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民以食為天”,為什麽中國人這麽重視美食,其原因在於我們獨有的名族文化。不得不說,中國人是聰明的,我們喜歡將各種不同的食物相互搭配,取長補短,我們喜歡做各種各樣的嘗試,蒸煮炸燜燉炒煎,涼的熱的,生的熟的、幹的水的,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都可以將其變為可口佳肴。
最近有緣得到壹本新書,說實話真的愛不釋手,對於像我這樣喜歡吃的人來說,真的如獲珍寶,在裏面,我可以品嘗到許多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美食,人文。本書收錄了20世紀的20位文化大家,書寫我們渾然不覺卻不曾辜負的美食信仰,在這些大師的文筆中,我們猶如身臨其境壹般,在文章中,細致的品嘗每壹道佳肴,領悟作者的心境,感受每道美食的文化背景,人文故事。
《人生苦短,再來壹碗》這是壹本被稱為讀完,妳就是半個美食家的美食散文集,我們跟隨大師的腳步,感受來自五湖四海的味道。
東酸西辣,南甜北鹹,這是唐魯孫久時小飯館混沌的味道,也是豐子愷胡桃雲片,黃酒三杯的灑脫;三餐四季,吃鹹看淡,這是梁實秋餃子蘸醋意未平的味道;松花釀酒,春水煎茶,來看看豐子愷、周作人、魯迅酒水壹揮間,茶飲兩三人文人的情懷;人生苦短,再來壹碗,肚大能容,腸寬無憂,歲月不居,好好吃飯……在這本散文集中,我們壹起聆聽大師們介紹品嘗過的美食,講述美食背後的故事。在故事中,許多美食背後的人文故事也十分精彩,末代皇叔教大廚炒菜?蔣介石愛吃餛飩攤?臘八粥喝鹹的還是甜的?日本羊羹的祖宗是誰?……
新周刊曾這樣說過:“想讓生活有質感,想讓日子過得有滋味,並不壹定需要多麽繁復的儀式。壹口簡單的吃食,有時候就能夠滿足我們的身心所需。”
美食喚人心,壹道好的菜肴,能夠誘發人心理最深的情感,這是美食特有的魅力。當我們遠在他鄉,來壹碗熱騰騰的面,故鄉的山川河流,家人的歡聲笑語,都會隨著味蕾映入腦海,讓我們暖心至極!
現在,我們的食物在不斷的創新,越來越多新的菜色,新的口味更大程度地滿足了我們的需求。美食之所以美好,是因為它跨越了餐桌的局限,變成了壹種表達和創造的媒介。《人生苦短,再來壹碗》就是這樣的媒介,鏈接著現在與過去,連接著天南與地北,山川與河流。書中那壹道道別具匠心的菜品,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結晶,也有我們最渴望留住的人間煙火,人生苦短,再來壹碗,如沐春風,相望到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