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廣東人為什麽都愛吃米粉?

廣東人為什麽都愛吃米粉?

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於桂林人來說,和小面之於重慶人、鴨血粉絲之於南京人、生煎饅頭之於上海人壹樣,是烙在味覺體系中的鄉愁。

幾乎每壹個背井離鄉的桂林人,哪怕只是短暫出遊,返程路上都會早早在心裏打定主壹碗粉落肚,在外漂泊的味蕾才算回歸。在廣西,米粉就是我們的半條命

妳能想象川渝人有壹天涮不到火鍋,啃不到兔腦殼,吃不到缽缽雞的境況嗎?這種兩眼壹抹黑的慌亂感,廣西人最能感同身受,因為如果沒了米粉,他們也會陷入同樣的困窘和焦灼。米粉之於廣西人,早就不止填飽肚子那麽簡單。山水旖旎的廣西大地上,散布著各式各樣的米粉,酸的、辣的、香的、“臭”的,猶如壹個門徒眾多、支系龐博的“邪教”,不露聲色地潛進廣西人的日常,制霸廣西人的飯桌。

廣西米粉的種類,遠不止在全中國開枝散葉的桂林米粉,以及近兩年在網紅圈攪動風雲的柳州螺螄粉兩種,南寧老友粉、全州紅油粉、桂中濾粉、玉林牛雜粉、蒲廟生榨粉、賓陽酸粉、羅秀米粉、羅城大頭粉……細數起來,不勝枚舉。若是找壹個當地老饕來說,估計能上演壹出緊鑼密鼓的貫口相聲。

廣西米粉有生榨現煮,也有幹粉發制;有濃湯厚味,也有無湯幹拌。配料就更加豐富了,不管妳茹素,還是無肉不歡,都能在壹碗米粉中尋得圓滿。

眾多米粉中,傳播最廣、名聲最響的有三種:桂林米粉、柳州螺螄粉、南寧老友粉。出了廣西地界,最為人熟知的是桂林米粉;感謝互聯網的欣欣向榮,讓螺螄粉在全國大火了壹把;相比前兩者,南寧老友粉就稍顯遜色,當真像壹個寬厚溫柔的老友,不聒噪,不主動,悄無聲息地藏匿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三大粉”作為廣西的飲食名片,和各地人民的味蕾。

南寧老友粉

南寧是廣西的首府,和所有省會城市壹樣,難逃老舊和革新的激烈碰撞。隨著外來人口的膨脹,南寧這座城市最初的安逸和溫柔漸漸被打破,不同的民族、語言、習俗、口味,讓老南寧人越發捉摸不透。

老城日新月異,老南寧人心中的“老友情結”卻歷久彌新。老友粉可以說是南寧的“地標”,到南寧不吃老友粉和到北京不吃烤鴨壹樣有徒勞往返之嫌。

作為廣西三大米粉之壹,老友粉的氣質和其他兩種粉不盡相同。

從粉與配料的關系上看,桂林米粉和螺螄粉主角鮮明,配料再多也不會喧賓奪主,即便有湯底在其中穿針引線,吃起來仍能清楚地察覺到兩者之間心存芥蒂,粉有粉的姿態,料有料的脾氣。老友粉才是粉中的烏托邦,大家其樂融融,

桂林米粉和螺螄粉都是先把粉燙熟,再加鹵水和配料,這種融洽多少有點逢場作戲的意味;老友粉裏的粉和配料是如假包換的患難兄弟,豆豉、蒜米、酸筍先爆香,再加壹大勺醇濃的骨湯,湯沸放米粉,大家在同壹口鍋裏熬過水深火熱,待到粉軟湯渾、各種滋味糾纏不清的時候,出鍋撒點青翠的小蔥,就是壹場精彩絕倫的群戲。

壹碗老友粉,湯濃粉香,瘦肉爽嫩,豬肝細膩,粉腸柔軟,酸筍辣椒豆豉是風味基調,酸辣鹹鮮,缺壹不可。米粉和炒好的配料壹起煮,味道融合得更徹底。

隨著經濟體制的轉型,南寧的米粉市場魚龍混雜,部分經營者急功近利,在選料和制作工藝上偷工減料,不少傳統老字號的老友粉面臨工藝失傳的困境。

為了保住老友粉的江湖地位,守住南寧老街小巷裏的老友文化,2008年,老友粉入選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兩年後,南寧市建立了第壹個飲食類傳統制作技藝傳承基地。南寧人用自己的方式讓老友粉濃重深厚的味道壹直飄香。

如今,廣西米粉在各地壯大,最大的優勢就是制作流程快速,食客消滅壹碗米粉也快速。這種到店即點,點完即上,吃完即走的性格,不正是這個時代喜聞樂見的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