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最有名的10位成功人士的故事<不含政治人物>
1984年,歷經辛苦的馬雲終於跌跌撞撞地考入杭州師範大學外語系———他的成績是專科分數,離本科線還差5分,但恰好本科沒招滿人,馬雲就這樣幸運地上了本科,並憑著滿腔熱情和壹身俠氣,當選學生會主席。 大學畢業後,馬雲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教英語。1991年,馬雲初涉商海,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譯社。結果第壹個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遭到壹致譏諷。 在大家動搖的時候,馬雲堅信:只要做下去,壹定有前景。他壹個人背著個大麻袋到義烏、廣州去進貨,翻譯社開始賣禮品、鮮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買賣來維持運轉。 兩年間,馬雲不僅養活了翻譯社,組織了杭州第壹個英語角,同時還成了全院課程最多的老師。如今,正如馬雲當年所願,海博已經成為杭州乃至浙江省最大的翻譯社。 “我壹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賺錢的人必須把錢看輕,如果妳腦子裏老是錢的話,壹定不可能賺錢的。”初次下海的經歷,給馬雲留下了深刻的體會。 1994年底,馬雲首次聽說互聯網;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國,首次接觸到互聯網。對電腦壹竅不通的馬雲,在朋友的幫助和介紹下開始認識互聯網。當時網上沒有任何關於中國的資料,出於好奇的馬雲請人做了壹個自己翻譯社的網頁,沒想到,3個小時就收到了4封郵件。 敏感的馬雲意識到:互聯網必將改變世界! 隨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壹個想法:要做壹個網站,把國內的企業資料收集起來放到網上向全世界發布。 此時,剛剛步入而立之年的馬雲已經是杭州十大傑出青年教師,校長還許諾他外辦主任的位置。但是,特立獨行的馬雲揮揮手,放棄了在學校的壹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此時,互聯網對於絕大部分中國人還是非常陌生的東西;即使在全球範圍內,互聯網也剛剛開始發展:大洋彼岸,尼葛洛龐帝剛剛寫就《數字化生存》、楊致遠創建雅虎還不到壹年;而在北京,中國科學院教授錢華林剛剛用壹根光纖接通美國互聯網,收發了第壹封電子 郵件。 在這樣的情形下,遠在尚未開通撥號上網業務的杭州,馬雲就已經夢想著要用互聯網來開公司、下海、盈利。這個想法立即遭到了親朋好友的強烈反對。 “我請了24個朋友來我家商量。我整整講了兩個小時,他們聽得稀裏糊塗,我也講得糊裏糊塗。最後說到底怎麽樣?其中23個人說算了 吧,只有壹個人說妳可以試試看,不行趕緊逃回來。我想了壹個晚上,第二天早上決定還是幹,哪怕24個人全反對我也要幹。” “其實最大的決心並不是我對互聯網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覺得做壹件事,無論失敗與成功,經歷就是壹種成功,妳去闖壹闖,不行妳 還可以掉頭;但是妳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壹樣的道理。” 時隔多年,回憶起當年力排眾議的情形,馬雲依然為自己的選擇而叫好。 1995年4月,馬雲和妻子再加上壹個朋友,湊了兩萬塊錢,專門給企業做主頁的“海博網絡”公司就這樣開張了,網站取名“中國黃頁”,成為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公司之壹。 3個月後,臨近杭州的上海正式開通互聯網,馬雲的業務量激增。在各企業紛紛忙著建立自己主頁的時候,馬雲的先見之明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當時,制作壹張主頁,中英文對照的2000字內容、壹張彩照,開價就是2萬元人民幣。不到3年,馬雲就輕輕松松賺了500萬元利潤,並在國內打開了知名度。 1997年,在國家外經貿部的邀請下,馬雲帶著自己的創業班子揮師北上,建立了外經貿部官方網站、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網上中國技術出口交易會、中國招商、網上廣交會、中國外經貿等壹系列國家級站點。 這段經歷對馬雲彌足珍貴。他告訴記者:“在這之前,我只是壹個杭州的小商人。在外經貿部的工作經歷,我知道了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學會了從宏觀上思考問題,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1999年初,開闊了宏觀視野的馬雲返回杭州,進行二次創業,他決定介入電子商務領域。 采用什麽模式?當時全球互聯網所做的電子商務,基本上是為全球頂尖的15%大企業服務。但馬雲生長在私營中小企業發達的浙江,從最底層的市場滾打過來,深知中小企業的困境。他毅然作出決斷———“棄鯨魚而抓蝦米,放棄那15%大企業,只做85%中小企業的生意。” “如果把企業也分成富人窮人,那麽互聯網就是窮人的世界。因為大企業有自己專門的信息渠道,有巨額廣告費,小企業什麽都沒有,他們才是最需要互聯網的人。而我就是要領導窮人起來鬧革命。” 馬雲要做的事就是提供這樣的壹個平臺,將全球中小企業的進出口信息匯集起來———“中小企業好比沙灘上壹顆顆石子,但通過互聯網可以把壹顆顆石子全粘起來。用水泥粘起來的石子們威力無窮,可以與大石頭抗衡。而互聯網經濟的特色正是以小搏大、以快打慢。” 就這樣,1999年9月,馬雲的阿裏巴巴網站橫空出世,立誌成為中小企業敲開財富之門的引路人。當時國內正是互聯網熱潮湧動的時刻,但無論是投資商還是公眾,註意力始終放在門戶網站上。馬雲在這個時候建立電子商務網站,在國內是壹個逆勢而為的舉動,在整個互聯網界開創了壹種嶄新的模式,被國際媒體稱為繼雅虎、亞馬遜、易貝之後的第四種互聯網模式。阿裏巴巴所采用的獨特B2B模式,即便今天在美國,也難覓壹個成功範例。 網站註冊成立壹個月後,由高盛牽頭的500萬美元風險資金便立即到賬。馬雲用這筆錢做的第壹件事情,就是從香港和美國引進大量的外部人才。這個時期,也正是馬雲對外宣稱“創業人員只能夠擔任連長及以下的職位,團長級以上全部由MBA擔任”的時候。彼時,12個人的高管團隊中除了馬雲自己,全部來自海外。 1999年底,馬雲以6分鐘的講述獲得有“網絡風向標”之稱的軟銀老總孫正義的賞識。兩人進行了3分鐘的單獨談判後,馬雲獲得了孫正義3500萬美元的投資。 軟銀每年接受700家公司的投資申請,只對其中70家公司投資,而孫正義只對其中壹家親自談判。 事實證明,無論是高盛還是孫正義,對馬雲的判斷都是準確的。在電子商務領域,馬雲顯示了自己的獨特視角和預見性:創業當年,阿裏巴巴的會員就達到8.9萬個;2000年達到50萬;在2001年互聯網的嚴冬季節,依然實現了百萬會員的目標,並成為全球首家超過百萬會員的商務網站;目前的會員總數已經超過350萬之巨。 在互聯網最寒冷的冬天裏,阿裏巴巴成為最早宣布贏利的.com之壹,並被哈佛、斯坦福等著名商學院選為案例,連續4年被《福布斯》評為全球最佳電子商務站點第壹名。 今年2月,阿裏巴巴特意在北京公布了自己總額為8200萬美金的新壹輪私募成功,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互聯網業金額最大的壹次募資。這筆戰略投資加上此前風險投資的結余和自身1億多元人民幣的利潤,目前,阿裏巴巴已有10億元人民幣的現金在手,已經可以和國內任何壹家門戶網站並駕齊驅了。 馬雲就此放出豪言———“2004年,我們要實現每天利潤100萬;2005年,我們要每天繳稅100萬。” 這話如同馬雲本人壹樣———看似狂妄,實則精明。馬雲對外宣稱的數字,都是通過財務統計過的:單日贏利100萬的目標,其實在2003年7月就已經單月實現了;而他在公眾面前誇下每天繳稅100萬的“海口”,也都是公司內部正在執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