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傳統文化資源十分豐富。
近年來,湛江市結合本地實際,大力推進文化大市建設,特別是省第十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加快建設以湛江為中心的粵西城鎮群之後,湛江市加大了文化建設力度,挖掘、整合、保護和利用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著力打造具有湛江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構建粵西文化中心。
2005年,湛江市在境內的325、207國道沿線,北起吳川,南至徐聞,著手選擇文化陣地設施、文物古跡、古民居、古村落、特色文化村、生態文明村、生態景觀、旅遊觀光點和市區文化亮點80多個,將這些文化資源和文化亮點如珍珠般串連起來,構建起壹條“南疆文化走廊”。在湛江市漫長的文化史上,這無疑是壹個大膽的創舉,國內不少媒體對此都作了報道。
構起這條橫貫雷州半島的文化走廊之後,湛江市加大投入,不斷完善和充實各個景點的文化內涵,精心設計“湛江文化之旅”。文化之旅以湛江市區為中心,呈放射狀,形成北、南、西三條線路。北線:從市區到吳川市,南線:從市區到雷州市、徐聞縣,西線:從市區到遂溪縣、廉江市。三線覆蓋了整個湛江市,使文化與旅遊有效地結合起來,促進了文化經濟的發展。
湛江市現有民間藝術120多種,盛行30多種表演藝術,民間藝術資源十分豐富。幾年來,通過深入挖掘和不斷創新,培育和再現了遂溪醒獅、吳川飄色、東海島人龍舞等壹批民間藝術精品。其中,醒獅這壹傳統表演藝術,已逐步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中國醒獅之鄉”遂溪縣飲譽海內外,幾年來獲得了無數榮譽。2003年,該縣文車醒獅團應國家文化部的邀請,參加了當年“中法文化年”活動,並以高樁醒獅跨越3.6米的成績創下基尼斯世界紀錄,2006年又獲得中國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和廣東省第七屆魯迅文學藝術獎。2004年,該縣許屋醒獅團應邀參加了當年的上海國際文化節。
湛江市文化遺產豐富,“湛江醒獅”和“東海島人龍舞”被列入國家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雷州石狗”被列入首批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雷州石狗、雷州姑娘歌、吳川飄色、遂溪醒獅、東海島人龍舞和廉江舞鷹雄等6個項目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5年,湛江市成功舉辦了湛江紅土文化藝術節,全市***有3000多名農民演員參加了90個節目演出,全面展示了湛江民間藝術的風采。
〔註:湛江遂溪文車醒獅團應邀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閉幕式的表演,還有被譽為”東方壹絕”的湛江東海島人龍舞〕
雷州半島歷來是南北文化交流活躍的地方,中原文化與雷州本土文化在此相互激蕩交融,豐厚了雷州半島的文化積澱,造就了眾多歷史文化名人,如雷州市的陳瑸、陳昌齊,吳川市的林召棠(清代狀元)、陳蘭彬(中國首任駐美公使)等。2004年,為了激勵湛江人繼往開來,弘揚紅土文化,湛江市全面啟動“湛江市十大歷史文化名人”、“湛江市十大當代文化名人”評選活動,對陳瑸等名人文化進行了挖掘和保護,修復了陳瑸故居、陳蘭彬故居和林召棠紀念館等。本地媒體開辟了《紅土文化名人》專欄,推出孔雀屏、李蓮珠、陳湘、林奮等當代文化名人,形成了良好的名人效應。
幾年來,湛江市經過挖掘和保護,搶救了壹批文物古跡,打造了壹批特色文化名鎮名村。雷州市被命名為粵西唯壹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吳川市吳陽鎮被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鎮”,雷州市的潮溪村、東林村被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邦塘村被評為“中國最古老村莊”。徐聞縣建起了“中國民俗攝影基地”,雷州市農民李建華創辦了中國最大楹聯藝術碑廊———夏嵐北楹聯藝術碑廊。
湛江特色文化,正融入新的時代內涵,煥發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