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的基本特征
川菜發展至今,已具有用料廣博、味道多樣、菜肴適應面廣三個特征,其中尤以味型多、變化巧妙而著稱。“味在四川”,便是世人所公認的。
川菜之味,以麻辣見長。且看川菜怎樣運用辣味,就能和別的地方比較出它的長處了。辣椒與其它辣味料合用或分別使用,就出現了幹香辣(用幹辣椒)、酥香辣(糊辣殼)、油香辣(胡椒)、芳香辣(蔥姜蒜)、甜香辣(配圓蔥或藠頭)、醬香辣(郫縣豆瓣或元紅豆瓣)等十種不同辣味。四川常用的23種味型,與麻辣沾邊的達13種,如口感鹹鮮微辣的家常味型,鹹甜辣香辛兼有的魚香味型,甜鹹酸辣香鮮各味十分和諧的怪味型,以及表現不同層次麻辣的紅油味型、麻辣味型、酸辣味型、糊辣味型、陳皮味型、椒麻味型、椒鹽味型、芥末味型、蒜泥味型、姜汁味型,使辣味調料發揮了各自的長處,辣出了風韻。
川菜的烹飪方法
川菜擁有4000多個菜肴點心品種。這些菜點是由筵席菜、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風味小吃五個大類組成的。當今流行的川菜品種既有對歷代川菜品種的傳承,也有烹飪技術工作者的不斷開拓、創新。
眾多的川菜品種,是用多種烹飪方法制作出來的。常用的烹飪法,大類有30種,這當中既有壹些全國通用的,也有壹些四川獨創的。如四川獨創的小炒、幹煸、幹燒、家常燒就別具壹格。小炒之法,不過油,不換鍋,臨時對汁,急為短炒,壹鍋成菜,菜肴起鍋裝盤,頓時香味四溢。幹煸之法,用中火熱油,將絲狀原料不斷翻撥煸炒,使之脫水、成熟、幹香。幹燒之法,用中火慢燒,使有濃厚味道的湯汁滲透於原料之中,自然成汁,醇濃厚味。家常燒先用中火熱油煵炒豆瓣,入湯燒沸去渣,放料再用小火慢燒至成熟入味勾芡而成。川外人熟悉的麻婆豆腐就是用家常燒法烹飪的。
川菜的特產原料
四川既然稱"天府之國",烹飪原料當然是多而廣的。56萬平方公裏境內,沃野千裏,江河縱橫,物產富庶。牛、羊、豬、狗、雞、鴨、鵝、兔,可謂六畜興旺,筍、韭、芹、藕、菠、蕹(Weng),堪稱四季常青,淡水魚有很多佳品,江團、巖鯉、雅魚、長江鱘,以四川產的為珍。即便是壹些幹雜品,如通江、萬源的銀耳,宜賓、樂山、涪陵、涼山等地出產的竹蓀,青川、廣元等地出產的黑木耳,宜賓、萬縣、涪陵、達川等地出產的香菇,四川多數地方都產的魔芋,均為佼佼者。就連石耳、地耳、綠菜、側耳根、馬齒莧這些生長在田邊地頭、深山河谷中的野蔌之品,也成為做川菜的好材料。還有作為中藥冬蟲夏草、川貝母、川杜仲、天麻,亦被作為養生食療的烹飪原料。四川人飲食特別講究滋味,因此,很註意培養優良的種植調味品和生產、釀造高質量的調味品。自貢井鹽、內江白糖、閬中保寧醋、中壩醬油、郫縣豆瓣、清溪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敘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忠州豆腐乳、溫江獨頭蒜、北碚萵姜、成都二金條海椒等等,都是品質優異者。與烹飪和筵宴有密切關系的川茶川酒,其優質品種亦為舉世公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