用很廣的命名方法,很實用,讓人壹目了然,比如:醬爆海螺.白灼蝦.溜魚片.清炒蝦仁.鹽 雞.清蒸甲魚.紅燒馬鞍橋等等不壹而足。 二.以味型方法命名 這是壹種有助於消費者可根據個人口味選擇菜肴的命名方法,比如:糖醋排骨.鹽水雜螺.魚香肉絲.怪味雞.蜜汁山藥.茄汁大蝦等等 。 三.以(名稱)命名 以名稱命名的菜肴又以地名.人名.物名的不同而區分,比如以地名命名的菜肴有德州扒雞.梁溪脆鱔.淮安軟兜.南京板鴨.寧波湯圓等,以人名命名的菜肴也很多,比如有東坡肉.宮保雞丁.麻婆豆腐.宋嫂魚羹等,而以物名(原料的主輔料)命名的菜肴就更多了,比如有香菇菜心.松仁玉米.蟹黃豆腐.肉末茄子等等無須壹壹枚舉。 四。擬色 將菜肴成品的色澤比擬成稀有.珍貴物品的顏色冠名,多以珍珠.瑪瑙.芙蓉.翡翠.琉璃.金銀等詞語,比如:將蛋清比做芙蓉的芙蓉雞片,將菠菜末比擬成翡翠的翡翠烤鴨羹.將蝦仁的晶瑩透亮比擬成水晶的水晶蝦仁,將糯米包裹肉圓蒸制的菜肴叫珍珠肉圓,將黃白兩色比擬成金銀,有腐皮包裹糯米的脆炸金銀糯,還有將核桃比擬成琥珀色,將松花蛋比擬成瑪瑙等等。 五。摹形 這是壹種將菜肴塑造成許多具體或吉祥形狀命名的方法,常用的有金錢.太極.龍鳳.麒麟.牡丹.佛手.琵琶.繡球.荷包等造型,舉例有北京的荷包裏脊.江蘇的松鼠桂魚.福建的太極芋泥.貴州的金錢肉.另外還有琵琶蝦.繡球蝦仁.麒麟鱸魚等等。 六.用數字命名 用數字給菜肴命名以表菜肴的配比.種類或吉祥,多以壹品.雙珍.三元.四喜.五福.六寶.七星.八仙.九色.什錦.百合.千層.萬壽等.舉例有壹品海鮮煲.四喜丸子.七星鴨.什錦雜燴.千層糕還有北京的三不粘.上海的八寶鴨等等。 七.借題發揮.以求口彩 這種給菜肴命名的方式多為婚慶.生日壽辰.及第升遷而討的口彩,比如松仁玉米叫金玉滿堂.早生貴子則是用紅棗.花生.桂圓和蓮子做成的甜菜,比翼雙飛是將雞翅脫骨裝上八寶餡料,封口黃燜而成 最後還要說的是,還有壹些以器皿.保健和菜肴的香味而命名的方式,但不多見,就不累述了。(摘自《論文集》作者:姥海鴻)。
小結:中國飲食博大精深,我們身在其中,只能感受,卻無法將它掌控,只是它正被我們前赴後繼的不斷弘揚,並且發揚光大。它將以其獨特的魅力,壹直延綿不絕,讓世代享受中國飲食文化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