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樓位於西安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
始建於明洪武十七年,原址在今西安市廣濟街口,明萬歷十年移於現址,清乾隆五年曾經重修。 鼓樓位於西安市西大街與北院門交匯處,東與鐘樓隔廣場相望,鼓樓建於明洪武十三年,清代曾兩次重修。
樓上原有巨鼓壹面,傍晚擊鼓報時,故名鼓樓。鐘樓上懸掛銅鐘,用以報時,故名鐘樓。
鐘樓是個交通樞紐口,東西南北的四條大街的風格都不同,有文化街、服飾街、食品街等等。 鐘 樓 鐘樓位於西安市中心,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的形式,總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面積約1377.4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
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以它為中心輻射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並分別與明城墻東、南、西、北四門相接,這就是西安人引以為自豪的鐘樓。
它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許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壹座。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鐘樓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
特點: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樓上懸掛鐵鐘壹口而得名。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
明神宗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禦使龔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於今址。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重檐鬥拱,攢頂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
這座正方形磚木結構建築物,自地面至樓頂高36米,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每邊長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競均為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過去是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從券洞通過,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券洞無法適應交通流量需要,現在券洞早已封閉;在鐘樓周圍另辟圓形環道。
鐘樓的設計構造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歇山頂式不只是增加建築形制的美觀,而且緩和了雨水順檐下落時對建築的沖擊力.描梁之端的鬥拱巧妙地運用了力學原理形成均勻負荷。
四角攢尖的樓頂按對角線構築四條垂脊,從檐角到樓頂逐漸收分,使得金頂穩重莊嚴。樓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間扣以筒瓦,以銅質瓦河固定,更使建築穩固結實,成為渾然壹體的建築藝術珍品。
整體拆遷:鐘樓的二樓西墻上,嵌有壹方《鐘樓碑》,記述了這座巨大建築經歷過壹次令人難以置信的整體拆遷。鐘樓初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當時它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廣濟街口的迎樣觀,距目前所在位置約1000米。
這壹位置正在唐長安城的中軸線上,也是五代、宋、元時長安城的中心。雖然明代初年擴建了長安城,但那時人們大概圃於習慣心理,初建 鐘樓時沒有與擴建後的城市格局相適應。
過了兩個世紀後,隨著城市中心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於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歷十年(1582年),在陜西巡撫龔俄賢的主持下,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
據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本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完成這樣壹座龐大建築的拆 遷裝建,即使在現代也不是輕而易舉的。
它既需要高超的建築安裝技術,又需要嚴密精細的工程組織,這項完成於16世紀的特殊工程,實在是我國建築史上值得自豪的創舉。 巨鐘軼聞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壹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建造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
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鐘”(現藏於碑林博物館)。
據說,遷到今址之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景雲鐘卻怎麽也敲不響了。無可奈何,只有另換。
浮雕故事:鐘樓的門扇槁窗雕樓精美繁復,表現出明清盛行的裝飾藝術。仔細欣賞門扇上壹幅幅浮雕,它們會告訴妳古代許多饒有趣味的典故軼聞。
第壹層北門,自西向東依次為;虬髯客;木蘭從軍;文姬歸漢;吹簫引鳳;紅葉題詩;班昭讀書;博浪沙椎秦;唱籌量沙。第壹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長生殿盟誓;連環計;黠鼠 夜擾;掛角讀書;卞莊刺虎;嫦娥奔月;東坡題壁;李白邀月。
第壹層南門,自東向西依次為;文王訪賢;伯牙鼓琴;畫龍 點睛;斬蛇起兵;伯樂相馬;柳毅傳書;舜耕歷山;把橋授書。第壹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龍友頌雞;黃耳傳書;孫期放豚;陶侃運磚。
第二層樓南門,自東向西***八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畫面,依次為鐘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層北門,自西向東***八幅勺“仙醉酒”畫面,依次仍為鐘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
第二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單刀赴會;擊鼓金山;嶽母刺字;孟母擇鄰;子路負米;畫獲教子;溫嬌絕裙;聞雞起舞。第二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是:寫經換鵝;茂叔愛蓮;灞橋折柳 ;踏雪尋梅;陶潛愛菊;尋隱不遇;孤山放鶴。
鼓 樓 鼓樓,東與鐘樓隔廣場相望。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西安鐘樓回民街遊行記作文900字到西安不去回民街絕對是最大的損失,這損失甚至勝過不去陜西歷史博物館感受中國三千年的歷史,不去秦嶺感受大自然的雄偉迤邐。
回民街的誘惑,在於讓每壹個人味蕾的迷離。美食,有時更勝於美景!回民街的主題 回民街在哪裏?隨意問壹個西安人,沒有人不知道回民街在何地。
從鐘樓地下通道的西北角出來,將世紀金花、星巴克和哈根達斯壹眾名店甩在身後,西向100米,再由鼓樓轉而向北,壹條青石板小街便呈現在了眼前。 壹眼望去,古樸的仿古建築在這條幾百米的街道上延伸開去,兩旁的小店閃爍著各種招牌,人群占據了整個街道,熙熙攘攘地挪動。
然而這壹切都已經不再重要,空氣中彌漫的各種香味,這才是這裏的主題。 人們常說的回民街就是這條被稱作北院門的小街道了。
街道上的居民均為世代居住於此的回族,而其制作的各色小吃,則是完全以西安本土的小吃樣式融合回族風味而成,肉夾饃、羊肉泡饃、炒涼粉、羊肉串、灌湯包……這已經不僅僅是壹個簡單的清單可以羅列,因而僅僅是這數條街,遊覽,確實需要事前詳細了解各種“攻略”。 盡管是以面食為主的西安,小吃的種類已經遠遠不是這壹條數百米長的北院門小街道可以承載。
更為廣義的回民街,包含了北院門、大皮院、化覺巷、西羊市這四條最為擁擠的美食聚集地。 盡管最著名的小吃總是占據了最好的地段,壹如北院門樓砌得最高的賈三灌湯包,但如果妳錯過其它幾條小巷,妳壹樣會錯過事後得知會讓妳懊悔的美食,在化覺巷隨街擺放的柿子餅就是其中壹例。
然而,美味自在民間的西安古城之中,即使是這四條街道最集中的匯聚了西安最好的小吃,在其余的地段依舊有遺珠存在。灑金橋的胡麻湯就是絕對不該錯過的另壹地方風味小食。
因而回民街就不僅僅是壹條街道或者數條街道的地名。西大街以北,蓮湖路以南,東起北大街,西抵城墻這壹片回民聚集區,因著各種回民風味美食的存在,每壹處也均可稱做回民街。
在西安城這壹方區域,有美食處,即是回民街。味蕾的幸福 味蕾,為人類掌管著各種味道的攝取。
味道是這些細胞唯壹的感知對象,食物是這些細胞唯壹的接觸主題。每壹種美食,都讓每壹組味蕾興奮壹次;每壹次興奮,都化成壹種美好的記憶永久留存。
而回民街,無疑是讓味蕾整體興奮之地。 回民街的小吃,種類多,味道美,其對味蕾的功效壹如其身處小巷壹般讓人迷離。
古城的美食多為各家手工制作,更多已經歷經數代,成名之作都是百年積澱的結晶。品嘗美食,品嘗的更是幾十年上百年西安民間的飲食文化,而在黃土地上誕生的這壹飲食文化,竟也如此之豐富多彩。
遊行於回民街,於是妳舌尖的味蕾就開始在各種味道和口感之間不斷更新記憶。時而酥軟鮮嫩,時而味重膻腥,時而鮮辣酸瀝,又或者冰涼爽口,各種感覺輪番上陣,遍布舌頭的味蕾壹如進入了壹片五顏六色的花園,只要不斷承受最終結果的肚子還能承受,味蕾就能享盡人間為它們準備的唯壹“戀情”。
羊肉泡饃已經名聲遠播,被稱為西安飲食的代表;賈三灌湯包幾十年來吸引了各地名人;而柿子餅依舊只能在出鍋的那壹會才能品味到其味道之極致,依舊屬於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碧玉;紅紅酸菜炒米的崛起,讓很多年輕人流連不去。 各種接踵而來的味道壹如各色不同的美景,味蕾在半日之內可以度過壹生難得的幸福時光。
然而,美景太多,色彩太繁,壹如禦花園中的眼睛,迷離成為壹種面對繁多後幸福的“苦惱”。 而壹切的美食之後,壹瓶冰峰依舊是味蕾在西安這幾十年最傳統最堅持的棲息。
美食各有自己的品味 去回民街吃東西是需要尋覓的。 盡管幾條主街均不過數百米之長;盡管每壹種美食都用自己的身姿氣味努力吸引著每壹位路過的遊人;盡管每家店的招牌或大或亮,壹如各種叫賣聲壹般極力地推薦著自己的珍藏,但去回民街品嘗自己最喜歡的小吃,壹定是需要尋覓的。
回民街小吃之豐富,已經不僅僅是面食米食就可以涵蓋。各色的面點之外,輔以不同的做法,不同的樣式,各色的佐菜,已然形態百異。
而各家傳統的制作方法,使得同壹種食品也有了各家的風味,同是肉夾饃,夾羊肉還是夾牛肉就已然不同,佐以何物吃又有了分別。 因而,在網絡上,網友才編寫出那麽多吃遍回民街的攻略,而在這千百種攻略中,在壹家店壹口氣吃飽是逛回民街的最大忌,但即便如此,要吃遍回民街,真不知妳要來幾次。
各種誘人的美食集中散落在這狹小的街區,遠方聞名而來的人擁擠在每壹個空間,摩肩接踵之間,在人群中的妳,會被街邊哪壹處美食誘惑而停留不去? 美食也各有自己的品味,壹如美人之春花秋月,需要妳自己去遴選。在回民街品味美食壹如人生的壹場戀愛,尋覓是必然的主題。
然而這耐人的尋覓過程又是那麽美妙而新奇。“美人們”藏於小巷,妳需要移步慢慢尋覓。
四處彌漫的各種味道讓妳流連於此,又想舉步向前,躊躇之時,妳可能又被另壹種香味吸引。 壹家寬敞的大店,為妳準備的也許是早已聞名全國的“大家閨秀”,而也許在密集的人群中不經意的壹次駐足,妳又會在街邊發現讓妳傾心的壹種“小家碧玉”。
在各色“美人”之間來回串行,看過這家,品過那家,雖然是贊。
3. 關於西安鐘樓西安鐘鼓樓當地介紹
位於中國陜西西安市中心。鐘樓與鼓樓東西對峙。鐘樓初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原址在今西大街廣濟街口,明萬歷十年(1582)重修,遷建於現址。樓上原懸大鐘壹口,作為擊鐘報時用。
建築重檐窩拱,攢頂轉角的木質結構,***有3層。每層均施鬥栱裝飾。樓基面積達1377.64平方米,通四街各有門洞。基座為正方形,高8.6米,寬約35.5米,用青磚砌築。樓高27.4米。由地面至樓頂,高36米。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供遊人登臨參觀。鼓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十三年(1674)和乾隆五年(1740)先後重修,但梯體仍保持原建築特點。樓九楹三層,為歇山頂重檐三滴水木構建築。座寬38米,長52.6米,高8.7米,全用青磚砌築。樓高24.3米,通高33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寬各6米的券門。北懸“聲聞於天”匾額,南懸“文武盛地”匾額。樓建於基座中心,穩重厚實。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壹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建造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鐘”(現藏於碑林博物館)。據說,遷到今址之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景雲鐘卻怎麽也敲不響了。無可奈何,只有另換。
鐘樓的門扇槁窗雕樓精美繁復,表現出明清盛行的裝飾藝術。仔細欣賞門扇上壹幅幅浮雕,它們會告訴妳古代許多饒有趣味的典故軼聞。第壹層北門,自西向東依次為;虬髯客;木蘭從軍;文姬歸漢;吹簫引鳳;紅葉題詩;班昭讀書;博浪沙椎秦;唱籌量沙。第壹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長生殿盟誓;連環計;黠鼠 夜擾;掛角讀書;卞莊刺虎;嫦娥奔月;東坡題壁;李白邀月。第壹層南門,自東向西依次為;文王訪賢;伯牙鼓琴;畫龍 點睛;斬蛇起兵;伯樂相馬;柳毅傳書;舜耕歷山;把橋授書。第壹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龍友頌雞;黃耳傳書;孫期放豚;陶侃運磚。第二層樓南門,自東向西***八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畫面,依次為鐘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層北門,自西向東***八幅勺“仙醉酒”畫面,依次仍為鐘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單刀赴會;擊鼓金山;嶽母刺字;孟母擇鄰;子路負米;畫獲教子;溫嬌絕裙;聞雞起舞。第二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是:寫經換鵝;茂叔愛蓮;灞橋折柳 ;踏雪尋梅;陶潛愛菊;尋隱不遇;孤山放鶴。
4. 西安鐘樓的故事或傳說,要短小精悍的傳說之壹:妳知道西安鐘樓底下有啥嗎?有個海水湧出的泉眼,裏面還有只巨型長眠的烏龜!從前關中八百裏秦川是壹望無邊的澤國,西安就湮沒在這大海之中,海水不是河流匯聚而成的,是從現在鐘樓位置的泉眼裏湧出的,海裏有只數丈長的巨型烏龜整天在鬧騰,它壹動就會有翻山蹈海的巨浪,半坡先民依山傍水而居,他們的居處屢遭水淹。
為保壹方平安,自己的居所不再有水患,先民們請來工匠,修建了座鐘樓蓋住了湧海水的泉眼,並專門求神仙用鎖心鏈把巨龜鎖住,使它在泉眼裏長眠不醒,將它巨大身軀當做堵水栓,使海水不會沖出,關中這海底平原才得以漸漸露出容顏。如果不相信的話,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到鐘樓附近的地上或鐘樓的墻邊仔細去聽,準能聽到有海水汩汩的湧動聲,還有長眠烏龜的酣聲,多少年過去了現在還能很清晰地聽到。
那個泉眼的地下水道壹直通到渤海灣,原來是大海的水形成的關中澤國,那巨型烏龜也是從海裏通過水道爬到關中來的。傳說之二據說,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不久,關中壹帶連連發生地震,民間相傳城下有條暗河,河裏有條蛟龍,蛟龍在翻身,長安在震動。
朱元璋怕了,心裏感覺不踏實,於是想辦法要壓著它。道人術士們給他出了個主意,讓在西安的城中心修壹座鐘樓,鐘乃天地之音,可鎮住蛟龍。
為此,朱元璋專門修了壹個全國最大的鐘樓,並調來“天下第壹名鐘”景雲鐘前來助陣。
5. 西安鐘樓歷史文化妳好,很高興為妳解答本題。
西安鐘樓:
1.中國現存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壹座!
2.初建於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位置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相對,明神宗萬歷十年(1582年)整體遷移於現在的西安市中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背景:
1.大明朝定都南京後,其間還有壹次遷都之議,有大臣主張遷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動,專門派太子朱標赴西安實地勘察,選擇宮室基址,並繪制陜西地圖進獻。太子朱標從陜西回到南京後,呈獻了陜西地圖給父皇朱元璋,並詳細介紹了西安的地理優勢,認為:“舉天下莫關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號為險固”,提議遷都西安。但不久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此時朱元璋已經年邁,這位晚年喪子的老人心力憔悴,遷都之事不了了之,但西安鐘樓已按照皇家建築級別建成!
2.鐘樓建成198年後(1582年),鐘樓整體搬遷,這次東遷是與西安城市發展的東擴有關,鐘樓二樓西墻上,嵌有壹方《鐘樓東遷歌》碑,記述了這座巨大建築整體遷移的過程。
6. 鐘樓的歷史記載1、懸掛大鐘的樓,如:西安鐘樓、北京鐘樓等。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寺塔記上》:“寺之制度,鐘樓在東。” 宋 曾鞏 《江州景德寺新戒壇記》:“﹝ 智暹 ﹞不舍其晝夜之勤,凡二十年,為佛殿,山門,兩廊,鐘樓與戒壇。”《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這寺叫做 龍華寺 ……又有壹座鐘樓,樓上銅鐘,響聞五十裏外。”
2、安裝時鐘的較高建築物,如香港九龍鐵路鐘樓、海口鐘樓等。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七:“ 南京路 、馬霍路口上,有壹個高大的鐘樓……它也看到上海的解放。”
7. 西安鐘樓西安鐘樓始建於明朝洪武十七年,原址在廣濟街口。
萬歷九年遷址到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關於鐘樓遷址有壹段美麗的傳說。
萬歷年間,關中地震道士高承之斷言,有萬年鰲魚在地下作怪,於是知府將鐘樓遷到現址震住妖孽作祟的 *** ,從此西安天下太平,萬民樂業。鐘樓正面的楹聯就反應了這段傳說。
實際上鐘樓的東遷是與西安城市發展的東移直接相關的。鐘樓始終處於西安交通地理的中心位置。
鐘樓在古代的主要用途是報時的,晨鐘暮鼓成為西安的標誌之壹,但是過去報時並非清晨敲鐘,黃昏擊鼓。據考證,老西安報時的其實是鐘鼓並用。
這口鐘名雲:景雲,鑄成於唐太宗景雲二年,鐘高二米,直徑達壹點五米,重達萬斤,鐘身鶴飛龍翔,鐘鳴聲揚數十裏。起初置於廣濟街口鐘樓內,明朝鐘樓遷址後置於鐘樓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