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立秋吃什麽風俗食物

立秋吃什麽風俗食物

立秋吃什麽傳統小吃立秋吃什麽風俗食物

1、吃秋桃

桃子含鐵豐富,有壹定的補血作用。江南壹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壹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壹年的瘟疫。

2、吃西瓜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習俗,在入秋的這壹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誌》記載:“立秋前壹日,食西瓜,謂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

3、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壹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很多地區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壹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東是這壹類民俗的典型代表。

4、餃子

立秋當然要“搶秋膘”包餃子。餃子是壹種非常受人歡迎的食物,立秋吃餃子叫做“搶秋膘”,妳搶我壹個餃子,我搶妳壹個餃子,人們認為這樣可以使自己的身體健壯。

5、食小赤豆

從唐宋時起,還有在立秋,必須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壹秋不犯痢疾。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蔔天氣涼熱的風俗。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

6、吃雞蛋

此外,立秋這天,在我國其他地區還有吃雞蛋、桃子等習俗。雞蛋,性平,補氣虛,有安神養心的功能。

7、吃“福圓”

立秋時節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8、吃茄子

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出自明朝的壹個傳說。傳說明朝大將徐達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後,大將常遇春手下有個兵,偷了農民的壹個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嚴格,要把偷瓜的那個兵處以死刑。這時,農民出來了,說元大都有習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聽到這話,就赦免了那個兵。沒料到,壹說立秋拾瓜者無罪,其他士兵都開始搶瓜。為了犒勞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貼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壹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於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9、吃清涼糕

在金華市民的心裏,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何為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澱粉熬成羹狀,倒在碗裏。待第二天早上,結成壹整塊。遠看似壹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後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10、喝“秋水”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壹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立秋的風俗活動

1、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並和立夏時體重對比。秋風壹起,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兒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所謂“以肉貼膘”。

2、稱水

舊時,老百姓分別在立秋前後用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水,然後稱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麽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後的水重,那麽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

3、秋忙會

立秋忙會是立秋習俗之壹,壹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4、懸秤稱人

清朝時,那時嘉興的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小孩的體重,再將體重與立夏時的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叫“苦夏”。那時的人們認為,既然瘦了就需要“補”,也就是立秋時俗稱的“貼秋膘”。

5、立鰍

無錫人還有壹種有趣的說法,就是立秋這天會見立鰍。如果秋季有大風大雨,立秋這天稻田裏的泥鰍就會在水裏立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