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筆這篇 文章 是史鐵生寫於生病治療間隙的片斷 隨筆 ,篇幅很長,語言十分通俗易懂,主要涉及到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思考,沒有繁瑣的考證、推理或判斷,也沒有精彩優美的語詞、段落或引文,只有作者於病痛的折磨中記錄下的文字和思考,是平易的又是精辟的,是樸實無華的,又是鮮活無比的。
病隙碎筆 讀後感 1
談及史鐵生先生,我想大部分人湧上心頭的是敬佩與憐惜之情。或許是天妒英才使他命運多舛,但毋庸置疑的是史先生仍是我國文壇中難以逾越的存在,接下來要談論的便是他的《病隙碎筆》壹書。
《病隙碎筆》顧名思義是為在與疾病抗爭的閑隙中所寫下的零碎筆觸。書中記錄著他是如何看待“兩個自己”?壹個被疾病纏身,壹個擁有自由靈魂,也流露出作者以猶在另壹個世界的角度對生活、人生的理解與思考。不得不驚服,非同尋常的生活閱歷給了他卓越而深遠的感悟與見解。
書的開始便談及“約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約伯的信心前面沒有福樂作引誘,有的倒是接連不斷的苦難”,其中的約伯何嘗不是史先生呢?他將自己生命的不幸,樂觀地表述為追求“約伯的信心”。反觀當下,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苦難與福樂都是我們要接受的全部,不能僅活在被拿掉苦難的世界。
“人不是茍死茍活的物類,不是以過程的漫長為自豪,而是以過程的精彩、尊貴和獨具愛願為驕傲的”,哪怕身陷囹圄,史先生也要努力地表達內心對生活的渴望,以及對“向上的生存向度”的追求。
史鐵生的偉大不單在於他個人的文學建樹,更在於他熱衷於以身試教向普羅大眾發出號召。他以自己“身臨其境”所特有的說服力去拯救那些“迂腐”以及“死掉”的思想。他所展現的不單是自己對命運的反抗,更是對大多數人的救贖。
當然,囿於見識有限,想要完全讀懂史先生對人生的參透還言過尚早,但哪怕我們所能讀出的僅是皮毛,也已是極大的受益匪淺了。史先生在書中對生命這樣解讀,“生命是壹個不斷超越自身局限的過程,這就是命運,任何人都是壹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遭遇痛苦、超越局限,從而感受幸福”。讀後感?試問,有多少人能像他這般淡化苦難並且超然物外。大多數人缺少這份透徹地看待生活的能力,從而使他們走了彎路,甚至漸行漸遠。
在這個越發傾向於“自我”的時代,人們越發擴大地去捍衛自己的利益,沒有人願意去吃虧,於是不免淪落得更加物欲化,不免遺忘丟失掉幸福的真諦。
我們要仰望星空,但我們也得腳踏實地,適當地放慢步伐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去捫心自問初心何在。是我們改變世界而不是世界改變我們,多壹些理性思考,少壹些急功近利,會讓我們的人生路清晰很多。
從這本書中獲得的是超越文字的力量,是相見恨晚的領悟。
病隙碎筆讀後感2
文章開始的第壹句話就談到了命運,“命運,就是說,這壹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妳只能是其中之壹,不可以隨意調換。”他把生活比作戲劇,詮釋的那麽準確,“要讓壹出戲劇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間的沖突,矛盾和沖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異,乃至天壤之異”然而生活何嘗不是這樣呢,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運來組合的。每個人的命運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異,才顯示出生活的五彩繽紛。所以每個人的命運都不可以隨意調換,也不可能千般壹律。正如他在《我與地壇》說的“就算我們連醜陋,連愚昧和卑鄙和壹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事物和行為,也都可以統統消滅掉,所有的人都壹樣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果會怎樣呢?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壹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壹條死水,是壹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所以我們必須要承認生活存在差別的,必須接受上帝安排的命運,不要過於埋怨上帝對自己的不公。
之所以喜歡他的作品,是因為他對生活的坦然豁達。“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壹個?更'字”。面對命運的玩笑,他是那樣理智,直面命運的挑戰與不公。他那調侃的言語,讓人覺得這仿佛不是壹個身患殘疾的人,而是壹個在人生旅途中都十分順利的成功人士。我們這些四肢健全的人都無法把人生的意義想得透徹,而史鐵生卻把人生的許多哲理問題闡析得那樣簡單明了。每個活著的人都害怕死亡,甚至不敢提及死亡,而史鐵生卻把死亡想得那麽簡單。
史鐵生以壹種調侃的口吻說到“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壹種,甚或算得壹項別開生面的遊歷”,經過了這麽多的挫折,史鐵生不再像《我與地壇》裏描述的那樣,為自己殘缺的軀體而發愁,沒辦法接受身邊發生的壹切,而是以壹種很平靜的心態面對病魔,並為自己的生病冠上了另壹種名稱“生活體驗”,曾經那些忐忑不安的想法早已灰飛煙滅,滿腔的愛,讓他重拾對生活的信心,他學會了以樂觀的態度詮釋自己的命運。然而試想如果換做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恐怕早已痛不欲生了,不可能還以笑臉來迎接這個世界。也許這是中國人的壹種特殊情愫吧,生活中很多人壹旦遇上挫折或災難感到無可奈何時,情不自禁地把希望寄托於在我們觀念上主宰人類的佛主,求神明保佑,然而史鐵生在面臨接踵而來的災難,也從不曾像平常人壹樣,把希望寄托於佛,他覺得懷著滿腔的功利之心去拜佛是對佛的不敬,“為求實惠去燒香磕頭念頌詞,總讓人擺脫不掉阿諛、行賄的感覺”。
心靈的慰藉在這裏,已經超越各種其他東西了,這個世界,從來就擁有著不完美,完美的體現,就是殘缺,身體的殘缺,卻令他的心靈閃現著最神聖的完美。
病隙碎筆讀後感3
壹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剛看了幾頁,已被作者那種寫作與生命完全同構在壹起的語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時間把這本 散文 隨筆集看完,深深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堅強的意誌所感動。
他,壹個雙腿癱瘓,雙腎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癥”,人生的苦難幾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卻在那輪椅上,用生的意誌探尋著生命的終極意義;用理性的文筆,甚至是幽默的語調,述說著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疾病的抗爭;他體驗到的是人生的苦難,表達出來的卻是存在的歡樂和充實。
他在生病中,領悟出壹種很現實的人生觀: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壹種,甚或算得上壹項別開生面的遊歷。生病的 經驗 是壹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麽清爽。咳嗽了,才體會到不咳嗽的嗓子多麽安詳。他後來患了尿毒癥,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懷念起往日時光,他醒悟到,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壹個“更”字。
他在談到“精神”時寫道:精神,當其僅限於個體生命之時,便更像是生理的壹種機能,肉身的附屬,甚至累贅。但當他聯通了那無限之在,追隨了那絕對價值,他就會因自身的局限而謙遜,因人性的醜陋而懺悔,視固有的困苦為錘煉,看琳瑯的美物為道具,既知不斷地超越自身才是目的,又知這樣的超越乃是永遠的過程。這樣,他就再不是肉身的附屬了,而成為命運的引領?那就是他已經升華為靈魂,進入了不拘於壹己的關懷與祈禱。他不甘心命運強加於他的苦難,把心靈托付給筆,把痛苦與煩惱凝聚在筆端,不斷地叩問生命的意義,用支離破碎的身體闡述著健全而豐滿的思想,呼喚光明的到來。他已經把寫作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他已找到壹種方式,以他殘損的身體表達他美麗的心願,可以為愛的祈告創造出豐富多彩的乃至獨領風流的語言。或者說,他已經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寫作。
我認為《病隙碎筆》是壹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作者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與歡樂。在書中,他用睿智的語言,犀利的文筆,把自己的靈魂壹壹解剖開來,照亮讀者的內心,這是壹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他要為殘疾的肉身續上壹個健全的心途,為隔離的靈魂開放壹條愛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語就是懷著這樣壹種崇高的理想開始的。作家韓少功評論《病隙碎筆》說:“《病隙碎筆》幾乎是壹個 愛好 科普知識 的耶穌,壹篇可以在教堂管風琴樂柳中朗讀的童話,是壹種在塵世中重建天國的艱巨努力。” 當我把書的最末壹頁看完,輕輕地把書合上的時候,我覺得意猶未盡,此書的碎語拼湊起來不就是壹部生命體驗的 百科 全書嗎?就好比壹個漂亮而好吃的美食拼盤,給人視覺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悅,又有壹定的實用性。當我把書的最末壹頁看完,輕輕地把書合上的時候,我已經被它感動了?
病隙碎筆讀後感4
史鐵生在《病隙碎筆》壹書中說過這樣壹句話:“生命本無意義,是我使自己的生命獲得了意義。”他深深明白,生命讓自己寫作的時間只會越來越少,故而不論病痛如何折磨自己,他都要盡力擠出時間壹次次地喚醒因病痛而日漸麻木的心靈,然後對所在的世界和所處的時代進行審視,對生命狀態和人生意義進行思考。於是也就有了關乎人生命運的“成長”、“生病”、“愛情”、“金錢”、“生存”、“道義”、“信仰”、“死亡”等等諸多感悟文字。
他的壹生,病痛接連不斷,此病未去彼病又來。但他還是熬了過來,並且積極對待生活。他說:“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壹種,甚或算得壹項別開生面的遊歷?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壹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麽晴朗。”是啊,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麽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麽安詳。鼻塞了,才了解鼻通時呼吸是多麽順暢?人總是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塵世猶如浮雲,人生彈指即過,是福是劫是禍?齊克果曾說:“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走這條道?跨過嘆息橋進入永恒。”死亡是我們的>生命的壹部分,它在長路的盡頭守候著我們,我們是無法拒絕的。這是我們唯壹的路,我們無法回避,只有徑直地走過去。但當我們走的時候,我們至少可以通過壹路播種壹路耕耘,讓身後的路鮮花遍地插柳成蔭。人生就是壹個過程,只在乎過程本身,結果怎麽樣,那都是次要的。過程本身就是結果,感受我們壹生應該感受的,經歷應該經歷的。在歷史的洪潮中,我們每壹個人都是從無中來,回無中去,誰也不是誰,就像在過100年誰又會記起我們呢?親情、愛情、友情,才是我們在這短暫的行程中最真實的存在。人生就像那把三弦琴,壹頭連著希望,壹頭連著生命,兩頭繃緊了,人生才叮叮當當的充滿生氣。人的命就像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閱讀《病隙碎筆》就當成是壹次靈魂的洗禮,生命的追問,雖然我對它認知淺薄。我想也許是我閱歷不夠,無法理解他的邏輯思想吧;也或許是我的那個靈魂的自我太局限,無法夠及他的高度吧。
病隙碎筆讀後感5
大約是在2007年,史鐵生的《病隙碎筆》壹下子讓我喜歡上了這位作家。於是,又陸陸續續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命若琴玄》等隨筆和小說。看了幾篇之後還是覺得《病隙碎筆》最對我心思,因為第壹遍讀它時我就被深深打動了。
“所謂命運,就是說,這壹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妳只能是其中之壹,不可以隨便調換。”
命運,有人說那只是像擲股子遊戲之類的偶然性產物,有人說是上天註定,還有人說跟前世淵源有關。且不管它是偶然還是必然,當它突然之間強加給某個人難以承受的厄運時,究竟該如何去承受?
我們許多人抱怨自己時運不濟,沒遇上伯樂,沒趕上好時光,天生我才竟無用武之地!然而與史鐵生比又如何?
1969年史鐵生赴延安插隊,三年後雙腿癱瘓回到北京。開始幾年還能在某街道工廠做工,七年後病情加重徹底回家。可以想象,壹個二十幾歲風華正茂雄心勃勃欲指點江山的熱血男兒突然間癱瘓是個啥滋味兒。他的輪椅陪著他在他家附近的地壇裏轉圈(見《我與地壇》)。壹日又壹日,仿佛時光停滯歲月凝固,這對於壹個內心躁動不安的年輕人來說是怎樣的煎熬啊!
“生病也是生活體驗的壹種,甚或是壹項別開生面的遊歷。這遊歷當然是有風險,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嗎?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準備,但生病通常是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覺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敗都有壹份光榮,生病卻始終不便誇耀。不過但凡遊歷總有酬報:異地他鄉增長見識,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險阻錘煉意誌,生病的經驗是壹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麽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得嗓子多麽安詳。剛坐上輪椅,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不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得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了褥瘡,壹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麽晴朗!後來又患了尿毒癥,經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經常懷戀起往日時光。終於醒悟:其實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以再加壹個?更?字。”
面對災難,面對厄運,每個人都會問:這究竟是為什麽?為什麽是我而不是他?我犯了什麽錯?為什麽要懲罰我?命運為什麽對我這樣不公?
史鐵生壹定也這樣想了很久,我相信他壹定讀了很多宗教的書。他寫道:
“壹個人,身患絕癥,科學已無能給他任何的期待,他滿心的堅強和泰然牽系於何處?地球早晚要毀滅,太陽也終於要冷下去,科學尚不知那時人類何去何從,可大家還依然要滿懷信心地要活下去,又是靠著什麽?
靠著信心,靠著對未來並無憑據的猜想和希望。難道這就是迷信嗎?
科學需要證明,但信仰並不需要證明!
事實上,我們的前途壹向都是隱藏在神秘之中,但我們從不放棄,不因為科學註定的局限而沮喪。
那就是說,科學並非我們唯壹的依賴,甚至不是根本的依賴。”
史鐵生說,他對於求神拜佛總是很猶豫,並不是說他不願意去朝拜,而是覺得佛法博大精深,如果我們滿懷著功利之心去燒香拜佛,是否真的是對佛的尊敬呢?難道去跟佛說:您老壹時疏忽,錯有安排,請求您老發發慈悲做些調整?這跟求人辦事有什麽兩樣?佛門清靜,憑壹肚子委屈和壹疊賬單還算什麽朝拜?
說到《聖經》,史鐵生由衷地贊嘆上帝的智慧。他用約伯的 故事 來說明宗教信仰對人的意義:
不斷的苦難曾使約伯對上帝的信仰發生了動搖。他質問上帝:作為壹個虔誠的信者,為什麽還要遭受如此深重的苦難?但上帝沒有許諾他任何福樂,而是譴責約伯和他的朋友不懂得苦難的真正意義。上帝把他偉大的創造指給約伯看,意思是說,這就是妳要接受的全部,威力無比的現實。這就是妳不能單單從中拿掉苦難的整個世界!約伯終於醒悟。
是的,難道我們有什麽理由只享受這個世界給妳帶來的福樂而不肯承受其中的苦難嗎?我們都是凡人,就連耶穌基督也要承擔原罪的懲罰,凡人又怎能擺脫得了現實的苦難?
苦難不可避免,死亡也不可避免,那麽,為什麽人們還要相信未來?為什麽還要有信仰?史鐵生在宗教故事裏深深思索:
可是上帝終於還是把約伯失去的壹切還給了約伯,終於還是賜福給了那個屢遭厄運的老人,這又怎麽說?
關鍵在於,那不是信心之前的許諾,也不是信心的回扣,那是苦難極處不可以消失的希望啊!上帝不許諾光榮和福樂,但上帝保佑妳的希望。人不可以逃避苦難,人也不可以放棄希望恰在這個意義上,上帝存在。命運並不受賄,但希望與妳同在,這才是信仰的真意,是信者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