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宋遼之間經濟文化交往有哪些途徑呢?

宋遼之間經濟文化交往有哪些途徑呢?

壹、存續多年的朝貢體系

所謂朝貢,就是指中原王朝同其他周邊小國或藩屬國之間的貿易關系,這種貿易關系的實質是周邊小國或藩屬國定期向中原王朝進貢以獲得中原王朝的認可和保護,而中原王朝則通過回贈禮物保持對周邊小國或藩屬國的控制以彰顯泱泱大國的威嚴,二者各取所需。

事實上,小國往往都很認同這種朝貢體系,因為它們給中原王朝進貢的物品大都是當地的土特產,而換回的卻是奇珍異寶和真金白銀,順便還可以在回程途中采購大量中原物產,何樂而不為呢?這種從西周興起的,基於國家實力和文化向心力而存在的朝貢體系對周邊小國或藩屬國具有很強的約束力,哪個小國如果不聽話,中原王朝就以中斷朝貢作為制裁手段,往往都能嚇得小國瑟瑟發抖。

但隨著歷史來到了五代十國時期,這種已經存續了近兩千年的朝貢體系遇到了危機。契丹在北部中國強勢崛起,不僅占據了廣大領土而且以中原王朝自居,自然不會屈居於比自己建立時間還晚的宋朝,於是宋朝想要繼續維系所謂的中原王朝朝貢體系也就不可能了。在此前提下,宋朝只能和遼朝建立平等的雙邊貿易體系。

外邦朝貢圖

二、宋遼貿易的不斷深化

宋太祖時期,宋遼兩國人民自發的在邊境進行自由貿易,這時無論是宋朝還是遼朝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都是不加幹預的,貿易的種類、價格、方式全由邊民和商人自己決定,因此也形成了歷史上少有的自由貿易時期。

到了宋太宗時期,情況有所變化,宋朝開始在兩國邊境設置專門機構進行貿易管理。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點:壹是規範國家邊境管理的需要;二是宋朝希望通過設置貿易管理機構收取關稅,提高國家財政收入;三是宋太宗立誌收復幽雲十六州,如此這樣自然會對遼朝的出口有所限制,以避免把戰略物資輕易的賣給敵人。

於是宋朝在兩國的邊境貿易集散地雄州設立了榷場,專門管理對遼朝的貿易事宜,整個榷場是受官府嚴格控制的,宋遼兩國也都設立了專門的機構負責兩國間貿易的管理以及收取關稅。如此壹來,商人就不能像以往那樣隨意進行交易了,官府也不允許兩國商人面對面進行貿易,所有貿易都需要經過官府派出的中間人進行溝通斡旋才能達成。

宋朝時期的商品貿易

這樣壹來造成了兩個結果,壹方面是在規範的貿易管控下,宋遼雙方都能從中收取可觀的稅收,同時也限制了包括軍用物資在內的重要物資流向對方。但另壹方面越是限制貿易的物資往往越稀缺、價格越貴,這就導致了走私現象的產生。這種邊境走私壹度很猖獗,甚至很多榷場的官員都參與其中。

到了宋真宗時期,遼朝不斷發展壯大,在對宋朝的戰略上也由守轉攻,成為了占據主動的壹方。公元1004年,遼朝大舉南下,在澶州與宋朝訂立盟約,史稱?澶淵之盟?。盟約規定遼朝和宋朝約為兄弟之國,宋朝每年給遼朝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這看起來是個不平等條約,中原王朝也從被朝貢者變成了進貢者,但是對於宋朝來講也未必不是壹個好策略。

因為論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物資財力的話,宋朝無疑具有明顯的優勢,假如戰事壹開,宋朝非但沒有取勝的把握,而且要花費大量的金錢以及人力。據史料記載,宋朝壹次大規模用兵的花費就達到3000萬兩白銀之巨,而和遼朝訂立盟約後,每年只需要拿出30萬兩白銀,還不足壹次戰爭花費的百分之壹,是十分劃算的。而且此時在宋遼兩國的邊境貿易中,宋朝有很大的貿易順差,占據優勢地位,這個順差要遠大於每年向遼朝交割的30萬歲幣。

宋遼?澶淵之盟?

三、我離不開妳的羊肉,妳離不開我的茶葉

宋朝之所以在軍事上長期被遼朝壓制,其中壹個重要原因就是宋朝的軍隊以步兵為主,遼朝的軍隊以騎兵為主,而騎兵的戰鬥力是遠強於步兵的。是宋朝不想發展騎兵嗎?當然不是,而是宋朝缺乏優質的戰馬。遼朝所在的地區草原眾多、水草豐茂,盛產優質戰馬,而宋朝缺乏養馬的有利條件,因此只能向遼朝進口戰馬。

可是要知道,戰馬屬於戰略軍事物資,價格自然不會便宜,在當時壹匹戰馬可以賣到30貫,宋朝想要買馬就要向遼朝支付大量的銀兩,長此以往將會造成宋朝財富的大量流失。怎麽應對這種局面?宋朝想到了壹種神奇植物的葉子,那就是茶葉。

契丹人對茶葉情有獨鐘

茶葉這種植物恰恰是遼朝所沒有的,而契丹人對茶葉卻非常熱愛,甚至到了癡迷的程度,在契丹貴族的引領帶動下,喝茶的風氣很快在平民階層流行起來。於是宋朝每年向遼朝輸出大量的茶葉,為宋朝帶來了巨大的收益,這就相當於用茶葉來換戰馬,是非常劃算的。遼朝於是出臺了管制令,嚴厲禁止向宋朝出口戰馬。但是不用戰馬的話,用什麽來換茶葉呢?其實遼朝也有宋朝人民喜聞樂見的商品,那就是羊肉。

遼朝出產的羊肉肉質鮮美、肥嫩多汁,讓中原人贊不絕口,壹時間成為了宋朝上層社會不可或缺的美食。為了維持長久的商品稀缺性,反制宋朝的茶葉貿易,遼朝發布指令,禁止母羊出口到宋朝,以防止羊種的外泄。其實根據常識我們知道這種做法是沒有必要的,羊肉的味道和品種固然也有關系,但最重要的是羊生長的環境和吃的草料,即使宋朝有了遼朝的羊種,估計也養不出肉質鮮美的羊來。這雖然是玩笑話,但從宋遼雙方的?茶羊貿易?中可以發現,潛伏在平靜表面下的實則是壹場暗流湧動的貿易鬥法。

宋朝人對遼朝出產的羊肉贊不絕口

四、既有物資禁運,又有文化制裁

關於物資禁運,宋朝也是針鋒相對,既然妳不允許我買妳的戰馬和種羊,那我也不賣妳硫磺和硝石。我們知道硫磺和硝石可以生產火藥,而火藥是重要的戰略軍事物資。不僅如此,連能制造箭桿的木料,宋朝都嚴禁向遼朝出口,可見在物資禁運上,宋朝的力度壹點也不比遼朝小。說的這些都還是實物層面上的,除此之外,在文化上宋朝也不遑多讓。時間來到了宋神宗時期,契丹貴族階級對中原文化十分向往,他們以能讀到儒家經典為榮,甚至遼朝皇帝都希望來生能生在中原。在契丹貴族子弟的眼中,中原文化是先進而令人著迷的,他們迫切地渴望讀到更多宋朝的書籍。而對於宋神宗來說,契丹人如果掌握了中原的知識文化用來武裝自己,對宋朝是壹種巨大的威脅。

在此情況下,宋朝對遼朝實行了文化禁運,即禁止向遼朝出口任何書籍,違反者不僅沒收壹切所得,本人還要被嚴懲。可是遼朝人對書籍的需求是十分強烈的,既然妳不賣給我,那我想盡辦法出高價也要買。於是宋朝的書籍在宋遼邊境壹時間?洛陽紙貴?,成為搶手的硬通貨,很多商人甚至官員嗅到了其中的商機,不惜以身犯險走私書籍,賺的盆滿缽滿。

宋朝的書籍壹時間?洛陽紙貴?

五、錢荒的不斷加劇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宋遼貿易的不斷擴大,錢幣需求量也直線上升。早在宋朝建立之初,官府每年的鑄幣量就已經遠遠超過了唐朝時期,到了宋神宗時,錢幣的需求量進壹步增大,現有的鑄幣量已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舉個例子,唐玄宗時期每年的鑄幣量大約為30萬貫,到了宋真宗時期,已經上升到了130萬貫,但仍然不夠用。

遼朝的情況也是如此,契丹人剛興起的時候,經濟非常落後,基本還停留在以物易物的階段。隨著實力的增強和勢力的擴張,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尤其是在遼朝得到了幽雲十六州後,遼朝將占領區的商品經濟模式復制到自己的大本營,於是遼朝對錢幣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但是遼朝落後的鑄幣工藝和匱乏的資源導致其無法鑄造充足的錢幣,所以只好通過貿易向宋朝獲取。

宋朝錢幣

在此前提下,遼朝只好通過少數對宋朝占優勢的商品來獲取宋朝鑄造的銅幣,而往往宋朝商人來到遼朝境內做生意也會深受歡迎,原因就是能為遼朝帶來他們奇缺的銅幣。這種錢荒現象放在宋遼兩國既相互對峙又相互依存的貿易大背景下,就顯得很耐人尋味了。體現在具體行為上就是兩國都希望加大和對方的貿易量以獲得更多的錢幣和財富來發展自己,與此同時又忌憚對方獲取到關鍵的戰略物資對自己構成威脅。這種矛盾而又復雜的心理隨著錢荒的不斷加劇而逐漸加深,直至後來影響到了政治、軍事等壹系列戰略的制定和實施。

宋遼貿易對其他方面影響深遠

縱觀宋遼雙方在不同時期的貿易政策變化,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商品經濟的發展是促使雙方不斷加深貿易往來、推動自身社會生產水平提高的驅動力和根本原因,而相互間的貿易禁運和制裁則是基於這個大背景下,根據現實情況所進行的政策調整。盡管這段歷史距今已經超過千年,但帶給我們的啟示卻是無比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