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正式是我期待已久的十壹黃金周了。本來,在我的想象中,這將是壹個歡樂的節日。畢竟,自從開學以來,我還沒有睡過懶覺。在這寶貴的7天裏,我將過壹次好癮。也許是老天有眼,也許是天賜良機,老師布置的作業很少,簡單而樸素。國慶節我已經把作業都取消了,而且很容易。幾天後,因為沒有旅行安排,我將在邵武度過壹段美好的時光。然而,想象與現實相去甚遠...我還是改不了早上早起的習慣。早飯後,我獨自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但是電視壹點都不有趣,就像無味的水壹樣,令人討厭。我氣得關掉了電視,想壹口吃掉它。不知不覺,我走進了書房。我習慣性地打開書櫃。塵土中,那整潔的舊書展出現在我的眼前。我隨意抽了壹支煙,壹本《十萬個為什麽》是幸運兒,等著我去獲取知識。然而,我並不關心校園文學和小說,這是我平日裏喜歡和向往的。我百無聊賴地關掉了書架。我到處尋找可以玩的東西,但沒有壹樣能滿足我的需要。天啊。我嘆了口氣。這個假期太倒黴了,太無聊了!還有幾天。我怎麽能忍受呢?我無助地用手捂住臉,腦子壹片空白。看著鎖著的電腦箱,我的心涼了。我躺在冰冷的地板上。雖然這層樓是我平日裏的好朋友,因為它能給我帶來平靜的心情。但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種地板也是乏味的,如此死板,沒有壹絲溫柔。我擡頭看著墻上的老鐘,滴答聲讓我感覺像過了壹年。心裏特別悶,恨不得發泄出來。我能發泄什麽?!我拿起電話和朋友們壹起玩。但電話那頭不是傳來可惡的“嘟嘟聲”,就是傳來我朋友去旅遊的消息。我討厭它,為什麽老師的作業這麽少,為什麽我的假期這麽無聊?我渴望回到那個歡笑的校園;我渴望回到那個書本聲音響亮的教室;我渴望見到那些親密友好的朋友;我渴望再次背上那個沈重的書包...雖然學校生活又苦又累,但至少是充實的。我伸出舌頭,閉上眼睛...
2“談論服裝”
每年,我的父母總是在每個季節給我買壹些衣服。看著櫃子裏琳瑯滿目的衣服,我突然想到:我的祖父母和父母當時都沒有現在這麽好。我想知道他們以前穿什麽樣的衣服?有這麽舒服漂亮嗎?
帶著這些疑問,我拿出了壹大疊照片。翻開它,壹張4英寸的黑白照片引起了我的註意。這是壹張全家的照片。照片中的老奶奶四十出頭,穿著銀灰色粗花呢套裝,內搭黑色圓領毛衣和白色的確良襯衫,白色襯衫的領子翻在毛衣上。爺爺站在後面,和奶奶壹樣,穿著黑色背心和白色襯衫,打著整齊的領帶。爺爺看起來年輕時尚。那時候好像很流行穿白襯衫。我發現舅舅和月經都穿著白襯衫,壹內壹外。我媽告訴我,照片上壹大家子的衣服基本都是我奶奶自己或者別人做的。因為拍照,全家人都穿上了最好的衣服。
我壹邊聽著媽媽談論過去,壹邊繼續翻著照片。過了壹會兒,我發現了壹個英俊的年輕人,那是我的父親!看,我父親當時有壹個小角色,他看起來有點害羞。他在向他的同事敬酒!我爸爸穿針織長袖,他的同事都穿針織t恤,看起來很有活力。聽說褲子都是滌綸面料的。雖然它不如棉布舒適,但熨燙後穿著非常挺括。那時幾乎沒有棉布。嘿,我爸爸和叔叔腰裏圍著什麽?媽媽告訴我那叫bp機,現在換成了更方便的手機。我明白了!
然後,我繼續向下滾動,壹張我和同學看完木偶戲的照片出現在我面前。妳看,我們穿著五顏六色的t恤和連衣裙,面料都是棉質的,漂亮、大方、舒適。我們都充滿了幸福的微笑,就像蝴蝶在壹個大花園裏翩翩起舞。
我們現在的生活確實與以前不同。壹張照片反映了壹個時代的物質水平。高科技的發展正在迅速改變我們的生活。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應該珍惜時間,做時間的主人,在學校努力學習,長大後為祖國的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過上更好的生活,拍攝更多精彩的照片!
3“我知道習俗”
春節是我國壹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壹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如何慶祝這個節日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壹些相對固定的習俗和習慣,其中許多習俗和習慣流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灰塵掃屋”,據《呂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根據民間說法:由於“塵”與“陳”諧音,春節掃塵有“除陳不新”的意思,其用意是掃除壹切黴運和厄運。這壹習俗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願。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用具,拆洗被褥窗簾,掃掃六大院子,撣撣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到處洋溢著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又叫門聯、春貼、對聯、春聯、桃符等。它們以工整、對偶、簡潔、精美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表達美好祝願,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年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壹副紅色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這種習俗始於宋朝,流行於明朝。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鉅的專著《春聯詩》論述了對聯的起源和各種作品的特點。
春聯種類繁多,按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反串、春條、鬥方等。“門芯”附著在門板上端的中心;“框架對”附在左右門框上;“變裝”貼在門的橫桿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在相應的地方;“鬥錦”也叫“門扇”,是壹種方形菱形,常貼在家具和屏風墻上。
倒貼窗花和“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節日氣氛,還集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是中國非常流行的民間藝術,幾千年來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多貼在窗戶上,所以又叫“窗花”。窗花以其獨特的概括和誇張,將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為節日增添了光彩。
在貼春聯的同時,壹些人還要在門上、墻上和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由來已久的民俗。“福”字寓意吉祥如意,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充分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些人幹脆將“福”字倒貼,表示“福到了”“福到了”。還有人把“福”字精心制作成各種圖案,如長壽、壽桃、鯉魚躍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等。
年畫
春節期間懸掛年畫在城鄉也很常見,濃黑多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增添了許多紅火歡樂的節日氣氛。年畫是中國壹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們淳樸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局限於門神等單調的主題,而是變得豐富多彩。在壹些年畫作坊裏,制作了福祿壽三星、天佑百姓、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喜迎新春等經典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慶祝和祈福新年的美好願望。中國年畫的重要產地有三個: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中國年畫形成了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收藏是南宋木版年畫,其中展示了四位古代美女:王昭君、趙閆飛、班基和綠珠。民間最流行的是嫁老鼠的年畫。它描繪了壹個有趣的場景,壹只老鼠按照人類的習俗娶了壹位新娘。民國初年,上海的鄭將日歷與年畫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壹種新形式。這幅合二為壹的年畫後來發展成日歷,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活動之壹,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晉時期的《方誌》:除夕之夜,各方互贈禮物,稱為“回春”;酒食相邀,謂之“不老”;當年輕人和老年人聚在壹起喝酒並祝壹首完整的歌曲時,這被稱為“分年齡”;每個人都通宵熬夜,等待天亮,這就是所謂的“守歲”。
除夕夜,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年夜飯,點燃蠟燭或油燈,圍坐在火爐旁聊天,等待辭舊迎新的時刻,並徹夜守夜,象征著趕走所有邪惡的疾病和流行病,期待新的壹年好運。這種習俗逐漸流行起來。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寫了壹首“守歲”的詩:“寒從冬雪中退,暖自春風來”。直到今天,人們都習慣守歲迎新年。
在古代,守歲有兩層含義:老人守歲的意思是“辭舊”,表示珍惜時間;年輕人保持自己的年齡是為了延長父母的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間壹般在午夜。
鞭炮
中國民間有句俗語叫“開門放鞭炮”。也就是在新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聲辭舊迎新。鞭炮是中國的特產,也被稱為“鞭炮”、“爆竹”和“爆竹”。它的起源很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燃放鞭炮可以營造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裏的壹種娛樂,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隨著時間的推移,鞭炮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和顏色也越來越多。每逢重大節日和喜事慶典,以及結婚、蓋房、開業等。應該燃放鞭炮來慶祝和制造好運。目前,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姚、江西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著名的煙花之鄉。生產的鞭炮顏色多、質量高,不僅暢銷全國,還遠銷世界各地。
打新年電話
在新年的第壹天,人們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著整齊,出門走親訪友,並互相祝願來年好運。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種,有些是由同壹個宗族首領帶隊挨家挨戶拜年。有的同事邀請幾個人拜年;還有壹些人聚在壹起互相祝賀,這被稱為“集體崇拜”。由於在家拜年費時費力,壹些精英和學者後來用貼紙互相祝賀,從而發展了後來的“新年賀卡”。
在春節拜年時,晚輩應該首先向長輩拜年,祝他們健康長壽。長輩可以把提前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抑制邪惡的靈魂,因為“老”和“特別”是諧音,年輕壹代可以用壓歲錢安全地度過壹年。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將彩繩穿成龍形放在床腳,這在《燕京歲時記》中有記載;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即父母用紅紙包裹分發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以在晚輩拜年後當眾發放,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入睡時由父母偷偷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仍然很流行。
春節飲食習俗
在古代農業社會,從農歷臘月初八開始,家庭主婦們就開始忙著為新年準備食物。因為腌制臘肉需要很長時間,所以必須盡快準備好。我國很多省份都有腌制臘肉的習俗,其中廣東省的臘肉最為出名。
蒸年糕,因為諧音“高年齡”,口味多樣,幾乎成了家家戶戶的必備美食。年糕的款式有方形黃白年糕,象征金銀,表達新年發大財的寓意。
年糕的味道因地而異。北京人喜歡吃用糯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紅豆和綠豆壹起蒸。在山西北部,在內蒙古和其他地方,新年期間有吃黃米粉炒年糕的習俗,有些年糕裏塞滿了豆沙和棗泥,而山東人則用黃米和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主要是甜的、蒸的或炸的,有些人幹脆就著糖吃。南方的年糕有甜有鹹,比如蘇州和寧波的年糕是用粳米做成的,口味清淡。除了蒸和炒,妳還可以切片炒或煮湯。甜年糕是由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菜泥等配料制成的。它們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也可以用蛋清炒。
真正的中國新年的前壹天晚上被稱為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不得不千裏迢迢從萬裏之外回家。過年的時候,全家人都要圍坐在壹起包餃子。餃子的做法是先用面粉做餃子皮,然後用皮包餡。餡料的內容多種多樣,各種肉、蛋、海鮮和時令蔬菜都可以塞進去。正統的餃子方法是在清水中煮熟它們,然後在捕撈後與醋、蒜末和蔬菜混合。還有煎餃子和烤餃子的方法。因為和面中的“和”字是“他”的意思;餃子的“嬌”和“嬌”是諧音,“和”和“嬌”都有團圓的意思,所以餃子用來象征團圓的相思;取大齡交友之意,非常吉祥;此外,餃子形似元寶,過年吃餃子也有“發大財”的吉祥寓意。所有的家庭聚在壹起包餃子,所以慶祝春節很有趣。
4“談論食物”
我剛上學的時候,幾乎每天早上,媽媽都會問我午飯想吃什麽。很多時候,我會說炸醬面。後來我媽很少問了,就習慣吃渣滓洞面。真是貪得無厭。為什麽渣江面久吃不膩?原因是“講究”,不僅是面條,還有炸醬,也就是隨著季節的變化,炸醬不能壹成不變。渣江面是媽媽的拿手菜!
炸醬面是家常便飯,聽我媽說她自己做更方便。上周日,我心血來潮,把還在睡夢中的媽媽叫醒,決定讓她教我如何做壹個炸醬面。所以,我們去菜市場買了炸醬面的調味品:瘦肉、蘿蔔、黃瓜、豆幹、豆芽和洋蔥搭檔的豆瓣醬。當然,生大蒜也是必不可少的,食用和消毒,以及蔥和姜末。當我回到家,我就把它吹走了。我負責洗菜。我小心地切菜。雖然我不會切黃瓜絲和蘿蔔絲,但我切得只比我的手指細壹點點,但我媽媽壹直在鼓勵我。母親往鍋裏倒了油,開始炒肉。沸騰的油在鍋裏歌唱,我不停地躲開飛濺的油星,油星比鍋高不了多少。我翻拌了肉丁和黃瓜丁,然後把豆瓣醬倒入鍋中。壹陣劈劈啪啪的聲音後,炸醬不壹會兒就完成了。我喜歡吃媽媽做的手工面條,面條切得很均勻。但是我不喜歡有水的面條,我認為面條太無味了。那熱氣騰騰的炸醬面真好吃!我模仿媽媽的樣子把面條放進了鍋裏。我媽說手工面不能煮的太軟,不然會很硬。面條就像翻滾的波浪,起起落落,幾輪過後,面條就熟了。爸爸也下班了。當全家人圍著桌子吃著渣滓洞面時,滿桌的紅、黃、綠、白,又香又好吃,我太高興了。壹家人圍著桌子開心地吃著渣江面,家庭的溫暖流淌在餐桌前。
我心想,暑假裏,爸爸媽媽工作忙,我總會給他們做好吃又方便的炸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