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閩東的畬族民俗

閩東的畬族民俗

全國現有畬族人口63萬人,在56個民族中居第19位。福建境內約有畬族34多萬人,分布在寧德地區的福安、寧德、霞浦等縣(市)的有15萬多人。畬族人民勤勞、淳樸、正直,能歌善舞,在服飾、婚嫁、祭祀、節慶等方面保留著獨特的民族傳統習慣。

傳說在堯帝之前有高辛帝,其手下勇士盤瓠平蠻有功,高辛帝把三公主嫁給他。盤瓠與三公主生下3男1女,皆由高辛帝賜姓:長子姓盤,次子姓藍,三子姓雷,招的女婿姓鐘。盤瓠成為畬族始祖。在壹次畬族人的大遷徙中,長子盤姓壹房人乘船遇風浪漂泊到海外去了,所以畬人以藍、雷、鐘三姓為多。

最有特色的畬族服飾是婦女的“鳳凰裝”。相傳三公主從小就把女兒打扮成鳳凰的模樣。當女兒長大出嫁時,美麗的鳳凰從廣東鳳凰山銜來五彩斑斕的鳳凰裝,從此畬族女子就根據鳳凰鳥的模樣來打扮。未婚女子是小鳳凰的打扮,頭發梳成獨辮,用紅頭繩纏成壹圈,盤在頭上;衣領衣袖邊的剌繡較窄,腰帶向後紮,帶上繡有花紋,帶尾有絲絮,象征美麗的鳳凰。成年結婚的女子,紅頭繩紮的頭髻升高,象征鳳冠;衣領衣邊衣袖繡著很寬的彩色花邊,多是大紅、桃紅夾著黃色的花紋,象征鳳凰的頸、腰和翅膀;向後飄的腰帶增寬,繡的花紋也增多,有的還紮上閃光的金邊的珍珠般的絲絮,象征鳳尾。老年婦女頭髻低矮,衣服和腰帶的花紋稀少。

畬民生來愛唱歌,日常生活或山間勞動,喜慶節日或求婚說情,都常以歌代言。每逢佳節,畬族人民都要歡聚山頭,盤詩賽歌。每年農歷的二月二、三月三、封龍日(夏至後逢辰日)、端午節、七月七、中秋節、重陽節為畬族的傳統節日。福安市每年“二月二”的廟會最為熱鬧,青年男女圍著2丈多高的“火樹”,盤歌對歌,通霄達旦。寧德市每年“三月三”為壹年壹度的賽歌會。霞浦縣則每逢“封龍日”舉行大規模的畬族群眾性歌會。1990年9月,寧德地區還舉行閩東畬族文化節活動,來自廣東、浙江、江西、安徽、福建等地17個民族的21個代表隊以及中央民族歌舞團的700多名歌手和藝術家,參加了這壹盛會。

婚禮也表現畬族的獨特風俗。女方(畬族稱“少娘”)出嫁不管是否願意,在梳妝前都要“以歌當哭”,名為“哭嫁日”,目的是給娘家討個吉利。其中,哭母舅最為感人,少娘見到母舅,便邊歌邊哭,還要跪拜,佯裝不願出嫁,親友給她梳妝也不順從。哭到第三天午後,母舅叫來兩個人抱著她梳妝打扮後,半推半拉地把她扶出廳堂與胞弟“分酸”。胞弟手捧紅漆樟木八角茶盤,盤裏放著兩碗帶骨的肉煮成的線面。少娘站在竹制的米篩裏,把甲碗裏的肉面分壹半到乙碗,又從乙碗裏分壹半到甲碗,連分三次,以示骨肉情深,日後兩家常來常往。隨後少娘又從另壹茶盤裏抓起壹把米谷,邊唱邊撒到廳堂,祝願娘家年年吃穿有余。接著由大哥抱少娘上轎,親友們把壹碗茶葉拌大米撒向轎頂,祝福她壹路平安。

娶親隊伍中,新娘坐著朱頂彩邊的花轎,新郎壹身獵手打扮,還有手執紅燈籠的“接姑”,肩挑禮品彩擔的“赤郎”。閩北畬家也有迎親走嫁不坐轎的,“及期,婿前導,新婦以紅帕裹首,著藍色衣,張雨傘,徒步隨之,女父殿其後”。到了男家,由“八仙頭”(村中三代同堂的年長者)用秤子鉤去新娘的紅布蓋頭,新娘踏著米篩步入廳堂,意為她是米篩上的人,新郎不能輕視她。這時在畬歌聲中,新郎先向天地、再向祖宗神位行三跪九叩禮。新娘則手執花絹掩面,由伴娘扶著站在壹邊。因為傳說畬族祖先盤瓠是高辛帝的駙馬,成親時按皇家儀式,公主不要下跪。

畬族婚嫁請酒,母舅未入席,任何人不得“開筷”。婚宴開始後,新郎新娘邊唱歌邊給母舅敬酒。接著,新娘手捧茶盤,盤內擺著10只茶盅,盅內泡著花蜜茶,壓上壹把銀匙,從母舅席上開始,逐席獻上壹盤茶。客人邊喝茶邊唱歌,祝願新人“添丁添喜添錢財”,然後每人在盅底壓上壹個小紅包,作為給新娘的回贈。

完婚請客“大酒”過後,“八仙頭”還要邀請“子弟官”8人,扮成“八仙”上門慶賀。這時新娘手捧茶盤,從後廳作半跪半蹲式舞姿至廳堂,先敬天地,後敬祖公神,再按輩份大小依次敬茶。茶畢,穿梭舞蹈,將茶盅壹壹收回。接著壹手拿酒杯、湯瓢、筷子,壹手拿方帕,舞至廳堂,壹邊有節奏地扭擺,壹邊做逐件洗擦動作,擦畢逐件擺到桌上,隨後搖擺踏步擦坐椅,請眾人入席。酒宴要進行到第二天淩晨,然後“八仙”送新人入洞房,邊舞邊唱送房令:“床上壹合鳳凰鳥,鳳凰鳥仔結成雙,糖拌蜜,蜜拌糖,新娘伴新郎,榮華伴富貴,富貴天地長。年頭食妳雙喜酒,年尾添個狀元郎。”至此婚禮方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