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成都之旅·成都·食在成都
天府之國成都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這與其豐富的物產、悠久的文化有密切關系。成都的地方風味可以說是四川地方風味的最突出的代表,主要分為川菜、名小吃、滋補藥膳和名酒等幾大類。
“壹菜壹格,百菜百味”
風味獨特的川菜是全國四大著名菜系之壹。其主要特點是:“味道豐富多彩,調味變化精妙,清鮮淳濃並重,善用麻辣見長。”川菜非常註重調味,“鹹、甜、麻、辣、酸”這五種基本味在川菜中卻衍變成鹹鮮、魚香、荔枝、家常、麻辣、鹹辣、麻醬、姜汁、蒜泥、紅油、怪味、五香、陳皮等幾十種味型、上千種味別,因此人們稱譽川菜“壹菜壹格,百菜百味”。“味在四川”的美稱亦不脛而走。
晉代左思《蜀都賦》曾描述川菜“金壘中坐,肴槅四陳,觴以清醥,鮮以紫鱗”。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酷愛故鄉的美食,不僅是川菜的美食品嘗家,還能親自烹制川菜,並創制了風味川菜“東坡肘子”和“東坡魚”,總結出烹調秘訣:“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蘇軾在《東坡誌林》中雲:“予在東坡,常親執煮魚以待客,客未嘗不稱善。”民間傳為佳話。清乾隆年間,四川才子李調元(乾隆進士,清代文學家、戲曲理論家)在《函海·醒園錄》中,總結了腌、酥、煮、糟、熏、蒸、風、醉等三十多種烹調方法,進壹步豐富了川菜的傳統烹飪技藝。
川菜選料廣泛,以禽畜魚品蔬鮮為主,山珍野味盡入佳肴。川菜發展至今,已擁有三千多個品種、三百多樣名菜。其中最著名的菜肴是:水煮牛肉、麻婆豆腐、燈影牛肉、宮保雞丁、回鍋肉、樟茶鴨子、鍋巴三鮮等。
品嘗川菜又有高級筵席、普通筵席、大眾便餐、家常風味之分。高級筵席多用山珍海味,配以時令蔬菜,往往湯重於菜,素重於葷,代表菜有紅燒熊掌、清蒸江團、幹燒魚翅、開水白菜、冰糖銀耳羹、雞蒙葵菜等;普通筵席在民間又稱“九大碗”,以蒸、燒、爆、炒為主,代表菜有粉蒸肉、鹹燒白、甜燒白、燒什錦、清蒸肘子、酥肉湯,韭黃肉絲、宮保雞丁、白油肝片等,特點是菜味鮮香、樸素實惠;大眾便餐壹般湯菜並重,葷素並舉,較能全面代表川菜特色,烹制快速,隨堂叫菜,經濟方便,主要菜式有宮保雞丁、水煮肉片、魚香肉片、燒仔鵝、豆瓣魚等;家常風味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富有鄉土風味,代表菜有回鍋肉、蒜泥白肉、連鍋湯、麻婆豆腐、碎肉泡菜等。
成都的著名川菜館有芙蓉餐廳、榮樂園、竟成園、耀華餐廳、成都餐廳等,更高檔的尚有錦江賓館、岷山飯店、成都飯店、西藏飯店等旅遊涉外飯店。壹般遊人邀三、五好友,在街邊小餐館點菜就餐,照樣可以領略川菜風味。
成都小吃
成都名小吃種類不下二百種,是四川名小吃的典型代表。成都名小吃可以被視為壹種傳統川味“快餐”。賴湯元、郭湯元、龍抄手、鐘水餃、夫妻肺片、擔擔面、古月胡三合泥、小籠牛肉、蛋烘糕、洞子口涼粉、酸辣粉、珍珠元子、“三大炮”等聞名遐邇。這些名小吃大多有壹番來歷。
抗日戰爭時期,四川三臺縣來成都學藝的郭朝華夫婦在市區長順街壹帶擺攤賣牛雜,制作技術獨特,出售的“肺片”片薄透亮,鮮美可口。由於當時僅他們夫妻二人擺攤,人們戲稱為“夫妻肺片”。後來,他們幹脆以“夫妻肺片”作招牌。如今位於市勞動人民文化宮附近的夫妻肺片館已擁有數十名職工。其實“夫妻肺片”並非真正的肺片,而是以牛心、牛舌、牛肚、牛頭皮和牛肉制成。
清末,青年農民賴源鑫從四川資陽縣到成都投靠賣湯元的叔叔。後來,他獨自走街串巷賣湯元。他的湯元用料講究,精工細作,皮薄香甜,生意日漸紅火,得以娶妻開店,以“賴湯元”作招牌,自成壹家。像這種在經營品種前冠以姓氏或地址作為招牌、表示“貨真價實,獨此壹家”的名小吃店還有鐘水餃、洞子口涼粉等。
擔擔面來源於成都人消夜的經濟小吃。過去,每到傍晚,賣面人挑起壹副面擔沿街叫賣。面擔前頭設有裝筷子、碗、臊子缸等的木櫃,後頭設有焦炭爐和風箱,可以隨時隨地供應小碗雞絲豆花面、清湯雜醬面、素面、甜水面等。“擔擔面”由此得名。擔擔面是壹種通稱,並非專指小碗酥脆的臊子面。
蛋烘糕的問世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相傳清道光年間,住在文廟街的師老漢壹家生活困窘。壹個風雪天,老夫老妻圍著烘籠(四川的壹種取暖器具)取暖,其五歲小兒將壹只雞蛋打破倒入碗裏,摻入壹些發酵面、紅糖,用筷攪拌,欲與鄰居小夥伴辦“姑姑筵”(四川地區少兒的壹種遊戲)。師老漢之妻非常生氣,舉手就打。師老漢連忙安慰妻兒。他將銅鍋置於烘籠上,吹旺炭火,倒入壹勺兒子攪拌的蛋汁,無意中竟烤出了蛋烘糕。兒子嘗後破涕為笑。此後,他又試制壹些分送鄰居,眾人皆稱妙。在鄰居幫助下,師老漢的蛋烘糕店開張了,聲名日漸遠播。石室書院的壹位老學究親題壹副對聯:“齒存蛋香錦繡文章增異彩;口留甜酒龍鳳巨像生奇花。”
成都藥膳
戰國時期,名醫扁鵲首倡“先食療而後藥治”。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的理論。四川對我國藥膳發展有著獨特的貢獻。唐代名醫、四川鹽亭人嚴龜撰《食法》十卷,是我國較早的食療專著;五代十國時期,劍閣醫林高手陳士良所著十卷《食性本草》而今深受日本學者贊譽;宋代洪雅人田錫編著的《麯本草》是我國早期介紹各種麯酒及藥酒治病的專著。四川又是我國中草藥的主要產地之壹,大宗的主流商品藥材產量占全國的三分之壹,是著名的“藥材之鄉”。古代四川人運用豐富的藥膳理論,就地取材,將藥品與食物適當配合,烹制成具有防病祛病、延年益壽功效的美味藥膳,四川因此成為藥膳的故鄉。傳統藥膳食品分為粥飲、菜肴、湯羹、膏飲、藥酒等幾大類。
成都同仁堂是國內第壹家把藥膳作為專門營業項目設堂問市的餐廳。同仁堂藥膳餐廳隨季節變化而變化,講究陰陽虛實,區分寒熱溫涼,春重“升補”,夏重“清補”,秋重“平補”,冬重“溫補”。糕點、菜肴、飲料等花色品種日漸完善。餐廳還開設了滋補藥品專櫃,並提供咨詢服務。近年來,成都岷山飯店百草園餐廳也以正宗藥膳聲名遠播。日本、港澳臺及東南亞的旅遊者經常光臨這兩家餐廳。
“美酒成都堪送老”
唐代詩人李商隱在由東川節度使幕府調任西川推獄的餞別宴席上吟出名句:“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杜工部蜀中離席》),雖是委婉諷諭之句,卻也通過蜀中典故真實地描繪出足以伴人度過壹生的成都佳釀之美妙。成都沃野千裏,不知饑饉,水質優良,氣候溫和,“酒釀之鄉”名不虛傳。1977年、1978年在成都附近出土的東漢永平八年(65)所燒制的釀酒圖磚、飲宴圖磚,反映了東漢時期成都十分興盛的釀酒、飲酒之風。三國時代,劉備在成都下令禁酒,遏止民間飲酒之風,藉以富國強兵。唐朝詩人張籍曾以“萬裏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成都曲》)描繪成都酒家如林、歌舞升平的景象;南宋詩人陸遊宦遊蜀州(今成都崇慶縣),目睹成都美酒甚多,每天只得辨認酒家旗號買酒喝的情景,嘆曰:“益州官樓酒如海,我來解旗論日買。”(《樓上醉書》)
成都自古產名酒,而今釀酒業十分發達。成都酒廠出產的全興大曲名列“中國名酒”榜。卓文君的故鄉邛崍縣出產的文君酒也是全國知名的優質美酒。相傳,清朝乾隆年間,山西人按“汾酒”釀造方法在成都開設酒坊釀酒,後來,釀酒工人根據成都的氣候、水質、土質、原料、窖齡條件,因地制宜,長期實踐摸索,創出壹套獨特的釀造工藝,道光四年(1824),始以“全興老號”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