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隋唐時期,長安地區多吃餅,因此出現了壹種面食,做法是先將面餅切成條形、方形不等再下鍋。而那時人又普遍吃羊,就又把羊肉和其它輔材放壹塊烹煮,以後逐漸演變成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簡稱羊肉泡、煮饃,制作原料主要有羊肉、蔥末、粉絲(或粉條)、糖蒜等,古稱"羊羹",陜西美饌,尤以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饃盛名,它烹制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欲,食後回味無窮。
北宋著名詩人蘇軾留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因它暖胃耐饑,素為陜西人民所喜愛,外賓來陜也爭先品嘗,以飽口福。牛羊肉泡饃已成為陜西名食的“總代表”。
擴展資料:
羊肉泡饃是陜西的風味美食,尤其是西安的最為著名,它與兵馬俑、秦腔並列為西安的三大特色。有壹句俗語“不吃羊肉泡饃,不算到過西安”,更加能體現羊肉泡饃的名氣。
羊肉泡饃烹制精細,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欲,食後回味無窮。
因它暖胃耐饑,素為西安和西北地區各族人民所喜愛,外賓來陜也爭先品嘗,以飽口福。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近年來用以招待國際友人,也深受好評,已成為陜西名食的“總代表”。
牛羊肉泡饃最早為西周禮饌,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牛羊肉泡饃是在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古代許多文獻,如《禮記》以及先秦諸子,都曾提及牛羊肉羹。
最初多用於祭祀及宮廷禦筵。西周時曾將牛羊肉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戰國策》記載中山國君,由於壹杯羊羹而激怒了司馬子期,怒而走楚,說楚王伐中山,招致亡國的命運。
據《宋書》記載: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出羊羹,味美,武帝竟封俘虜修之為太官史,後又高升為尚書光祿大夫。到了隋朝,出現了“細供沒忽羊羹”(謝諷《食經》)。
此當為最初牛羊肉羹和面食混作的烹調形式。據文獻記載,唐代宮廷禦膳和市肆都擅長制羹湯。“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羊羹者,羊肉烹制的羹湯,即當今牛羊肉泡饃的雛形。經過唐、五代、宋、元等朝,各族人民陸續遷入內地,“漸變舊俗”。
加上西安地處西北要沖,接近牧區,是牛羊交易的好市場。西安現在的西羊市、東羊市等古老歷史街巷名稱,就是當時的羊市。這些都為牛羊肉泡饃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條件。
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朝軍隊與借來的“大食”軍隊從涼鄯而收兩京,壹道平息了“安史之亂”。在唐王朝天子的恩準下,部分“大食”士兵被獲準駐兵長安。
“大食”兵行軍打仗時常攜帶壹種叫“饦爾木”的類似“饢”的食品,行軍打仗曠日持久,士兵攜帶的“饦爾木”常變幹變硬難以下咽,他們就拌以羊肉和羊肉湯食用,這就是“泡饃”的雛形。
隨著“大食”兵和當地人的交往日甚,“饦爾木”的制作方法也從軍營傳播到市井,久之就形成了今天西安穆斯林群眾的主食之壹“饦饦饃”。
1936年,國民黨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將軍在西安用牛羊肉泡饃宴請蔣介石。1947年,國民黨競選國大代表時,曾用牛羊肉泡饃拉選票。
當時報紙標題有:“君欲競選國大代,請客先吃羊肉泡”,以壹碗牛羊肉泡饃換取壹張選票。壹九四九年,毛澤東率領著那支來自延河之濱、寶塔山下的正義之師進駐了北平城。
據說,某晚他悄悄帶著警衛員溜出住處,於街上閑逛,可能是受了‘擋不住的誘惑’?也不知怎的,就進了王府井附近壹家陜西人開的小飯館,美美地吃了壹大碗羊肉泡饃,並連聲稱贊“不錯!”,這才意猶未盡地匆匆離去。
50年代,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和李達將軍,曾分別在西安以牛羊肉泡饃宴請過尼泊爾前國王馬亨德拉、越南胡誌明主席等。
英國蒙哥馬利元帥品嘗後高興地說:“我今天又壹次享受了中國的飲食文明”。西安市副市長張鋒伯曾用牛羊肉泡饃宴請賀龍元帥。
後來,西安牛羊肉泡饃在首都北京落戶。現在,北京的民族文化宮和新街口西安飯館,均經營牛羊肉泡饃。西安飯館的牛羊肉泡饃,還受到毛澤東主席、彭德懷元帥的青睞,多次慕名前往品嘗。
1986年,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邀請西安技師傳授泡饃技藝,使牛羊肉泡饃這壹地方風味食品躋入國宴行列,身價倍增。
壹千多年來,經過西安坊上人的不斷發展和創新,“泡饃”已在色、香、味、形等各方面有了很大改進和提高,成為壹道上至達官顯貴,下至黎民百姓都喜食不厭的絕佳美食。“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壹碗羊肉泡喜氣洋洋”,是對陜西人的生動寫照。
百度百科——羊肉泡饃