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白切雞。特色: 白切雞是粵菜雞肴中最普通的壹種,屬於浸雞類。以其制作簡易,剛熟不爛,不加配料且保持原味為特點。做法是:用1公斤以下的本地雞,洗凈後在微沸水中浸約15分鐘,其間將雞提出兩次,然後在水中冷卻,表皮幹後拌以熟花生油。食時備以姜茸、蔥絲拌鹽,淋上熟油盛碟中蘸著吃。白切雞皮爽肉滑,清淡鮮美。著名的泮溪酒家白切雞,曾獲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此外,清平雞也是白切雞的壹種。。
3、金牌燒乳豬。特色: 因其曾獲國家商業部產品評比"金鼎獎"而得名,是宴席上名貴的粵菜佳肴。燒乳豬技藝在南北朝時也相當精湛,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其做法:取小豬去內臟,得重5公斤的豬身,經腌制、抹糖,上叉在明炭火上轉動燒烤而成,稱為"明爐乳豬"。廣州燒乳豬有兩種方法:壹是燒成光皮的,用火較慢,燒時塗油較少;也有將其燒成麻皮的(或稱化皮),火旺,燒時不斷塗油,利用油爆出的氣泡疏松乳豬表皮。這種麻皮乳豬,皮色金黃,芝麻般的氣泡均勻密布,表層大小壹致,皮層更為酥脆,"入口則消"。食乳豬時,常佐以白糖、千層酥、甜醬等。。
4、沙河粉。特色: 沙河粉是廣州壹種大眾化的米制品。因此粉最早出自沙河鎮而得名。其做法取白雲山上九龍泉水泡大米,磨成粉漿蒸制,切條而成。沙河粉有百多年歷史。其粉潔白薄韌,食法有幹炒、濕炒、泡(湯粉)食、涼拌等。沙河飯店專門有沙河粉專席,除鹹食、甜食外,還加以各式果蔬榨汁制成彩色沙河粉,色彩繽紛,味道各異。。
5、麻婆豆腐。特色: 麻婆豆腐“又叫”陳麻婆豆腐“或”陳麻婆飯鋪“,它在成都小削足適履中很有名。據說麻婆豆腐傳到日本後,被制成袋裝快食的”麻婆豆腐“。 屬於川味家常名菜的“陳麻婆豆腐”,其歷史悠久。在清代鹹豐末年,有位叫陳春富的人,在成都北門外萬福橋頭開了“陳興盛飯鋪”,賣普遍飯和素菜。老板娘因小時候出天花,留下痘疤在臉上,所以人們稱她為陳麻婆。夫妻倆男的跑堂,女的掌竈,配合得很默契。飯鋪附近有座大的糧油倉庫,挑夫們運糧油到此已近中午要在這裏歇腳吃飯。陳麻婆了解到腳夫們要吃得辣、吃得麻、吃得燙,就用較多的花椒、辣椒燒豆腐,做出的豆腐麻、辣、燙嫩、香。紅彤彤的豆腐端上桌,腳夫們吃後無不交口稱贊。從此這道豆腐菜遠近聞名,連成都的老住戶也前來品嘗,生意十分興隆。人們叫它“陳麻婆豆腐”,是為了和其他飯鋪的燒豆腐相區別。這種稱呼不僅沒有惡意,而且還帶有親切感,贊賞的是老板娘燒豆腐的高超手藝。 “陳麻婆豆腐”的主要特色是在豆腐和牛肉的制作上。該店制作的“吊漿豆腐”細嫩、潔白,煮好的豆腐不爛不碎、成塊好看,吃進口裏又燙又香;豆腐中的牛肉顆粒均勻,香酥可口,再配上原湯、紅油,放入適量的辣椒、花椒燒燴,就成了味道鮮美的“陳麻婆豆腐”。 “麻婆陳氏尚傳名,豆腐燒燴味最精”。隨著“麻婆豆腐”的名氣增大,省內外的川菜飯館也做起了麻婆豆腐,而且在50年代還傳到了日本。雖然無兒無女的陳麻婆早已去世,但她燒燴豆腐的烹飪技藝被後人傳承下來,始終保持了原有的特色,歷經100多年而長興不衰。 特色介紹:陳麻婆豆腐有著悠久的歷史,豆腐用藍瓷花高腳碗清清爽爽地端出來。白玉壹樣的豆腐上飄浮著壹層紅油,撒上花椒面,配上青綠色的蒜苗,好看又好吃。陳麻婆店還有其他花樣的豆腐菜。 地址:成都市西玉龍街197號 交通方式:乘3、5、16、48、56路公***汽車至西玉龍街下即到 聯系電話:(028)6754512 價位級別:¥10 停車費:200元左右 是否可預定:是 店主推薦:麻婆豆腐、鍋貼豆腐
6、紅油耳片。特色: 原料:豬耳、紅油辣椒、蔥白、鹽、味精、白糖、香油。制法:1.取新鮮、體大的豬耳洗凈,放入沸水鍋中加熱,煮至剛熟,取出,用壹重物壓平豬耳,自然晾涼。2.涼透的豬耳切成薄片,碗中加入鹽、白糖、味精、紅油辣椒、香油調成味汁。3.將耳片與調好的味汁、蔥絲拌勻,裝盤即成。特色:香辣微甜,質地脆嫩。。
7、火爆腰花。特色: 原料:豬腰子、黃瓜、姜、蔥、蒜、泡紅辣椒、鹽、味精、醬油、白糖、醋、濕澱粉、鮮湯、熟菜油。制法:1.豬腰子平片成兩塊,去凈油皮和腰臊,先反刀斜剞,再直刀剞成三刀壹斷的眉毛形,鹽、濕澱粉碼味上漿。黃瓜洗凈,去瓤心,切成條。用鹽、白糖、味精、醬油、醋、料酒、濕澱粉、鮮湯兌成汁。2.鍋中放油燒熟,放入腰花炒散,加姜、蒜、蔥、泡紅辣椒、黃瓜條炒勻,烹汁收汁,起鍋裝盤。特點:質地細嫩,鹹鮮醇厚。。
8、辣子肉丁。特色: 原料:豬瘦肉、青筍、姜、蔥、蒜、泡紅辣椒、鹽、味精、醬油、白糖、醋、料酒、濕澱粉、鮮湯、熟菜油。制法:1、豬肉切丁加鹽、濕澱粉碼味上漿。青筍去皮切丁,加鹽碼味。用鹽、白糖、醬油、醋、味精、料酒、濕澱粉、鮮湯兌成汁。2、鍋中放油,放入肉丁炒散,放入姜、蔥、蒜、泡紅辣椒炒香上色,放入青筍丁炒勻,烹汁收汁,起鍋裝盤。特色:色紅質嫩,鹹鮮微辣 。
9、水煮牛肉。特色: 原料:牛柳肉200克,芹菜65克,郫縣豆瓣20克,花椒2克,醬油12克,水豆粉40克,熟菜油120克,萵筍尖100克,蒜苗60克,幹紅辣椒8克,鹽3克,味精適量,鮮湯600克. 制法:1、將牛肉片成薄片裝入碗內。萵筍成切成6厘米左右長的簿片。芹菜、蒜苗切成5厘米長的節。2、炒鍋置旺火上,放少許油燒熱,將幹辣椒及花椒炸成棕紅色,撈出鍘細,放入碗內。3、牛肉片放少許鹽略腌漬,再放入水豆粉拌勻。4、炒鍋置旺火上,放50克油燒熱,將芹菜、萵筍尖、蒜苗炒至斷生再裝入碗內。5、炒鍋內再放油燒熱,放郫縣豆瓣炒香,摻入鮮湯、加味精、醬油燒沸後,將肉片放入,用鍋鏟推散。待湯汁濃稠,再沸時,連同肉片盛入裝萵筍尖等菜的碗內,撒上辣椒,花椒粉,然後淋上熱菜油50克即成。 特點:麻辣味厚、刺激性強,是典型的川菜。。
10、糖醋雞圓。特色: 原料準備:雞脯肉200克、鮮蝦仁50克、雞蛋2個、姜米5克、蒜米8克、魚眼蔥10克、精鹽少許、白糖12克、醋15克、醬油10克、胡椒粉1克、鮮湯100克、水豆粉40克、精煉油1000克(約耗75克)。 制作過程:1.雞脯肉剁細成茸,加入清水、精鹽、雞蛋液、胡椒粉、水豆粉攪打壹體,再加入剁細的鮮蝦仁顆粒,攪勻備用。2.鍋置旺火上,燒油至六成熱,用手將雞肉餡擠成雞圓,下鍋炸定型後,撈出備用。待油溫回升至七成熱時,將雞圓回鍋炸酥、發黃,撈出裝入盤內。3.鍋中留油少許,油溫三成,下姜蒜米,炒香,烹入用醬油、醋、白糖、精鹽、鮮湯、水豆粉調成的芡汁,收汁起鍋放入魚眼蔥,淋在雞圓上即成。 風味特點:外酥內嫩,甜酸味濃,鮮香爽口。。
11、糖醋排骨。特色: 原料:豬排骨、鹽、白糖、醋、料酒、姜、蔥、花椒、糖色、熟菜油、熟白芝麻。制法:1.排骨分開斬成段,加鹽、姜片、蔥段、花椒拌勻碼入味,上籠蒸至肉離骨時取出,晾幹水分。2.鍋中放油,放入排骨炸至色淺黃、表面水分將幹時撈出。3.凈鍋中加水、排骨、料酒、糖色、白糖、鹽,小火收汁至排骨入味、汁稠,加醋後起鍋晾涼,加入白芝麻拌勻裝盤即成。 特色:色澤金亮,甜酸爽口,肉香離骨。。
12、蝦須牛肉。特色: 原料:鮮牛肉、鹽、曲酒、姜、蔥、紅油辣椒、花椒油、白糖、味精、香油、熟菜油。 制法:1、牛肉洗凈切成較大薄片,加鹽、曲酒、姜、蔥碼味6小時,入籠內蒸熟,出籠晾涼,撕成細絲。2、將牛肉絲放入油鍋內炸酥撈出,加入白糖、味精、紅油辣椒、花椒油、香油拌勻,裝盤即成。特色:麻辣味濃,幹香滋潤。。
13、香辣炒蟹。特色: 原料準備: 活肉蟹、幹辣椒節、花椒、姜片、蒜片、蔥節、精鹽、胡椒粉、料酒、幹細澱粉、海鮮醬、水澱汾、雞精、香油、花椒油、辣椒油、精煉油、鮮湯。制作過程:1.活肉蟹從腹臍處取殼,去凈內臟及鰓葉,宰去腿尖及殼沿,洗凈後,將蟹斬成八塊,加入適量精鹽,料酒拌勻。2.鍋置旺火上,燒精煉油至五成油溫,然後將蟹塊斬口處粘裹上幹細澱粉,入油鍋內浸炸至熟(蟹殼同時成熟)。3.鍋內另加油,燒至四成油溫,投入幹辣椒節,花椒炒香,摻入鮮湯,略燒片刻,再下姜、蔥蒜、海蟹,最後放入精鹽、料酒、海鮮醬、雞精燒約2分鐘後,用水澱粉收薄芡,最後加入香油、花椒油、辣椒油、胡椒粉翻勻即可裝盤。風味特點:色澤紅亮,鮮香麻辣,味濃厚。
14、煙熏排骨。特色: 原料:豬排骨、五香粉、鹽、料酒、姜、蔥、醪糟汁、鹵水、煙熏料、香油、花椒、熟菜油。制法:1.排骨3根相連橫斬成大塊,加鹽、姜片、蔥段、五香粉、料酒、花椒拌勻碼味20分鐘,入籠蒸至剛熟取出,入鹵水鍋中加熱至肉能離骨時取出,再放入熱油鍋中炸至色澤金黃、肉質幹香時起鍋。2.炸好的排骨放入熏爐中,點燃煙熏料,熏至排骨色暗紅、煙香入味時取出,刷上香油,斬成小塊裝盤。特色:色澤暗紅,鹹鮮濃香。。
15、珍珠酥皮雞。特色: 原料準備:雞脯肉200克、面包粉30克、土司30克、雞蛋1個、精鹽少許,胡椒粉1克、料酒5克、蒜茸10克、醬油5克、幹細豆粉50克、精煉油1000克(約耗70克)。 制作過程:1.土司切成0.5CM的小方顆粒,雞蛋與幹細豆粉調成全蛋糊,雞脯肉切成邊長為4CM的等邊三角形,厚度為0.5CM,於精鹽、醬油、料酒、胡椒粉、蒜茸拌勻,腌制10分鐘。2.將雞片裹上壹層全蛋糊,再沾上土司顆粒後,撒上面粉包裹完整。3.鍋置中火上,燒油至五成熱,下雞片炸至皮面金黃酥香,撈出裝盤即成。 風味特點:皮酥肉嫩,鹹鮮味香。
16、廣靈豆腐幹。特色: 提起廣靈豆腐幹,人們自然聯想起它那筋、韌、香、五香調味齊全的許多特點,它是宴席中拌涼菜、炒熱菜之上乘佐菜。 廣靈豆腐幹可分成鹹的和熏的兩種。鹹的又分為豆腐幹和豆腐筋。豆腐幹約15厘米,寬為3厘米,厚為0.5厘米;豆腐筋長約15厘米,寬為2厘米,厚為1厘米;熏的壹般為長15厘米,寬2厘米,厚1厘米。。
17、“三倒手”硬面饃。特色: 相傳光緒26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倉皇西逃,行至臨晉縣城,已饑餓難奈。適逢謝氏壹家“三倒手”饃鋪的硬面饃剛出籠,慈禧嘗後,連聲稱贊味道好。到長安後,仍向往“三倒手”饃,便將之列為貢品享用。從此,“三倒手”美名遠揚。 “三倒手”硬面饃制作工藝復雜,系手工操作,經過3次倒手,使面粉充分發酵,因而達到了層次分明,圓潤飽滿,入口醇馨,味美香甜的上佳效果。 “昔日慈禧用膳畢列為貢品,今朝人們食用後無不贊賞”這幅對聯貼在運城市區南環西路個體工商戶謝斌祖傳“三倒手”的門前,昔日的貢品已經走入百姓人家的生活中,它的味美、口醇、色香正將“三倒手”硬面饃推向更高壹層的名吃空間。。
18、太後禦膳泡泡糕。特色: 山西省侯馬市古稱新田,是春秋晚期晉國的都城。這裏的新田飯店有位屈誌明師傅,他制作的“太後禦膳泡泡糕”,晶瑩透亮、酥脆香甜。因慈禧太後喜歡享用,這種糕又恰似盛開的泡泡花,故此得名。太後禦膳泡泡糕所以在侯馬流傳,這裏還有段歷史故事。 1948年冬,屈誌明在侯馬車站擺個飯攤,專賣大碗面。有個老頭常來喝茶聊天,也吃些他的大碗面。可是,卻常見他搖頭晃腦地反復嘮叨:“這茶葉不如宮裏的好,這飯也不如宮裏的香……” 原來,老人叫許德盛,生於清道光十六年,曾在皇家禦膳房為廚,他制作德泡泡糕,慈禧太後很愛吃。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太後逃往西安,許德盛隨駕備膳。途中,他因病不能侍奉太後,輾轉流落侯馬。由於不願技藝失傳,又見屈師傅為人忠厚,就把泡泡糕德制作絕技傳授給他。1954年老人去世時享年118歲,據說他之所以長壽與他常吃泡泡糕有關。屈師傅於1986年病故,生前又把此技傳給侯馬市新田飯莊經理黃靜亞。 “太後禦膳泡泡糕”遠看呈蘑菇狀,如晚霞放彩:近看似綻絲吐絮,如金菊鬥妍。遍體金黃,酥脆香甜,可滋補強身。。
19、陽城肉罐肉。特色: 陽城肉罐肉是馳名三晉美味佳肴。它不僅制作工藝獨特,味純噴香,而且陽城肉罐還是我國陶瓷工藝百花園裏的壹枝奇葩。 宋、元時期,有個陶瓷世家的喬氏,從陜西西安龍橋遷到山西高平的橋溝,發展陶瓷業。經多年選擇,喬氏發現陽城縣東五華裏的猴子腰村陶瓷資源十分豐富,便建立了陶瓷窯,開始燒窯作貨,生意十分興隆。到了明代萬歷初年,喬氏後裔遷居陽城猴子腰村,興建了陶場,很快就有許多陶瓷新品相繼問世,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陽城肉罐,雖歷經滄桑,仍盛傳不衰。 陽城肉罐,罐似粗瓷,內敷細釉,口頸小、肚兒大,甌式蓋子,蓋與罐口大小合度,放之平穩、嚴密。其外形美觀、色澤鮮亮、敦實大方,摸著光滑細膩,使用起來極其方便,能夠適合煮、燉、燜肉的需要,兼餐具與工藝美術品於壹體,深受當地人們的喜愛。肉罐肉是用豬肉、牛肉或羊肉、小米及各種作料煎煮而成的,肉味純正,軟爛可口。。
20、稷山麻花。特色: 稷山麻花是運城的傳統風味小吃。據傳,麻花原是宮廷食品,傳至民間時成為兩股面粘在壹起的形狀,現在洪洞壹帶還可見到這種食品。清乾隆年間,翟店鎮西位村的壹位商人把它帶回家鄉運城,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後來,這位商人不斷改進制作技術,將麻花由兩股改成三股,然後擰成炸制,呈金黃色細絲花紋狀。目前,稷山麻花已進入北京、深圳、黑龍江等10多個省市銷售,頗受歡迎。
21、晉中油糕。特色: 油糕,是以黃米(即軟黍米面)為皮,糖料或棗泥、豆沙等為餡,經油炸制而成的食品。色澤金黃,外焦裏嫩,綿軟香甜,美味可口。 晉中壹帶,油糕的種類很多,因制作方法不同,有雲片糕、棗糕(亦稱割糕)、生炸糕之分;因所用原料不同,又有糯米糕、菜糕之稱;因“糕”與“高”諧音,為取其步步登高、吉祥富貴之意,人們往往在年節或婚喪嫁娶、孩子滿月、過生日、老人壽誕、起房蓋屋時食之,故又稱年糕、喜糕。多年來,油糕伴隨著人們送舊迎新、慶賀道喜,成為晉中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解放前,以榆次城內衙門街的“中興德”及祁縣、太谷壹些老字號的油糕最為有名。 。
22、太原頭腦。特色: 是太原特有的壹種風味早點。其實就是壹碗肥羊肉湯,裏面加些山藥、蓮菜等,以去除膻味。每碗頭腦都帶有酒、藥、羊肉的混合香味,既醇香味美,又是冬令滋補佳品,所以又有“八珍湯”之稱。喝頭腦時,還可佐以面制的小餅,別有風味。。
23、羊雜碎湯。特色: 羊雜碎湯 是壹道街頭常見小吃。在壹只大鍋中放入羊肝、肺、胃、腸、心、蹄筋等煮得爛熟,然後加入蔥、姜、香菜、粉條、豆腐等同煮,熟後盛入碗中,澆上羊肉湯,再放香菜、醋、鹽、辣椒等調料即可食用。該湯香氣撲鼻,湯色乳白,熱辣鮮美,是冬季常見小吃。。
24、油炸饊子。特色: 饊子,是洪洞縣獨有的壹種油炸食品。據《洪洞縣誌》載:每年農歷二月二,洪洞、趙城兩縣要在廣勝寺進行祭水廟會。逢此日,廣勝寺人山人海,兩縣縣令及地方紳士都來參加。但見廟會中有敲鑼打鼓的,有放三眼沖的,還有賣油糕、豆腐菜、羊雜燴等各種風味小吃的。在這眾多的攤點中,最引人註目的是兩縣來的烹飪高手,在此架起油鍋炸饊子。這既是壹場技術表演比賽,又是祭水前的必要準備。待炸出的饊字在大方桌上堆成了“山”,人們便開始祭水。祭水由“水神廟”的高僧主持,主要內容是向蓮花池投饊子。說來奇怪,每投進10個饊子,到了分水亭,必然分成北面7個,南面3個。經過測量,北面的水流量之比為7:3 。為什麽三、七分水,民間流傳著這樣壹個故事:很早以前,洪洞、趙城兩縣人為爭奪霍泉水經常發生爭鬥,甚至出了人命。後來兩縣達成協議,在滾沸的炸饊子的油鍋裏,放10個銅錢,每縣推選出壹個代表用手撈,依據撈出的銅錢數分水。結果趙城代表撈出7枚,洪洞代表撈出3枚,於是便修築了這個三、七分水的亭子。洪洞縣參加祭水炸饊子的最後壹位師傅為梁二爺(已去世),現在炸饊子的傳人為楊永祥。 。
25、榆次灌腸。特色: 榆次灌腸具有濃厚地方特色,是榆次“三寶”之壹。 灌腸以蕎面制成,入口爽利而筋,味烈,素淡開胃。早先,其制作方法比較簡單:用冷水將蕎面打成糊狀,入鍋煮熟,蘸醋、蒜而食,謂之“吃糊糊”。後來,經逐步改進,將糊狀的蕎面放入小碟內,上籠蒸制。蒸制而成的灌腸,形如碗碟,大的直徑20厘米,小的直徑15厘米,色灰如瓷,呈半透明狀,不粘不連,軟而堅韌,富有彈性。佐以醋、蒜汁食之,既可冷食,也可熱炒,別有壹番風味。 榆次灌腸分紅、白兩種。紅灌腸用鮮豬血與面知成;白灌腸不用豬血,故呈灰白色。 榆次歷史上以民國初期大乘寺街範慶林的灌腸最為有名。他制作的灌腸,每片先成團而後放開,不變不裂,故有“範壹品”之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