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二吃面條,寓意著用面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視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別為小孩兒,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誰要過“日子”就要吃面條。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所以,大年初二是要吃面的,有的地方把這種說法解釋為迎女兒回門。
而且初二的面講究也不少。據說,初二的面要用初壹的餃子面來做。而且這面須為冷湯。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後用冷水浸過,稱為冷湯。現在的人們壹般都打個鹵兒或者炸點醬做成打鹵面或者炸醬面。但是壹定要用冷水浸過,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風俗。
農歷正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習俗中的“人日”,即“人類的生日”。
民間傳說,女媧造人時, 前六天分別造出了雞、狗、羊、豬、牛和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漢民族認為,正月初七 是“人 類的生日”。古人認為正月初七以晴為好,寓意人壽年豐,天下大同。漢時東方朔的《占 書》中就 有“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的說法。可 見“人日”的說法至少在漢朝時就已流傳了。現在,民間還有人日吃面條的習俗,並把這習俗發展到正月十七、正月二十七。農歷正月初七,也稱“人日”、“人勝節”,或曰“七元”。同時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都 是“人”日子,要吃面條,保平安,吃面條的用意 是“栓腿”,正月初七是栓小孩腿,十七栓大人腿,二十七栓老人腿,仍然是祈求平安健康的壹種願望。
二月二吃面條
在我國農歷二月初二這天,民間傳說,每逢這個時候,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擡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這天又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地流傳著“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中國的節令活動十分豐富,設計安排相應的吃食。這壹天,家家戶戶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為的是祈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谷豐登,以示吉慶。
“二月二”還有壹種說法叫春龍節。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龍,鱗中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這大概就是“春龍節”習俗的最早記載。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壹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壹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壹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壹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裏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壹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裏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
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二這壹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裏用竈灰撒成壹個個大圓圈,將五谷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其意是預祝當年五谷豐登,倉囤盈滿。
節日時,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夏至日吃面條此俗流傳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卻各有說法。
夏至食面,用面(條)之長狀夏至之長晝。可用壽慶吃面討長壽彩頭之俗進行印證。 古書《二十四節氣解》說:“陽極之至,陰氣始生。日北至,日長之至,影短至,故曰‘夏至’。”趙之珩說,我國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夏至食面,壹般指的是面條。南方的面條品種多。如陽春面、幹湯、菜熬面、肉絲面、油渣面、三鮮面、片兒川、肉絲炒面、過橋面及夏季的麻油涼拌面等許多品種。北方則主要是打鹵面和炸醬面。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食面也有嘗新的意思。
夏至這天,除食面食外,也有的地方食涼粉、涼皮,既防暑又解饞 。
在清代,夏至祭神十分盛行,民間須吃面食,以示敬神。由此可見夏至這天,北方人吃面條也好,南方人吃餛飩也好,都是過節祭神的習俗。
夏至過後,進入三伏,山西民間多吃涼面開胃消暑。山西涼面,又叫伏面,古稱“冷陶”,雖非珍饈名點,卻源於上古祀日,反映時令變遷,傳承千年習俗,是壹道融入文化遺韻的晉地美食。
元旦節吃面條
北宋《歲時雜記》說:“元旦,京師人家多食索餅,所謂年馎饦,或此之類。”(《歲時廣記》卷五引)索餅就是前代的長引。長引是說拉長的東西,索餅指像繩索壹樣細長的餅,兩個名稱講的都是形狀細長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面條之類的食品。
最後,生日吃面條
面條的形狀最後定格為長條。到宋代,湯餅也改稱為面條(唐時叫“不托”)。
面條的這種樣子,使人的聯想“因勢賦形”,把面與生日、壽誕聯系起來。按風俗禮儀,過生日賀誕辰吃長壽面。為什麽過生日要吃面?
宋人馬永卿在《懶真子》中說:“必食湯餅者,則世欲所謂‘長壽’面也。”
為什麽面條能作為人長命百歲的象征?因為面的形狀“長瘦”,諧音“長壽”。
面條也就成為討口彩的最佳食品。還有壹種說法是:漢武帝時,人們認為壽命長短與人中長短有關,人中長短取決於面孔長短,而面條正暗合“面長”,長壽面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