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妳還記得老城鼓樓街的樣子嗎?

妳還記得老城鼓樓街的樣子嗎?

作者:張庭祥,編輯:老嘿,圖片:網絡,發布:玄鳥文化論壇

季春的清晨,微風還略帶涼意,我漫步老城鼓樓東街。看著多年破敗的房屋已修繕壹新,雖未能修舊如舊,但也不失樓東老街的風貌。路南兩層小樓巍然挺立;路北瓦房錯落有致。這靈通的建築群魔幻般地拍擊著我腦海中的陳夢。

解放前的鼓樓東是壹條商業與文化厚重的老街。街的最東頭,是古時科舉考試的貢院,學堂興起後便成為安陽最早的學堂。解放前,為壹完小。幽靜的校園內,青條石鋪地,幾棵古樹掩映著東西廊房教室,不時地傳出朗朗的讀書聲。難以忘懷的南操場,每天早晨,小販擺設的 美食 早餐,令人垂涎。我地下黨早在這裏秘密工作,孕育了許多革命火種。

出壹完小大門向西路北,便是安陽城隍廟。不過,當年的城隍廟已不是單純的廟宇,而是安陽城內壹重要商業中心,人稱“商場子”,(解放後為新華市場)。商場面對神路街,大門位居壹幢兩層樓房的下邊,樓房上層和下層中間為商店,兩邊是進出城隍廟商場的通道。商場內,布匹綢緞、服裝鞋帽、京貨針頭線腦、西藥店、照相館、鑲牙館、飯莊,店面鱗次櫛比,生意十分興隆。從東邊通道向北,穿過某飯莊樓下,壹個大型茶坊說書場映入眼簾,這裏沒有商場的喧囂,雅靜的茶座,客人嗑瓜仔、品茗聽書。隨著說書藝人的警堂木響,時而將妳帶入疆場鏖戰,時而又入雅居秀房,聽書人每每是高朋滿座。從這裏再向北行,便出了商場後門到縣西街。

城隍大殿,位居商場中央,走進大殿,兩旁站立小鬼、判官均為彩塑雕像,手持鐵索,齜牙咧嘴,好不嚇人。城隍爺穩坐殿內花轎中,每年定時擡出,到城內外巡訪。屆時,儀仗威嚴、大笛長鳴、鑼鼓喧天、結隊如龍。其中有扮各種鬼神角色的,壹個頭戴高帽、口吐長舌的五常鬼,遊蕩在隊伍裏面,最引人註目。看熱鬧者爭先恐後,無不敬畏。

商場西北,連通轉花樓,出西門可到姚家胡同、樓坡街、平安街。轉花樓為兩層建築,上層回廊環繞,故此得名。據說是民國初年,本地商紳周正元等人,考察天津勸業場後所建。上世紀50年代,因年久失修,部分房屋倒塌,這裏也就失去了它的繁華。

連通城隍廟商場和轉花樓的另壹條商業街,叫市場夾道,在城隍廟西臨,轉花樓南臨。該街狹窄,店鋪小巧,只能稱作夾道。全為文具商店:有胡筆徽墨、宣紙端硯;描紅大楷都是手工刻版印刷。每到開學季,家長學生來選購文具,將夾道擠個水泄不通。春節前夕,這裏掛滿各種年畫,四季美女、武松打虎、桃園結義、花鳥山水、繪制精美,紙質優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出了市場夾道,有壹家石印局,它的機械印刷比刻版印刷先進多了,有圓盤、對開機,更有特色石印:在壹塊平整如鏡的石頭上,將寫有文字的藥紙拓上,字就留在石上,可印整張或對開紙張。安陽大張布告、廣告之類的印刷品多出自這裏。

樓東路北,臨鼓樓坡街,有兩家樂器行。胡琴、月琴、二胡、板胡、琵琶、橫笛、長蕭;鑼鼓、木魚、梆子,應有盡有。管弦雅韻,鑼鼓鏗鏘,布滿全街,更顯出樓東街特有的濃郁文化氛圍。

鼓樓東路南西頭,兩家京貨店,其中壹家掌櫃的弟弟,酷愛拉胡琴,駐足聆聽者比購貨人都多,此人後來進京成為某京劇名角的琴師,解放後從教於某音樂院校。再往東,從宋家眼鏡鋪開始,全為兩層小樓建築,有刻字社、飯店、眼藥店、雜貨鋪。其中段,有三家銀樓,居中者振華銀樓又兼營眼鏡業,這些店鋪多為前商鋪後作坊或住房。

振華銀樓店面陳設各種銀制飾品。大的有獎杯獎牌(當時叫銀墩);小件有八仙、胸花、帽花、簪子、發卡、耳墜、戒指、項練、項圈、長命銀鎖,制作精美,巧奪天工;銷售、修理眼鏡,應為安陽早期獨家。眼鏡最難修的當數螞蚱腿水晶石眼鏡,將損壞處復原,須動用金鋼鉆,打眼,鑲飾,稍有疏忽,眼鏡就會報廢。這壹手藝該店掌櫃傳給了兒子和宋家眼鏡店的主人。解放後,他倆也因修理眼鏡,識別水晶鏡片,成為行業中的姣姣者。現在,這些手藝已淹沒在 歷史 長河之中,壹去不復返了。

舊夢依稀,往事悠悠,眼前的輝煌又將鼓樓東街帶入安陽網紅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