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瑞典仿古商船“哥德堡”號重訪廣州,就停靠在洲頭咀公園的碼頭,數十萬的廣州市民熱情參觀,傳為壹時佳話。而在洲頭咀公園,面朝白鵝潭的顯著位置,有壹座造型別致的紀念碑,紀念著早在1200多年前,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與阿曼人民友好交往的歷史。
“阿曼蘇哈爾號木帆船馬斯喀特-廣州航行紀念碑” 分三層,上層再現了蘇哈爾號三桅木帆船的航行圖。光芒四射的紅太陽,象征著阿拉伯民族的和平使者,迎著驚濤駭浪,歷盡千辛萬苦向東方勝利航行。上方還繪有當時阿曼至廣州的航線示意圖,圖中清楚地標示:當時木帆船由阿拉伯半島東部的阿曼港口馬斯喀特出發,經阿曼灣、阿拉伯海入印度洋,沿著印度、斯裏蘭卡海岸東行,進入馬六甲海峽,繞過新加坡北上,經越南、湛江沿岸,直達廣州。馬斯喀特港是古代中國和阿曼貿易的重要港口。
阿曼人是壹支古老的航海民族。1200年前的公元8世紀,古代阿曼人建造的壹艘大木船從阿曼重要商埠蘇哈爾啟航,航行6000余海裏,歷經千難萬險抵達中國廣州。他們的歷險故事全都凝縮在辛巴達航行之中。辛巴達航行使阿曼和中國之間的貿易和文化往來繁榮壹時,蘇哈爾港和廣州遂成為兩國交往的中心。
為鞏固和加強阿中傳統友誼,阿曼人民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精心仿造了“蘇哈爾”號木船。1980年11月23日,仿古木帆船“蘇哈爾”號從馬斯喀特啟航,沿著古代阿拉伯航海家走過的航線,歷經8個月(216天),於1981年7月1日抵達廣州。
這段航行再現了《壹千零壹夜》裏描述的辛巴達七次航海最後到達中國的故事,再次證實了廣州早在唐代就是世界名港的歷史。
為紀念此次活動,阿曼蘇丹國民族遺產文化部和中華人民***和國文化部於1995年在“蘇哈爾號”登陸處白鵝潭南岸的洲頭咀公園內建立紀念碑。後來,廣州市又在洲頭咀公園的中心,建造了壹個巨型城雕,以壹個高4米、重達26噸的巨型船錨實物為主景,反映洲頭咀輝煌的航運歷史。 而在洲頭咀的東側,還有壹座紀念碑和雕塑,這又反映了十九世紀廣州人民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歷史。1847年,廣州河南人民開展了壹場轟轟烈烈的反抗英侵略者企圖強占洲頭咀為租界的鬥爭,這場鬥爭獲得了完全勝利,有力地打擊了英國侵略者的氣焰和清廷的投降妥協勢力。
第壹次鴉片戰爭後,英侵略者為了擴展侵華,覬覦瀕臨白鵝潭、航道深闊,鎖扼三江,具有戰略地位的洲頭咀,妄圖奪為己有(當時沙面尚未淪為外國租界)。1847年4月3日,英軍派軍艦駛入珠江,向清廷施加壓力,提出租借河南洲頭咀等無理要求,竟得到兩廣總督耆英的同意。
1847年5月15日至17日,英國侵略者派出測量隊到洲頭咀丈量土地,妄圖恃強硬占。此荒唐舉措激起了廣州河南人民的義憤,迅速掀起了抗爭的怒潮。河南48鄉火速派出代表,齊集在雙洲書院,***商對策。商定組織河南民眾武裝自衛隊,誓保家園;並派人到城郊各鄉要求聲援;三天後,組織各鄉紳民代表3000多人,到十三行遊行示威,遞交了義正詞嚴的抗議信。與此同時,廣州城郊10萬壯勇也舉行遊行示威,予以聲援。英國侵略者懾於廣州人民的強烈反對,不得不停止對洲頭咀的租借土地活動,洲頭咀抗英鬥爭取得了徹底勝利。
1987年海珠區政府為紀念洲頭咀人民抗英鬥爭140周年,在當年的濱江西公園內,修築興建了壹座名為“南漵風華”的紀念雕塑和鐫刻著“廣州河南人民反抗英人租地鬥爭紀略”碑文的紀念碑。仿紅米石基座上嵌鑲著18幅耀眼的描金浮雕,形象地展現了洲頭咀人民抗英鬥爭的全過程。不過,2002年時因濱江西路擴建,雕塑暫時被拆除。
2007年,洲頭咀人民抗英鬥爭勝利160周年之際,在濱江西路小遊園景觀區重建了洲頭咀的抗英紀念碑。據介紹,重建後的紀念碑(見下圖)與原紀念碑的設計理念很不壹樣,它主要通過“還我河山”等四幅浮雕圖案生動地再現了洲頭咀人民的抗英鬥爭事跡,不規則穿插的幾何圖形更巧妙地象征當年“反租地”鬥爭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