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板
祭神求雨的民間舞蹈。流傳於城東八裏溝壹帶,因是兩板相擊而舞,故又名"打陰陽"。傳說"八仙過海"中的曹國舅,是壹位曠達豪爽、散財濟貧的好神仙,他手中有兩塊神通廣大的木板,壹陰壹陽,專門用來調節世間"陰陽",為民造福。後來人們為求消災免禍,驅惡辟邪,討得曹國舅興高采烈,手舞足蹈,故成此舞,取名"陰陽板"舞。所謂"陰陽板",其實是壹長壹短兩塊柳木板。長板為陰,長約50厘米,短板為陽,長約30厘米。兩板各寬10厘米,厚約2厘米。板頭配有銅鈴,板尾鉆孔,兩板相連。表演時兩人壹對,壹男壹女,隊伍少則百余人,多則數千人。舞者右手持長板,左手持短板,在鑼鼓伴奏下,按照上下左右前後等不同位置敲打拍擊,以拖步、上步、繞步、踏跳步等變化多端的舞步,循著既定圖案,做出各種姿態和造型。整個舞蹈節奏鮮明,古拙樸實,豪放壯觀,充分表現出勞動人民樸素虔誠的信仰和對幸福生活的孜孜追求。1949年後,藝人們對陰陽板舞進行了改造革新,每遇佳節,人們便敲起鑼鼓,手打陰陽板,走街串巷,娛樂壹番。1988年,市民間舞蹈隊表演的陰陽板在山東電視臺播放,獲得全省創作演出優秀獎。?
平陽寺火虎
壹種新穎活潑、激動人心的民間雜技表演藝術,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表演的內容是民間傳說壯士打虎、為民除害的故事。由於制作工藝精細復雜,玩耍時火焰燒身,動作危險,需要藝高膽大,因此,精通此藝者寥若晨星,而且僅限於鄒城市平陽寺村,故稱"平陽寺火虎"。所謂"火虎",即渾身著火的老虎。火虎的制作非常精細。虎皮用20多塊3厘米厚的木板,以鐵絲連綴而成,每塊木板上有上百個小孔,***約3000余個,每個小孔內插入壹根30厘米長的禮花筋(用紙卷火藥而成,類似導火索);虎頭、虎尾用軟白蠟條編成,外面繞以禮花筋;虎眼用蒙著紅綢布的燈泡或手電筒做成(古時用點燃的炷香)。將做好的虎頭、虎皮、虎尾捆紮在表演者身上,再配以兩只30厘米長的木拐,作為前腿支撐,這樣就成為未燃燒的火虎。打虎人也要捆紮十幾塊插有禮花筋的木板,打虎棒上纏繞禮花筋。火虎的表演場面宏大壯觀。表演多在沒有月亮的夜晚進行。圍觀者人手壹支點燃的蠟燭,老虎上場時蠟燭壹齊熄滅,同時點燃兩個表演者身上的禮花筋。頓時,火花閃爍,光影交織,火人火虎,相照相映。打虎人手持梢棒,氣宇軒昂,威武雄壯;火老虎雙睛如炸,張牙舞爪,活靈活現。隨著時而震耳欲聾,時而輕敲抽打的鑼鼓節奏,人與虎爭持搏鬥,時而跳躍搏擊,濺起火花四射,時而疾行進擊,灑出串串流星,其情其景如夢如幻,奇異絢麗,驚心動魄。火虎在平陽寺曾間斷了35年,1985年經過僅有的兩位老藝人傳授,當地精心挖掘整理,這壹民間藝術又重放異彩。
嶧山古會
嶧山古會設在城東南12公裏處嶧山腳下,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前後舉行。歷史起源有兩種說法:壹是"二月二"為龍擡頭之日,人們祈禱風調雨順,壹年好景,齊集於嶧山,進香朝拜;二是公元前615年二月二日,史稱"知命之君"的邾文公"蔔遷於嶧山之陽"立國,是為慶賀之日,每年的此日都有活動,逐步演變為嶧山會。嶧山會以山前為中心,方圓五六裏,屆時近者周圍諸縣,遠者附近各省都有來趕會的,人數少則數萬,多則達壹二十萬。趕會的人懷著不同的心態,有求神拜佛的,有許願還願的,有買物賣物的,還有說書唱戲、玩雜耍的。男女老幼,權貴平民,文武六藝等各種身分的人漫山遍野,十分壯觀。嶧山會在1937年日本進關後壹度中斷;"文化大革命"期間人員稀少,變為壹般集市;1978年後地方政府開發嶧山,每年二月初二舉辦規模盛大的"嶧山古會遊"活動,山會日趨活躍,成為旅遊服務、商品交易的中心。
山頭花鼓戲
民間演唱藝術。歷史比較悠久,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間。在鄒城市流行演唱的花鼓戲以大束鎮山頭村最為有名,距今已有16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山頭花鼓戲。花鼓戲根據唱腔的不同,有南路花鼓和北路花鼓之分,山頭花鼓屬北路花鼓。花鼓戲先後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起初,由於藝人家境貧困,演唱花鼓戲被當作維持生計上門乞討的工具;後逐漸發展到規模較大的集市賣藝;再後,經幾代藝人的豐富發展,形式趨於穩定,唱腔更加豐富,樂器搭配也更加協調,逐漸走上了舞臺。山頭花鼓戲的音樂(唱腔)十分獨特,有"九腔十八調"之稱。曲牌雖少,但變化多端。最主要的曲牌有花鼓調、擰繩、小蓮子等,壹個戲中壹般只用兩個主要唱腔,分裏角和外角。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鄒城市有關部門配合山東省戲曲研究室對山頭花鼓戲進行了發掘、整理,進壹步豐富充實了花鼓戲的內容。現存劇目有《北圓》、《過江》、《大趕腳》、《王定保借當》等70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